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10日是值得每一家中國企業銘記的日子——首個“中國品牌日”。在業界,設立“中國品牌日”的呼聲由來已久,而今,“中國品牌日”獲國家層面批復,標志著“發揮品牌引領作用”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品牌是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的追求,是供給側和需求側升級的方向,是企業乃至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參與相關文件起草的國家發展改革委產業協調司巡視員王東表示,設立“中國品牌日”有利于凝聚全社會共識,有利于營造打造自主品牌的良好氛圍,有利于搭建自主品牌交流平臺,推動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
品牌建設承載重要使命
在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關鍵期的大背景下,品牌建設已成為滿足消費結構不斷升級、適應把握引領新常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從國際上看,一個國家經濟崛起的過程也是質量升級、品牌壯大的過程。”國家質檢總局質量管理司副司長王海東舉例說,工業強國德國大力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的國策,韓國成立“國家品牌委員會”等,都是國家推動品牌建設的成功例子。
當前,我國正處于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重要階段,以品牌為切入點,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企業的主體作用、政府的推動作用和社會的參與作用,有助于提升產業發展素質,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系統的質量和效率,推動經濟發展方式從外延擴張型向內涵集約型轉變、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率型轉變。
“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品牌經濟,就是要提供更多的消費者信得過的自主品牌產品,提振消費信心,引領新供給,創造新需求,唯此才能更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消費需求。”王東說。
品牌不僅是一種識別標志,也是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價值理念。事實上,品牌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元素,品牌的發展是靈動、具體、持久、深入展現一國文化的過程。“強化品牌建設,就是要以自主品牌為載體,更好地展示和傳播中華文化,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上海企業文化與品牌研究所所長周元祝表示,中國自主品牌培育、發展和壯大的過程,也正是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的過程。
發展品牌經濟正當其時
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需要積累,品牌價值的沉淀甚至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多年來,制造業、農業、食品藥品等不同領域、不同部門從各自角度對品牌培育和建設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這些實踐都為我們加快品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發展品牌經濟正當其時。”王東說。
經過多年發展和積累,我國經濟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二,農業、制造業領域一大批產品的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服務業門類齊全、規模已超過經濟總量的一半。隨著經濟快速發展,一些優勢行業的品牌發展成效顯現,特色區域品牌日益增多,特別是部分企業品牌快速成長,開始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與此同時,支撐品牌發展的法律法規、政策、標準、監管等體系架構初步形成,專利年申請量、商標年申請量和注冊商標總量均居世界第一。
從消費端來看,對于品牌產品的消費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斷深入,中等收入群體持續擴大,消費者對產品和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客觀上也要求加快品牌發展。
令人欣慰的是,品牌發展的社會共識已經形成。近年來,關于品牌發展的人大建議和政協提案明顯增多,相關部門紛紛結合自身職能出臺促進品牌發展的措施,不少地方政府也設置專門協調機構,統籌多部門聯合推動品牌發展。同時,企業的品牌發展意識不斷增強,通過創品牌來提高綜合競爭力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戰略指引和自覺行動。
做好品牌發展頂層設計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高鐵裝備、移動通信等高端領域樹起了品牌,贏得了口碑。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品牌發展存在國際知名品牌少、品牌影響力小、話語權弱、品牌價值低、總體形象欠佳等短板。
“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質量、創新、誠信、文化、人才、營銷、環境等品牌影響要素上存在不足。”王東表示,下一步應圍繞加強品牌建設、發展品牌經濟這條主線,全面改善品牌發展影響要素。
品牌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在充分調動市場、企業、政府、社會等各方積極性的基礎上,著力補齊自主品牌發展短板,形成培育壯大自主品牌的合力。一方面要總結世界品牌發展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構建品牌發展的良好生態,走中國特色品牌發展道路;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勵企業“走出去”,加快品牌國際化步伐,在國際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讓世界共享中國品牌發展成果。
“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政府在品牌發展過程中要承擔更大的任務、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王東表示,針對當前品牌發展管理機制不健全、政策碎片化的現狀,亟需搞好品牌發展頂層設計,建立完善的協調機制,采取統一的行動,合力推進自主品牌發展。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