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成都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意《成都市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實施方案》,成都成為繼寧波市、蘇南城市群和珠江西岸城市群之后,全國第二批、西部首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
成都市經信委總工程師鮮櫻表示,成都將圍繞創新能力、質量效益、兩化融合、綠色發展四個方面制定年度計劃,分3年推進試點示范,“到201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建設創新型制造業示范城市,將成都打造為國家重要的先進制造業中心,成為國家基于全球戰略布局的先進制造業基地?!?/p>
同時,成都2017年將還在設立面向先進制造業的產業投資基金,總規模不低于120億元。
三項創新試點
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標志。歷史證明,每一次制造技術與裝備的重大突破,都深刻影響了世界強國的競爭格局,制造業的興衰印證著世界強國的興衰。
從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制造2025》至今,中國的“制造強國”建設已經從規劃階段進入了全面實施階段。近期,武漢、泉州、成都等多個城市正式通過專家組審批,成為第二批“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成都也成為首批入選試點的西部城市。
根據工信部的批復要求,武漢將主要圍繞新興產業模式培育、產業創新體系建設、先進制造業與互聯網深度融合三大試點展開探索;泉州力爭用3年時間建成國內外知名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品牌之都、民營經濟創新發展之城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典范;成都則以實施政產學研協同創新、軍民融合體制創新、開放合作模式創新三項創新試點為突破,“為西部地區樹立制造強市典型樣板”。
不難看出,新一輪試點示范城市各有側重。此前,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曾指出,開展以城市(城市群)為載體的“中國制造2025”城市試點示范工作是推動《中國制造2025》系統落地的重要抓手,有利于調動地方主動性和創造性,探索新常態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新模式、新路徑。
具體而言,成都將如何試點?
成都市經信委總工程師鮮櫻表示,一方面,成都將探索政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成都路徑”,爭取在重點領域改革配套、區域創新創業平臺打造、協同創新模式推進等方面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在民參軍機制創新、軍轉民開放創新、軍民融合服務體系等方面尋求突破,探索軍民融合體制創新的“成都經驗”,同時,力爭在國際產能合作、產業精準扶貧等方面取得突破,走出一條內陸開放發展先行道路,探索開放合作模式創新的“成都模式”。
“分3年推進試點示范,推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到2019年,在全國率先實現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鮮櫻說。
設120億產業投資基金
事實上,作為國家在西部地區的重要工業基地,成都近年來“抓工業”的成效已經顯現,量和質均實現了新突破。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長盛毅表示:“入選試點既是對成都的肯定,也讓成都可以先行一步搶占先機。”
會上,成都市經信委副巡視員劉幼成表示,成都工業企業在應用信息技術,實現智能制造的意識、行動和裝備技術水平方面,非常有特色?!叭绯娠w公司將高端數控裝備、3D打印等新設備、新技術,運用在殲擊機的設計制造過程中。西門子數字化工廠,實現了研發、生產、物流和質量管理體系全部數字化,通過MES系統和柔性的生產線,可實現電子產品的混流生產。”
在介紹探索民參軍機制創新時,劉幼成特別提到了海威華芯的案例。2015年,四川海特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收購中電科29所旗下成都嘉石科技,控股53%,成立海威華芯,進入了半導體集成電路芯片制造領域。隨后,海特高新及時投入大筆資金、改革企業管理體制,海威華芯“煥發活力”。
“目前,海威華芯已經成為國內首個均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工藝開發、器件模型、產品生產制造于一體的第二代/第三代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領域的開發平臺?!眲⒂壮烧f,“該項目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并已經獲得發改委批準和支持,將打破歐美壟斷,對軍、民用集成電路產業帶來新的革命和最廣泛的應用?!?/p>
2017年是成都正式試點“中國制造2025”的第一年,目前,工作重點已經明確。包括“加快成都工業云平臺推廣應用,實施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試點,構建綠色產業體系”“開展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美譽度好、競爭力強、附加值高的區域品牌”“繼續實施大企業大集團發展戰略,力爭產生一批細分領域的世界級‘隱形冠軍’、‘單項冠軍’企業”“開展企業服務型制造試點,推進產城融合示范園區和工業特色示范小鎮建設”等。
值得注意的是,成都還提出了“到2017年末制造業質量競爭力指數達到86”的目標。該指數是反映我國制造業質量整體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指標,由質量水平和發展能力兩個方面共計12項具體指標計算得出,目前,國家層面提出的發展目標是“到2025年達到85.5”。
此外,成都在工業投融資方面也有新動作。據了解,2017年將設立總規模不低于120億元的面向先進制造業的產業投資基金,主要投資方向包括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汽車、軍民融合、軌道交通等領域,“通過基金運行的方式引入社會力量、金融資本力量支持成都工業發展?!滨r櫻表示。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