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科技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向外界發布了關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最新成果和取得的積極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大方面。
一是新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全國人大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后,2016年2月國務院頒布了《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若干規定》,4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方案》,形成了從修訂法律條款、制定配套細則到部署具體任務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三部曲”。2016年10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鼓勵科研人員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獲得合理收入,加強科技成果產權對科研人員的長期激勵。科技部會同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制定出臺《關于加強高等學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國科學院關于新時期加快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指導意見》,提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能力。財政部、科技部、國務院國資委印發《國有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暫行辦法》,擴大股權激勵適用范圍,明確激勵對象、激勵方式和實施條件、激勵方案的管理等內容。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印發《關于完善股權激勵和技術入股有關所得稅政策的通知》,降低征稅稅率,對技術成果投資入股納稅時點可以選擇遞延至轉讓股權時。農業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土資源部、國防科工局等頒布了本行業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北京、河北、浙江、廣東等20多個省市出臺了地方配套政策。總體來看,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體系。
二是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示范區加快布局。為探索地方開展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機制與模式,科技部支持啟動了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建設示范區的目的,一方面是推動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政策法規,優化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創業環境;另一方面是結合地方實際開展各具特色的試點示范任務,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為國家政策制定提供支撐。河北以落實京津冀協同創新戰略為核心,探索承接京津創新要素外溢轉移、與河北產業創新需求對接轉化的新模式。浙江以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市場機制為核心,探索“互聯網+”科技成果轉化的有效模式,構建互聯互通的全國性技術交易網絡。寧波以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為核心,發揮科技成果轉化對產業和企業創新發展的支撐作用。目前,示范區取得了很好的進展和成效,2017年要進行階段性總結與經驗推廣。
三是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載體平臺不斷豐富。首先是大力發展技術市場,進一步打通供需雙方有效對接的渠道。目前全國各類技術交易市場超過1000家,2016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同比增長15.97%,達到11407億元,首次突破1萬億元大關。從分布領域看,技術交易主要聚焦于電子信息、先進制造、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領域,占成交額的80%。從交易主體看,高校院所的技術供給積極性增強,成交技術合同增幅達21.78%;企業成為技術吸納的主體,吸納技術占交易總量的76.91%。其次是推動“互聯網+”與科技成果轉化加快融合,為成果轉化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中國技術交易所、浙江技術大市場、科易網等一批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技術交易平臺孕育發展,技術掛牌交易、競價拍賣、難題招標等市場化服務模式不斷創新。例如,中技所推出了專利拍賣和科技成果評估公示服務系統,已累計為25家高校院所提供相關服務,涉及項目2258項,成交3.6億元。第三是不斷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模式,舉辦了中國創新挑戰賽、科技成果直通車、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層等系列活動,從供給端、需求端、服務端同步發力,政府搭臺、各類市場機構唱戲,實現了科技成果與技術需求零距離、精準化對接,取得了顯著的經濟與社會效益。例如百家院校科技成果走基層活動,共征集200余家機構近萬項成果,企業技術需求1000多項,組織217位高校院所專家到企業生產一線提供技術指導與服務。
四是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資金投入渠道進一步拓展。一方面,財政資金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導向作用日益增強。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在重大專項成果轉化、京津冀協同創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等方面,出資設立了9支創業投資子基金,總規模173.5億元,轉化基金出資38.3億元,放大比例達1∶4.5。目前已投資了一批成果轉化項目。另一方面,注重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推動社會資本投入科技成果轉化。發布實施《關于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創新力度 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的指導意見》,選擇10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在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內開展科創企業投貸聯動試點工作,首個試點項目已在中關村落地。支持金融機構不斷創新適應“雙創”需求的金融產品與服務方式,加強對種子期、初創期小微科技型企業的支持。
五是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企業與產業發展中得到轉化應用。比如,鼓勵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協同構建了146個國家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支持企業牽頭共建新型研發組織,共同開展共性技術研發、中試熟化、標準制定等,探索產學研協同轉化成果模式。比如,加強科技成果信息發布共享,釋放財政科技計劃產出重大成果的作用,已分3批向社會公開發布521項國家科技計劃產生的、有轉化需求的科技成果包,涉及新一代信息、能源、現代農業等11個技術領域以及節能減排與低碳技術、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等7大主題。一批重大成果轉化成為新產業培育與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引擎,為產業“鼎新革故”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例如,“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應用示范工程,針對特點行業、特定工藝的實際需求,進行專門的數控系統產品開發與示范應用,支撐了量大面廣的傳統機械行業和中小型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推動紡織機械、輕工機械等行業降低成本30%左右。
李萌表示,總體來看,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特別是新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制度體系初步建立,有效調動了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形成了千軍萬馬共同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的新局面。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