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提出了加快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甘肅,努力到2020年同全國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八個著力”的要求。近年來,全球經濟復蘇曲折乏力,我國內外環境嚴峻復雜,甘肅省也面臨經濟下行壓力的嚴重挑戰,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省各族人民艱苦卓絕、迎難而上,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視察甘肅時提出的“八個著力”重要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主動適應、引領、把握經濟新常態,加快動能轉換,推進甘肅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過去幾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矚目成績,與此同時,經濟發展仍面臨重重壓力和困難,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部分產能依舊過剩,全面小康程度仍然較低,脫貧攻堅補短板任務重,環境污染和生態保護形勢較為嚴峻,治理措施有待進一步加強。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甘肅迫切需要經濟轉型升級以更新經濟體制、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發展動力,從而向更高級的經濟形態階段演進。立足甘肅省情,亟待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優先綠色文明發展,推進城鎮化發展,聚焦精準扶貧,著力改善民生,以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轉型
甘肅是全國老工業基地之一,煤炭生產和礦產開發在經濟結構中比重較大,產業結構重化特征十分明顯,要著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補”,改革供給結構。根據甘肅的自然條件、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突出加快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新能源利用機制,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突出地域特色。發揮旅游產業示范帶動作用,進行產業融合聯動,完善基礎設施、優化市場環境,凸顯旅游業的惠民功能和核心競爭力。甘肅地處絲綢之路的黃金地段,要乘勢而上,牢牢抓住“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機遇,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深入的經貿、文化等各方合作,打好平臺牌、通道牌,外交牌、交流牌、服務牌,力爭全面優化升級甘肅的產業結構,促使新興產業蓬勃健康發展。
引導城鎮化健康發展,加快經濟轉型升級
城鎮化對于推動經濟健康成長、整體經濟轉型、經濟結構性變革意義重大。隨著甘肅省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耕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能源等瓶頸制約越來越嚴峻,環境污染與經濟發展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因此,甘肅的城鎮化由量的增長到質的提高迫切需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經濟結構轉型。一要根據甘肅的資源稟賦、人口承載能力和地區特色,優化生產力布局,形成合理的城鎮化體系,培育有特色產業支撐的工業強鎮、旅游名鎮、文化古鎮,重視產城融合;二要夯實地方的經濟基礎,改善人居環境,創造就業機會,提升我省的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尤其要注重以人為本的城鎮化發展,更加關注教育公平、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等方面的實際問題,通過城鎮化的發展帶動農民返鄉創業,讓更多的群眾摘掉貧困帽子;三要拓展多元化的投融資渠道,建立透明規范的城市建設投融資機制,為甘肅的新型城鎮化建設注入“新鮮血液”。
夯實地方扶貧政策,助力產業增收脫貧
2016年甘肅省貧困縣有43個,占西北地區143個貧困縣的30%,脫貧形勢非常嚴峻。我省應注重縣域經濟發展和富農產業培育,大力倡導農業園、農藝園等農業項目的發展,著力提高脫貧攻堅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因地制宜幫助扶貧對象參與增收項目。另外,鼓勵農民工回流,引進新興產業及技術,例如現代物流、文化旅游、電子商務、金融服務等新業態,以此消除甘肅的貧困壁壘,促進要素流動,推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確立生態保護優先戰略,促進綠色發展不斷推進
甘肅省地處西北,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生態環境較為脆弱,在我國經濟步入“中高速、優結構、新動力、多挑戰”的新常態下,面臨著自然資源被過度開采、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等嚴峻問題。從本質上講,現代生態環境問題的根源在于產業結構的不合理。因此,我省應大力倡導現代農業的發展,推動生態農業、綠色農業的步伐,堅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實施生態環境修復和補償,將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實施“碧水藍天”工程、建立生態保障機制等舉措同步實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這一既利于當前又惠及長遠的重大舉措,促進甘肅地區經濟發展的統籌度和整體性、協調性及可持續性。
借助敦煌文博之勢,推進文化產業發展
正如著名管理學家德魯克說,“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真正占主導地位的資源以及絕對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要素,既不是資本,也不是土地和勞動,而是文化”,文化已經成為經濟轉型的重要因素。甘肅歷史橫跨八千余年,是中華民族與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具有“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資源寶庫”之美稱,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已完美落幕,但偉大的絲路精神仍在傳承,文博會的成功舉辦,為甘肅文化、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添了動力之翼。我們應充分借助這一平臺與機遇,大力推動文化產業與實體經濟、科學技術的融合,促進文化產業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摘自 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