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通赫斯曼亞太區應用經理 張晗宜
2016年,基于眾多新產品的推出,百通赫思曼工業無線產品實現了良好的增長態勢,對比2015年,在中國市場實現了超過45%的有機增長。自2007年百通收購工業網絡品牌赫斯曼,全面整合旗下的工業通訊業務,正逐步將其在線纜方面的成功延續到工業通訊領域。
以先進技術服務用戶
自2009年百通赫斯曼在市場上推出第一臺支持801.11n技術的工業級IP30、IP67等無線產品,并始終以先進的技術服務工業用戶。持續關注最新技術的發展以及客戶應用需求的變化,為嚴苛的工業應用找到最適合的解決方案,是百通赫斯曼一直在做的。
據百通赫斯曼亞太區應用經理張晗宜介紹,百通赫斯曼最新的無線產品BAT867,是市場上第一臺支持最新802.11ac技術的工業級無線產品,其最大無線傳輸帶寬可達867M bit/s,除了支持802.11w技術、clear space降噪技術、MiMo天線、2.4G和5G雙頻以外,還可工作在AP、客戶端、橋接等不同模式下,支持離線配置,并且該產品的體積僅僅只有目前常規工業級無線產品體積的1/3,極大地提高了客戶安裝的靈活性。
說起無線網絡,人們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信號不穩定、容易受到干擾、漫游切換時間長、容易丟包、缺乏有效的冗余機制等,因此目前在一些關鍵性的應用上有線產品仍占據主流。對此,張晗宜表示:“百通赫斯曼從網絡設計以及產品本身、應用方面進行了多項創新,希望能為客戶提供一個可以媲美有線網絡的無線解決方案。”采訪中,他特別提到:“2016年百通赫斯曼為多個不同行業的客戶提供了智能AGV應用中的無線解決方案,成功實現了AGV小車在整個工廠復雜的現場環境中任意移動位置,并且從不同的AP端之間漫游切換,讓AGV小車與PLC之間真正實現零丟包、零中斷。”
據悉,該解決方案不僅應用于中國市場,還在新加坡、泰國、印度等海外市場成功應用。
洞察用戶需求之變
隨著《中國制造2025》國家戰略的出臺,智能制造日益成為未來制造業發展的重大趨勢和核心內容。張晗宜談到:“當前熱門的智能制造給我們的客戶造成了思維方式的轉變,從過去更多的關注產品硬件參數(例如IP防護等級,設備運行溫度,端口數量等),轉變到關注硬件以外的其他方面。”
據他觀察、分析,現在用戶更關注以下幾方面問題:
(1)不同廠家的設備是否都支持并使用國際開放標準冗余協議;
(2)整個工業通訊網絡是否可視化,是否方便管理和進行故障排查;
(3)當設備或網絡出現故障時,現場的維修人員是否能通過手持移動終端來進行快速診斷;
(4)網絡產品(例如交換機和無線產品)的配置界面是否方便用戶使用;
(5)如何保障或減免工業有線網絡以及無線網絡因各種原因中斷,實現7×24小時運行。
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新興技術正逐漸應用于工業制造中,未來從傳感器、機器人、I/O模塊、閥島、變頻器、PLC、HMI到云端的服務器都要實現網絡的互聯互通,這將對無線通訊網絡產品的傳輸帶寬、性能、安全都提出更高的要求。這對工業IT廠商而言意味著廣闊的市場和無限的機遇。
針對市場不斷做出調整
據悉,目前市場上工業無線產品大部分還在使用老舊的802.11g技術,部分廠商推出了802.11n的產品,而最新的802.11ac技術還沒有在工業環境中得到應用。
張晗宜告訴記者:“無線網絡應用于工業環境中,不僅能減少布線成本,還可以將更多的智能現場設備、移動設備、手持終端、人機交互設備及自動化設備連接到網絡中來,從而大大增加工業網絡的覆蓋范圍。”
百通赫斯曼針對目前工業市場的現狀和需求開發了目前市場上第一臺支持802.11ac技術的工業級無線產品—BAT867,最大傳輸帶寬接近1G。這意味著客戶可以更加靈活地設計網絡,將更多的設備或終端接入網絡,從根本上改變工業用戶的應用。他舉例說,在智能倉儲的AGV應用中,原來由人來駕駛的叉車將通過無線技術來實現無人駕駛,或者在機器制造行業中,802.11ac無線技術可以幫助用戶實現遠程的監控和診斷,甚至還可以使用該產品來實現整個工廠生產區域的Wi-Fi覆蓋。
談及工業無線通訊技術未來發展,張晗宜認為,伴隨著智能制造和工業物聯網在國內的推廣和發展,政府和企業都在不斷增加在基礎網絡建設方面的投資,相信工業無線通訊技術憑借其接入方式的靈活性和便捷性,在未來將會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前景非常值得期待。
張晗宜透露:“近年來,百通赫斯曼一直在積極布局工業無線通訊市場,2017年,將會持續投入,加強在工業通訊和無線技術領域的研發,持續推出支持最新802.11ac技術、4G-LTE技術的工業級無線產品,并且在新產品上集成更多的冗余、安全功能,從而提高無線網絡的帶寬,增加其可靠性、可用性,最大程度地保障無線網絡安全。”最后他補充道:“在未來百通赫斯曼還會加大和各行業中權威研究機構的合作,持續專注各細分市場及不同應用環境,爭取為每一位用戶提供適合其現場實際應用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3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