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以及企業管理理念的不斷進步,“互聯網+”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將銷售渠道向互聯網拓展,還意味著進貨、銷售、儲存等各個環節與互聯網的親密接觸,企業采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環。“互聯網+”與企業采購相結合,不僅可以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采購效率,更能讓整個流程更加透明——
日前,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多部委印發《“互聯網+”招標采購行動方案(2017-2019年)》,明確從發展規劃、技術標準、交易規則、安全保障、公共服務等方面,引導各類市場主體積極參與電子招標采購平臺體系建設運營。同時,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培育“互聯網+”招標采購內生動力。
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巡視員胡燕表示,信息經濟和電子商務讓傳統采購變得簡單化、數據化、透明化、高效化,“互聯網+”企業采購時代正在到來。
對于企業來說,從手工方式采購,到信息化采購,再到如今的電商化采購,可謂“一步一個臺階”。采購的“3.0版”意味著怎樣的新動力?對傳統企業的既定流程提出了什么樣的新挑戰?
各環節無縫對接
“平臺化采購的最終目的是風險控制和提升效率,從而降低采購成本,并使整個采購流程更加透明。”平安集團財務總監項有志介紹說,平安集團與京東企業購簽約,京東企業購將為平安集團37家專業公司及下屬單位提供300多個品類、幾萬余種商品的電商化采購支持。
獨立電商分析師、京騰匯創始人李成東表示,傳統企業線下集中采購存在流程復雜、效率低下等情況。同時,大到服務器,小到毛巾和紙筆,都需要與采購人員對接。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一家百人以上的企業,每年年終采購需要至少2個人半個月的時間。而且,哪怕有招投標環節,依然存在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
“目前來看,企業網購流程更為專業化、規范化、透明化。通過電子商務形式的一鍵式采購,能夠打通采購與財務管控環節,解決集團企業預算總部管理與區域分散采購的矛盾,降低采購成本、提升采購效率。與此同時,企業非標準化和定制化的需求也能夠方便地得以滿足。”胡燕說。
在京東大客戶部總經理宋春正看來,與信息化采購的2.0版相比,企業將采購環節遷徙到電商渠道,還意味著數據打通帶來的資源徹底整合。“互聯網最大的優勢是連接,但傳統互聯網運用在采購環節,盡管包括比價、招投標等方式能帶來單一品類的價格下降,但倉儲成本、管理成本、折損成本等依然存在,效率與成本的變化,還需要打通所有環節的‘無縫連接’。”宋春正說。
綜合服務能力待提升
盡管“看起來很美”,但“互聯網+采購”在國內只是剛剛起步,供需兩端仍存在一些難題。
從傳統企業來看,向新采購模式的遷徙需要決心。“傳統企業要面對三個挑戰,一是流程的梳理比較復雜,二是內部原有系統需要與電商平臺對接,包括選擇商品到確認、驗貨、付款這些都需要通過系統打通來解決,三是大型企業還要向各個分支機構推廣,這些都需要技術基礎和執行力。”項有志說。
對于電商平臺來說,企業采購服務同樣不是將個人用戶模式簡單復制。中國發展戰略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管益忻表示,要做透企業采購市場,電商平臺除了比價格、比速度,還要比綜合服務能力。
京東大型企業客戶部總經理陳川表示,采購環節的業務場景有相當鮮明的行業特征,電商平臺需要針對不同業務的采購場景,打造專屬化場景化的采購方案。“拿保險行業來說,根據客戶的實際采購情況,比如投保禮場景,你要解決網銷下單和投保禮的無縫連接,并能根據業務等級來推送不同的商品組合,同時還要解決傳統場景下分支機構自行采購造成的倉儲積壓問題。”陳川說。
盡管如此,企業采購的“大蛋糕”依然吸引了各大電商平臺。包括京東、阿里巴巴、蘇寧乃至垂直領域的科通芯城等,都在這一領域發力。陳川介紹說,截至2016年,在京東企業購平臺交易的企業客戶總數已經超過200萬家,年訂單超過5000萬單,年增長速度超過100%。阿里釘釘創始人陳航同樣在本月宣布,天貓企業購在阿里釘釘開放平臺亮相,并和阿里釘釘一起,為中小企業提供高達10億元補貼的“春泥計劃”,為中小企業向電商化采購遷徙提供動力。
將帶來顛覆性影響
“人工智能技術將提升大數據分析能力,同時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提升客戶行為和信息收集、分析能力,電商平臺的數據服務將為企業采購環節提供新的活力。”胡燕表示,預計到2019年,企業網購市場將有望達到27.1萬億元,年均增長率為21.3%。
參與企業采購,并不僅僅意味著完成一筆筆新的“買賣”,在提供交易通路的同時,背后更深層次的商業邏輯在于包括供應鏈能力、數據能力等一系列能力的輸出,這將對企業采購環節帶來更加顛覆性的影響。項有志表示,未來平安的數字化采購,將與大數據技術結合,實現采購管理數字化轉型,今年將實現從供應商的數字化評估、信息化管理到采購成本的數字化管理、自動化分析,以及采購風險的系統化識別和防范。下一步,平安將重點在用戶畫像、產品推薦、與供應商系統對接等方面積極實踐。
在李成東看來,電商平臺與傳統企業在采購環節對接,未來還有可能影響到制造業和金融等更多行業。“比如通過整合上游品牌供應商,可以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服務,用數據來驅動制造。針對中小企業,還有可能通過與采購環節的打通,為同樣針對企業用戶的供應鏈金融和云服務拓展更多場景。”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