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2016年,這一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多個行業發布了相關的“十三五”規劃,制訂了未來五年的發展路線。從“十二五”到“十三五”,自動化產業在其中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中國制造業向智能制造發展的必備技術,它是撐起中國制造業的脊梁。2016年,中國經濟已經呈現轉暖態勢,這恰是經濟轉型的關鍵時刻。新時期下,會呈現各種意識形態,涌現出更多新的概念和新的應用場景。本期《自動化博覽》將盤點2016年的重要發展趨勢,梳理過去一年自動化技術伴隨中國制造業走過的風雨飄搖路。
協作機器人為“機器換人”奠定基礎
機器人是2016年當之無愧的熱門產業。其已廣泛應用于工業、農業、軍事等領域,并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商用應用。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三個要素主要有:一是市場需求規模、投資和利潤回報;二是技術門檻、開發周期和人才聚集,三是大企業和小企業形成的產業鏈與生態環境。若三要素同時具備,機器人產業自然會蓬勃發展。作為衡量國家制造水平與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機器人受到世界主要經濟體高度重視,其紛紛搶占技術和市場制高點,并搶灘全球最大機器人市場的中國。但目前,中國的機器人產業仍存在制度不完善;缺乏核心技術;成本高昂;沒有形成完整產業鏈等問題。機器人在自動化領域受到高度關注是從幾年前開始,而今協作機器人成為2016年的新風尚,越來越多的機器人公司開始重點開拓人機協作機器人。這不僅充分體現了機器人可無限接近于人類的種種可能,更為中國制造業逐步實現“機器換人”奠定了扎實的技術基礎。
《中國制造2025》全面落地實施
2016年,《中國制造2025》由文件編制進入全面實施新階段。5大工程實施指南以及服務型制造、裝備制造業質量品牌提升、醫藥產業發展等3個行動或規劃指南發布實施,“1+X”規劃體系編制完成。不同于德國提出的“工業4.0”,《中國制造2025》更針對中國國情,2016年各種落地落實的表現更為自動化企業與制造業用戶之間開拓了合作渠道。自動化廠商憑借先進技術,正在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制造業用戶企業的競爭新優勢,為中國早日實現制造強國貢獻力量。
工業互聯網發展進入快車道
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工業系統全方位深度融合的產業和應用生態,工業互聯網已成為各主要工業強國實現智能制造、搶占國際制造業競爭制高點的共同選擇。工業互聯網的實質是在全面互聯的基礎上,通過數據流動和分析,形成智能化變革,形成新的模式和新的業態。此概念于2015年提出,在自動化領域正式發酵是在2016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發展工業互聯網作為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關鍵舉措。于是很多企業開始紛紛將工業互聯網引入工廠中,這對打造智能工廠具有重要意義。推動工業互聯網在中國制造業中的發展要注意三個方面:一是促進工業提質增效升級;二是支撐數字經濟發展;三是提升工業生產安全與信息水平。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引起關注
1956年,美國學者首次提出人工智能概念,讓機器像人一樣理解、思考和學習,即用計算機模擬人的智能。目前人工智能領域最成功的方法是“深度學習+大數據”,即用大量有類別標記的樣本數據訓練深度神經網絡,實現類別數固定、限定環境的語音識別、人臉識別、文字識別、圖像分類等。
人們熟悉的AI應用當屬AlphaGo。2016年3月,Google旗下的AlphaGo以4:1的戰績戰勝了韓國九段圍棋高手李世石,此事件轟動一時,引發全世界關注。基于谷歌深厚的人工智能研發資源,通過對無數局圍棋對弈分析,自主學習圍棋套路,戰勝人類圍棋大師展現出人工智能尖端的學習能力。人工智能的根本也絕不僅是取代人腦,而是比人腦更加強大。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未來在智能硬件、車聯網、機器人自動客服、教育等各個方面都會發揮越來越多的作用。
企業跨界來勢洶洶
行業同質化競爭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企業對行業邊界的理解固化,關注相同的競爭要素,最終走向競爭的趨同。今天,企業越來越不像是固守在某一行業中的固定玩家,而是一個連接器,連接許多不同行業的資源與數據。這種連接不再是過去簡單流量的轉換,而是基于數據智能基礎上產品與服務的組合,從而更加精準地滿足用戶的需求。制造業中的跨界多以家電企業入駐自動化行業或與自動化廠商合作,這樣的跨界能為自動化領域注入新的血液,引入有效的企業生存之法。資深的自動化廠商不僅要不斷研發新的產品、推出滿足用戶需求的解決方案,還要重新審視整個商業生態系統以及企業自身的價值創造與獲取方式,適時地調整商業模式才能在跨界大潮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6年被看作中國謀劃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一年。“十三五”時期,我國兩化融合發展環境日益復雜,發展條件和動力發生深刻變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存。此時我們更應當準確把握戰略機遇,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暗涌下砥礪前行。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2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