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在人類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歷程中發揮的作用也許有所不同,但都是運用人類智慧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創造性活動。回顧人類歷史上發生的科技革命和工業革命,可以發現,其標志性的科學成果和主導技術往往具有顛覆性特征,而且無一不對解放生產力、推動文明演進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發達國家實施重振制造業戰略,加大對前沿科技的投入力度,在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學等前沿科技領域加緊布局,并相繼在硬件和軟件兩個層面取得突破。這些重大創新成果同樣顯現出顛覆性力量,正在催生一批新興產業,引領新的產業革命,帶動全球實體經濟開啟新一輪智能化、綠色化的轉型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很好地抓住了第二次科技革命下技術擴散和產業轉移的戰略機遇,充分利用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方面的比較優勢,通過有效的制度創新,使要素配置效率大大提升,在較短時間內走過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進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和貿易大國,創造了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中國奇跡”。
應該看到,以往中國經濟發展采取了規模擴張為主導的粗放模式,不僅消耗了大量能源資源,帶來嚴重的環境影響,而且在質量效益、結構優化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相較美國、德國、日本等制造強國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總體來看,中國制造在全球價值鏈上處于中低端地位。隨著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傳統比較優勢弱化,人口紅利消退、綜合成本上漲、土地等要素供給緊張、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導致實體經濟領域出現產能嚴重過剩、企業庫存增加、經濟效益下降、虧損面擴大等問題和困難。現階段,中國制造受到來自發達國家創新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群體性推進與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競爭的雙重擠壓,迫切需要加快創新驅動,實現發展模式轉變,形成發展的新動能。
客觀地看,經過改革開放近40年的不斷投入和持續積累,我國科技發展的整體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在一些前沿領域與發達國家幾乎處于同一起跑線,基本具備同步競爭的能力。歷史經驗表明,每一輪顛覆性創新爆發都是新產業集中孕育的時期,也是國際競爭格局劇烈變動的時期,但同時戰略機遇的窗口稍縱即逝。目前,主要工業化國家在新興技術領域的差距不明顯,中國作為后發國家更容易“輕裝上陣”,重點突破,實現對先發國家的趕超。
需要強調的是,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更是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主陣地。隨著我國科技水平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逐步縮小,在邁向“制造強國”的征途上,傳統意義上的“距離”正在消失,我們已經沒有太多的現成經驗和目標可以模仿或追趕。特別是在書中考察的能夠影響未來的前沿科技和新興產業中,發達國家對每一項重大研發和產業化成果勢必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相關領域的尖端技術、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裝備,我們是引不進、買不來的,只能依靠自主創新,加快角色轉變,從追隨者轉變為同行者甚至是領跑者。
近年來,圍繞“制造強國”建設,國家開展了一系列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本書的部分作者參與了其中一些研究工作,其研究成果為《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制定實施提供了支撐。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礎上,本書的寫作團隊敏銳地觀察到大數據、物聯網、區塊鏈、量子通信、人工智能、機器人、無人駕駛汽車等前沿科技所展現出的巨大產業化前景及其對未來國際競爭格局和市場規范將產生的不容忽視的影響。書中的內容及其前瞻性判斷不僅能夠為決策部門推進科技政策和產業政策調整、創新提供有益的參考,而且對于從事產業經濟研究的學者、關注新興領域的投資者和企業家也有借鑒價值。另外,在遵循產業分析規范的同時,本書文筆生動活潑,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普通讀者通過閱讀,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最新科技知識及其產業化趨勢。
當然,正如作者所言,新科技新產業的發展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一些重大科技方向由于種種原因(包括科學家自身原因,企業及科技體制機制等因素)被忽視,而另一些一度被視為前景廣闊的科技項目最終被證實缺乏市場價值,這種情況在科技創新及其商業化歷史中并不鮮見,因此導致政策制定者走一些彎路在所難免。期待作者發揮研究專長,繼續深入觀察與分析影響未來的新科技新產業的發展動向,并在顛覆性創新的發生機理及其系統性影響等方面不斷推出高質量成果,為加快創新驅動,實現制造強國目標貢獻智慧。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