能歌善舞的服務機器人,既能導航又能改善睡眠質量的智能眼鏡,集書法繪畫、激光雕刻、3D打印為一體的高精度機械臂……兩個月前在我國香港地區舉辦的環球資源電子展至今仍讓人回味無窮,特別是來自內地的150家初創企業匯聚一堂的“創客空間”展區人頭攢動,時尚新奇的科技電子產品格外引人注目,撩逗參觀者流連忘返。
這是珠三角“雙創”成果的一個縮影,也是“中國制造”的一個“新方位”——正從OEM(原始設備制造商)向ODM(原始設計制造商)乃至OBM(原始品牌制造商)轉型升級,決心摘掉“粗制濫造”的帽子,讓中國工廠向中國硅谷挺進。
筆者認為,制造業是“雙創”的主戰場,“雙創”對“中國制造”轉型的激勵作用功不可沒。
首先,“雙創”為“中國制造”啟迪新觀念。風生水起的“雙創”活動激發億萬民眾的創業創新熱情,新見解、新策劃、新設計層出不窮。“雙創”沒有清規戒律,沒有長官意志。
“雙創”是探索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條新路徑,通過“雙創”產生更多“鋪天蓋地”的創新,與“頂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輔相成,構成有系統、多層次的國家創新體系。
“雙創”不落俗套,迸發出的新觀念引導“中國制造”高瞻遠矚,打破既往傳統的路徑依賴,重新選擇一條新穎的發展路徑。比如新興產業意味著可以創造更高的附加值,但是以往中國一些新興產業沒有獲得高利潤反而跌進低附加值陷阱,仍然處于價值鏈的弱勢位置上,局限在組裝、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環節,并繼續付出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沉重代價。這種路徑一方面是因為“中國制造”滲透著浮躁的氣息,前腳踩油門,后腳踩剎車;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的GDP情結也是中國光伏等新興產業盛極而衰的推手。
“雙創”的新觀念要求在推進新興產業中打破盲目粗放的擴張,避免造成光伏產業產能過剩的路徑依賴,機器人等新興產業也必須另辟蹊徑,特別是要告別GDP情結。通過發展路徑的創新,提高中國在全球新興產業中的國際分工地位?!半p創”培育出制造業三個模式,即支持鼓勵制造企業與互聯網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跨界合作、融合發展,積極培育網絡化協同制造、個性化定制、服務型制造等網絡化生產新模式,增強制造企業創新活力和轉型動力。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雙創”的引領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
其次,“雙創”為“中國制造”培育新動能。云蒸霞蔚的“雙創”活動是培育新動能的有力支撐。當前,“中國制造”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時期,舊動能在逐漸消退,新動能在漸趨生長。“雙創”與《中國制造2025》對接。在“雙創”活動中涌現的大量優秀人才和高精尖項目,不僅為制造業帶來新的思維和方向,也帶來新的科技力量和商業模式。
在2016年全國“雙創”活動周期間,主會場深圳灣創業廣場匯聚了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等大批“雙創”成果,輕型單軌車廂、互聯網概念車、精密模具和超材料技術、激光全息技術產品等,無不是“雙創”為“中國制造”投放新動能的生動寫照。
尤其在當今“互聯網+”蓬勃發展的時代,萬眾創新可以把千千萬萬“個腦”聯接成創造力強大的“群腦”,在智慧碰撞中催生創意奇妙、能更好滿足多樣化需求的供給,特別是為制造業供給側改革提供動力,這正是中國發展巨大潛力所在。
第三,“雙創”為“中國制造”網羅新人才。如火如荼的“雙創”活動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無窮智慧和創造力,讓那些有能力、想創業創新的人有施展才華的機會,實現靠創業自立,憑創新出彩。同時,也為“中國制造”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
“雙創”人才極具“創客”的特質。“雙創”人才大多涉足制造業,以互聯網思維染指“中國制造”,為“中國制造”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在珠三角,以深圳柴火創客空間為代表的“雙創”人才,像干柴烈火一樣,越燒越旺。創立5年來,已有近2萬人加入其中。一個個創新的點子從這里凝結萌生并轉化為“中國制造”的生產力。
當然,要想“雙創”持續地為制造業添柴加薪,“雙創”本身也要有新境界。“雙創”有豐富的內涵,也有其自身規律性。必須端正認識,尊重規律,既要主動作為,又要防止亂作為,防止用工業化和運動式思維來推進“雙創”工作,加快完善支持“雙創”的政策體系,努力構建良好的“雙創”生態系統。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