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科技創新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任務要求,全面完成《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的任務目標,建設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顯著增強企業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制定“十三五”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規劃。
一、發展形勢
“十三五”是完成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戰略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也是全面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打造國民經濟增長新動力的關鍵時期。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實施新一輪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是加快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重大舉措,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任務。“十三五”時期,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面臨著新的形勢和迫切需求。
(一)進展與成效
國家技術創新工程實施以來,已成為國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和強有力抓手。在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部際協調小組領導下,形成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聯合推進機制,工程實施取得顯著成效。
企業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在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推動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和創新能力顯著提升,2015年全社會R&D經費支出中企業占比78%,研發人員占比達到80%,企業獲得發明專利授權15.9萬件,占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的60.5%。創新型試點企業平均研發強度達到1.79%,遠高于規模以上工業企業0.77%的水平。一批有技術研發實力、產業化能力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骨干企業迅速成長。
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緊緊圍繞提高重點產業創新能力,突破了一批制約產業發展的核心關鍵技術,產業技術含量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企業在一些重要領域實現從跟蹤為主向跟蹤和并跑、領跑并存躍升。在高速鐵路、核電、第四代移動通信、特高壓輸變電、北斗導航、電動汽車、雜交水稻等方面突破一批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重大裝備和戰略產品,有力促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帶動產品和裝備走向世界。實施工業強基等示范工程,突破制約傳統產業升級改造的一批核心技術。攻克了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農產品安全等一批關鍵技術,新藥注冊數量大幅度增加。
產業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依托行業骨干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建立高水平研究開發中心,集聚創新資源,加速成果轉移轉化。截至2015年底,依托企業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近700家。各地建設的各類產業技術研究院等達到1000家以上,累計認定國家企業技術中心1276家。試點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達到146家,集中了5000多家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面向中小企業的技術服務顯著加強,以國家高新區為載體認定了32個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引導建設了400多個區域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形成了以運營商和服務為主體的信息化分支服務機構6000多個。
推動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創新資源開放共享和向企業集聚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有力支撐。科技人員交流深入開展,建設院士工作站3000余家,科技特派員超過70萬人,農業領域設立企業綜合試驗站221個,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7.8萬個。國家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和儀器設備進一步向社會開放共享,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為企業服務47萬多家次,國家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和分析測試中心的企業用戶數超過3400家。深化科技和金融結合,16個試點地區共增加中小企業貸款超過1.2萬億元,國家開發銀行累計發放表內科技貸款5436億元,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對科技企業的投資超過7000億元,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引導創業投資基金總規模達到42億元。
創新創業環境不斷完善。進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激勵創新的政策體系。全國各類眾創空間超過2300家,與現有2500多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16個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和147個國家高新區共同形成完整的創業服務鏈條和良好的創新生態。2015年,國家技術轉移示范機構達453家,技術(產權)交易機構30家,國際技術轉移中心34家,技術交易總額9835億元。連續四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共有近6萬家創業企業和團隊、1500家創投機構參加,促成創業投資近300億元,銀行授信總額超過500億元。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稅收試點等政策逐步完善。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7.9萬家。廣泛開展職工技術創新活動和職工素質提升活動,“十二五”全國職工提合理化建議5704萬件,實施率55.6%。
推動區域轉型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省市把實施技術創新工程作為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突破口,統籌實施創新型企業、創新人才、園區建設、科技服務、科技金融以及創新激勵等政策措施,與地方產業轉型發展、完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緊密結合。出臺《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加快推進沿江產業向中高端發展。江蘇省大力培育創新型企業集群,全省80%以上研發投入由企業完成,80%以上科技平臺建在企業,80%以上引進的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進入企業。廣東省積極扶持新型研發機構發展,匯聚全國產學研創新資源,累計攻克產業關鍵、核心和共性技術1900余項。浙江省建設149家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累計資助8.5億元,帶動企業投入研發經費70億元。四川省把構建省市縣互動的區域創新體系作為實施技術創新工程的重要舉措。青島市安排10億元技術創新工程專項資金。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推動著區域轉型升級。
(二)形勢與需求
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量。“十三五”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全球處于新一輪技術創新活躍期,群體性技術加速突破,重大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產業發展“拐點”初顯,產業形態和組織方式顯著改變,世界經濟結構和競爭格局加速重構。
技術創新多點突破和交叉融合趨勢日益明顯。全球技術創新進入新的密集活躍期。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技術不斷突破和相互融合,以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高端芯片為特征的新一代信息技術深度應用成為催生產業變革的重要引擎,推動了以綠色、智能、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主導技術群發生變化并構成了新時代經濟增長的技術基礎。
顛覆性創新不斷涌現,產業發展“拐點”突顯。顛覆性創新成為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時期的突出特征,新技術新產業厚積薄發,很多產業接近轉型升級的拐點。新能源汽車技術加快成熟,成本持續下降,市場加速拓展。清潔發電綜合成本與火電逐步接近。生物技術在農藥、化肥、醫藥和日用化工業中的應用快速提升。產業發展拐點帶來的機遇稍縱即逝,應對不當,可能造成巨大沉淀投資和損失。
技術創新催生新的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的邊界日趨模糊,推動生產與消費模式變革,帶動新產業、新業態快速成長,創業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時代來臨。信息技術與新能源的結合將產生新型工業模式,新型制造技術的發展將促使生產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重塑產業發展格局。知識、資本、人才等創新資源在全球加速流動。
產業技術創新協同共享與開放程度加深。網絡信息技術、大型科研設施開放共享、智能制造技術提供了功能強大的研發工具和新型創新平臺,技術創新活動日益社會化、大眾化、網絡化。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精準供應鏈管理、網絡眾包、協同設計、產業創新聯盟等重塑產業價值鏈體系與產業組織形式,產業協同創新逐步向深層次、緊密化、實體化方向發展。企業創新的生態環境更加重要。創新生活實驗室、制造實驗室、眾籌、眾包、眾智等多樣化新型創新創業模式不斷涌現,衍生大量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裝備,加快產業轉型和高新技術孕育、轉化和應用。
圍繞打造技術創新優勢和搶奪產業鏈主導權的國際競爭日益激烈。面對全球技術創新蘊含的重大機遇,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把技術創新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美國制造業創新網絡計劃提出十年內建設45個制造業創新研究中心;英國通過建設一批技術與創新中心完善和優化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德國出臺集群政策全面支持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的企業、科研機構、大學等創新主體。各國通過促進產學研合作、完善創新生態等爭奪對人才、技術標準以及產業鏈的主導權。
我國正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轉型發展的攻堅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經濟增長的新動力,迫切需要構建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全面提升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是新形勢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發展的必由之路,既有利于緩解經濟下行壓力、推動中高速增長,又有利于釋放新動能、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和邁向中高端水平,也有利于推動與全球創新深度融合發展、抓住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同時,我國經濟實力日益增強,市場需求逐步釋放,產業體系更加完備,市場機制更加完善,對外開放顯著加強,我國產業、企業實現趕超發展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
(三)問題與挑戰
面對新的形勢和需求,我國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一是企業創新能力仍然薄弱,創新型企業較少,尤其缺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二是企業持續創新動力依然不足,制約不同性質和類型企業創新的體制機制障礙仍然存在,創新創業活力有待進一步加強。三是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很多產業處在價值鏈中低端,高端產業低端化現象明顯。四是適應產業變革要求的新型產業創新體系還未形成,對企業技術創新的源頭支持不足,創新鏈條和體系不完整,市場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基礎性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五是產業創新服務體系不完善,共性技術研發載體和戰略性支撐能力不足,面向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服務機構和平臺有待加強。
綜合判斷,我國產業技術創新正面臨著利用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跨越式發展戰略機遇期,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競爭和挑戰。必須緊緊把握全球產業變革和創新發展新態勢,加快“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大數據等戰略實施,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支撐引領產業發展中的突出作用,改善產業創新體系和創新生態,集聚創新資源推動企業和產業進入價值鏈高端環節,為構建創新型經濟、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目標提供有力的保障。
二、指導思想和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以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為核心,以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緊密結合為主線,以深化體制改革為動力,著力增強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促進產業協同創新,著力優化創新生態環境,著力強化創新創業服務,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力,發揮技術創新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打造經濟增長新動力,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有力支撐。
(二)基本原則
市場導向。完善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激發企業創新內生動力,促進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體,使創新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強化協同。加強產業協同創新,充分調動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強不同領域、不同行業以及創新鏈各環節之間的技術融合與擴散,注重財稅、金融、投資、產業、貿易、消費等政策與科技政策的配套,推動軍民協同創新與發展。
深化改革。充分發揮政府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以改革驅動創新,推動政府職能由研發管理向創新服務轉變,強化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破除制約新興產業成長的體制機制障礙,釋放科技創新潛能。
開放合作。把握全球創新要素流動和集聚的新趨勢,更加主動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創新資源,促進人才、資本、成果等要素開放、共享與流動,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有效率地配置創新資源。
(三)總體目標
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進一步完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幅度提升,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創新創業服務體系基本健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水平進一步提升,新產業、新業態加快培育成長,科技與經濟社會結合更加緊密。
主要指標如下:
到2020年,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更加完善,企業創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培育20家左右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部分企業進入全球創新100強行列,創新型試點企業達到1000家以上,高新技術企業的營業收入達到34萬億元,涌現出一大批富有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隱形冠軍”。
按照科研基地優化布局統籌部署,在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產業技術領域建設20家左右戰略目標明確、運行開放高效、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構建形成對產業發展輻射和帶動作用強的技術創新網絡。
企業研發投入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經費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提高到1.1%,行業領軍企業研發投入達到國際同類先進企業水平,企業發明專利擁有量、PCT專利申請量實現翻一番。
企業主導的產學研合作深入發展,建設一批帶動產業整體創新能力提升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試點聯盟達到300家以上。突破一批產業核心、關鍵和共性技術,形成一批國際和國家技術標準。
創新創業環境進一步優化,形成一批資源整合、開放共享的技術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技術交易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達到2萬億元。科技金融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強,創業投資、股權融資等規模大幅提升,政策性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對科技創新的融資支持力度加大。
建設一批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基地,轉化一批支撐產業轉型升級的重大科技成果,選擇基礎較好的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和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打造50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試點省市的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形成若干推動區域轉型發展的創新高地。
對全球創新資源利用水平大幅度提高,構建一批企業海外研發中心,引進一批海外高端創新人才,圍繞“一帶一路”擴大創新合作,推動重點產業走出去。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行動,引領企業創新能力提升
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開展創新活動,全面推進技術、組織、品牌和商業模式創新,提升整個產業技術體系整體創新實力和水平。
實施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行動。繼續加強創新型企業試點工作,擴大創新型企業試點范圍,發揮對產業創新的輻射帶動作用。以創新型(試點)企業為依托,培育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帶動重點企業進入全球創新前列。引導領軍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發揮領軍企業在產業技術創新中的引領作用,聯合中小企業、高等院校、科研機構開展協同創新,提升產業整體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統籌推進科技計劃、基地建設、人才培養等與領軍企業培育工作的銜接,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優先在領軍企業布局。
實施創新企業百強工程,促進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組織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深度融合,示范和帶動廣大企業走創新驅動發展道路。開展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認定工作,引導技術創新骨干企業堅持高強度研發投入,為兩化深度融合和建設制造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引導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鼓勵有條件的企業整合產學研力量,建立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完善研發和工程化條件,提升企業研究開發能力。引導和支持企業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究,通過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設立研究基金、共建實驗室等方式,增強企業原始創新能力。鼓勵企業探索新型開放式創新模式,利用內部眾創等形式豐富研發組織、拓展研發渠道。繼續推進工業強基和技術改造,鼓勵企業做優做強,開發新產品,淘汰落后產能。
支持企業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市場導向明確的科技項目由企業牽頭、政府引導、聯合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組織實施要充分調動和激發企業積極性,推動企業將自身發展需求和國家目標相結合,產品和應用導向的項目要充分體現企業在技術開發和創新投入中的主導作用。引導社會資本共同投入,探索產學研聯合組織方式,建立“沿途下蛋”機制,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及時轉移轉化,培育一批新企業,推動形成新產業。
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充分發揮政策的激勵引導作用,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技術改造投入,加速設備更新和新技術廣泛應用。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技術創新的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加大科技投入和成果轉化在經營業績考核中的比重,對不同行業研發投入和產出進行分類考核。落實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加速折舊、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支持科技創新進口稅收政策等普惠性政策。
推動創新型企業集群式發展。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高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為依托,在國家重點發展的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相關聯企業、研發和服務機構在特定區域集聚,形成具有跨行業跨區域帶動作用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產業集群。加強集群共性技術平臺建設,打造集群創新核心動力源。
推動企業品牌建設。引導企業不斷開展技術創新,提高產品品質,豐富和完善產品系列,鼓勵企業制定高于國際標準或行業標準的企業標準,推動標準國際互認,樹立質量卓越的品牌形象。加強企業創新與品牌工作的結合,賦予品牌更多的創新內涵,提高品牌國際影響力和認知度,提升品牌價值。
(二)完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提升重點產業核心競爭力
聚焦國家戰略產業技術領域,建設綜合性、集成性,面向全球競爭、開放協同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結合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強化行業龍頭企業作用,構建戰略定位高端、組織運行開放、創新資源集聚、治理結構多元的技術創新綜合體,為國家重大產業技術創新提供戰略支撐。
加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頂層布局。按照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重點任務和“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部署,在事關國家未來發展的重大產業技術領域進行頂層設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以行業領域為主,兼顧重大區域戰略與產業發展布局,構建一批戰略目標明確、運行開放高效、資源整合能力強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
專欄1 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布局重點領域
1. 優勢特色領域:支撐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實施,在國際上具有較強競爭優勢和國際影響力,能有效帶動創新產能合作的領域,包括高速列車、核電、智能電網等。
2. 重大關鍵領域:涉及國家產業安全和重大利益,關系國計民生和產業命脈的“卡脖子”領域,包括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油氣勘探與開發、現代農業、環境綜合治理、深海裝備等。
3. 前瞻引領領域:有望引領產業技術變革方向,形成顛覆性創新,關系產業未來發展態勢、搶占未來產業制高點的領域,包括大數據、量子通信、精準醫學等。
加強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體制機制創新。在運營管理、研發投入、人才集聚等方面大膽創新,中央和地方聯動、政產學研用協同,構建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運行機制,形成開放式協同創新網絡,培育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技術創新利益共同體。強化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等任務中的重要作用,提升在重大戰略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的帶動和牽引作用,集聚產業創新資源,開展有效的分工與合作,構建推動產業創新發展的技術創新協作網絡。
建設完善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基地。按照科技計劃管理改革部署,加強在龍頭骨干企業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圍繞中國制造2025確定的十大重點領域,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自主結合建設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集成優化創新資源配置。依托骨干轉制院所和行業龍頭企業,在機制創新、整合資源基礎上,形成一批開展產業共性技術研發與中試熟化基地。圍繞現代農業技術發展需求建設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國家農業科學實驗站。
(三)發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
在深化改革基礎上,按照自愿原則和市場機制,優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總體布局,提升聯盟功能,加強服務,發揮聯盟對推動產業重大技術創新和促進產學研協同創新的重要作用。
鼓勵產學研聯盟發展。加強對聯盟引導,聚焦新興產業發展及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圍繞長江經濟帶、京津冀等重點區域,結合重點任務實施和重大成果應用,鼓勵產學研聯合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協調推進完善技術創新生態體系建設,推動產業技術、標準、服務與應用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鼓勵成立跨行業、跨領域協同創新聯盟。及時總結運行規范、在推動產業技術創新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聯盟經驗,發揮聯盟示范帶動作用,鼓勵承擔國家重大科技計劃和任務的實施。
提升聯盟功能。圍繞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現代服務業,引導聯盟開展產業技術研發創新,強化聯盟在制訂技術標準、編制產業技術路線圖、加快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構建和完善產業創新鏈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探索依托聯盟成員單位建設國家科技創新基地,企業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建設研發與產業化實體,面向產業提供人才培養、技術熟化等服務。
加強對聯盟指導服務。鼓勵聯盟在自愿基礎上構建協同創新網絡,搭建聯盟自組織與協同互動的橋梁與平臺,促進聯盟交流,引導聯盟健康發展。拓展聯盟宣傳交流、信息咨詢、法律援助、國際合作渠道,研究完善支持聯盟發展的政策措施,探索突破聯盟法人實體地位。加強聯盟內部組織和制度建設,完善運行與發展機制。
(四)實施科技型創新創業行動,激發中小微企業創新活力
充分發揮我國科技創新優勢,激發市場主體和大眾的創新創業活力,大力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促進和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快速健康發展。
提升中小微企業創新能力。研究制定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標準,加大政策引導和支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培育一批掌握產業“專精特新”技術的隱形冠軍。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高新區實施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能力的專項計劃,提高“小巨人”企業的成長速度和質量效益水平。鼓勵和引導中小企業加強技術改造與升級,通過現有政策渠道對技術改造項目予以適當支持。完善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相關政策,優先采購中小企業的產品和服務,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開展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激勵政策落實情況評估。
加強面向中小微企業的創新服務平臺建設。突出資源整合和服務功能,按照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原則,建設和形成一批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逐步形成專業化、社會化、網絡化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研發設計、檢驗檢測、技術轉移、大型共用軟件、知識產權、標準、質量品牌、人才培訓等服務。加強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建設,支持企業工業設計中心和工業設計企業發展。指導地方探索“創新券”等政府購買服務模式,降低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成本。
積極利用“互聯網+”推動創新創業。完善部門協同和信息共享機制,發揮大數據、云計算等集聚創新要素資源的作用,積極探索“互聯網+”科技服務模式,打破互聯網跨界融合壁壘,培養基于“互聯網+”的創新創業企業。實施“互聯網+小微企業”行動,進一步提高小微企業應用互聯網水平。鼓勵企業利用“互聯網+”發展眾創、眾包、眾扶、眾籌等,創新研發組織方式,推動科技型小微企業“裂變式”發展。
引導建設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圍繞重點產業領域,發展細分領域眾創空間,促進成熟產業鏈與創新創業的結合。積極推動眾創空間等各類科技創新創業載體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發展提供服務。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發揮自身創新資源優勢,建設專業化眾創空間。鼓勵聯盟以市場化方式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專業化服務平臺,孵化和培育創新創業項目。完善企業內部眾創機制和平臺建設,培育企業內部創客文化,形成開放協同的研發體系。推動國有企業建立服務大眾創業的開放創新平臺。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推動分布式網絡化的創新。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建立高水平的專業化孵化載體,鼓勵國外知名科技服務機構在我國設立分支機構或開展科技服務合作。
調動科技人員和職工創新創業積極性。深入開展科技人員服務企業行動,組織科技人員幫助科技型中小企業解決技術難題。引導鼓勵職工廣泛開展小革新、小發明、小改造、小設計、小建議等“五小”活動,深入開展職工職業技能競賽,推廣班組創新活動,使廣大職工在創新活動中切實發揮應有作用。定期舉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大賽、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等賽事,鼓勵社會力量、企業組織創新創業大賽,激發全社會創新創業熱情。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各類公益講壇、創業沙龍、創業論壇、創業訓練營等培訓活動。
專欄2 創新創業大賽
中國創新創業大賽:由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和全國工商聯共同指導舉辦,聚集和整合各種創新創業資源,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創新創業,搭建服務創新創業的平臺,弘揚創新創業文化。
中國農業科技創新創業大賽:在科技部、農業部、教育部、中國銀監會、中國證監會等指導下進行,旨在創造風險投資與農業科技創業團隊對接的范例,培育用現代服務業引領推動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的生態環境。
中國創新挑戰大賽:針對企業創新需求,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尋求解決方案,通過“挑戰、比拼”實現競爭擇優,解決產業發展的技術難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中央企業熠星創新創意大賽:由國資委舉辦,在發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知識產權局共同支持下進行,旨在搭建開放協同的創新平臺,匯聚和融合中央企業及社會各類創新資源,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促進中央企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帶動全社會創新創業。
(五)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強化企業在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
落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實施國家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行動,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和服務體系建設、培育技術轉移人才,強化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為企業承接和轉移轉化科技成果創造有利條件。
轉化一批先進適用的科技成果。圍繞新一代信息網絡、智能綠色制造、現代農業、現代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生態環保、海洋和空間、智慧城市和數字社會、人口健康等重點領域,發布一批財政資金支持的、符合產業轉型升級方向、投資規模與產業帶動作用大的科技成果包。發揮科技中介機構在成果篩選、市場化評估、融資服務、成果推介等方面的作用,鼓勵企業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和產業化路徑,推動重大科技成果加速實現轉化應用。
大力發展技術市場。加強全國技術市場一體化布局,以“互聯網+”科技成果轉移為核心,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的國家技術交易網絡,提供信息發布、融資并購、公開掛牌、競價拍賣等專業化服務。發展多層次技術交易市場體系,推進國家技術轉移區域中心建設,鼓勵地方完善區域技術交易服務平臺。完善技術產權交易、知識產權交易等各類平臺功能。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市場化定價機制。探索建立統一的技術交易規范和流程。
培育一批專業化科技成果轉化載體。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團隊等聯合建立產業技術研究院、協同創新共同體等新型研發機構或技術轉移機構,探索多樣化發展模式,共同開展研究開發、成果應用與推廣、標準研究與制定等。積極培育市場化新型研發組織、研發中介和研發服務外包新業態,促進科技服務機構集團化發展和提供集成化專業服務。瞄準新興產業發展,依托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創新資源集聚區域,以企業為主導,產學研聯合建設一批科技成果中試熟化與產業化基地。
推動軍民融合成果轉化。通過征集和發布轉化目錄、舉辦軍轉民競賽、實施軍工技術推廣專項等,推動國防科技成果向民用領域轉化應用。加強國家軍民融合公共服務平臺和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等平臺建設,推動建立一批軍民結合、產學研一體的科技協同創新平臺。發布“民參軍”技術與產品推薦目錄,加快民用技術向軍口的轉移和應用。
推動創新產品進入市場。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準入管理,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明確并逐步提高生產環節和市場準入的環境、節能、節地、節水、節材、質量和安全指標及相關標準,形成統一權威、公開透明的市場準入標準體系。研究商業模式、技術方案等新形態創新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辦法。
(六)加大技術創新支持力度,促進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
從創新激勵和支撐保障兩個方面入手,建立和完善體制機制,引導人才、科技基礎設施、資金等向企業集聚。
加強創新人才向企業集聚流動。允許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到企業兼職或離崗到企業創新創業,做好科研人員流動社保關系轉移接續等工作,鼓勵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間合理流動。推廣企業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服務模式,發揮科技副職、企業科技特派員的橋梁和紐帶作用。落實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強化創新導向。完善海外高端技術人才引進機制,探索建立技術移民制度,對企業急需的海外高端技術人才引進給予多種支持。實施“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培養和造就一批適應企業創新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創新人才培養模式,鼓勵實施“現代學徒制”培養人才。大力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弘揚工匠精神,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
專欄3 提高職工創新素質
大力實施職工素質建設工程,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宏大的產業工人隊伍。加強企業創新管理培訓和職工技能培訓,建立職工技能培訓示范點,培養造就高素質技術工人,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開展大國工匠選樹活動,激發廣大職工立足本職、愛崗敬業、精益求精的勞動熱情,充分調動職工參與技術創新的能動性。
引導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渠道。加強國家科技計劃對技術創新的引導支持。發揮國家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國家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等作用,壯大天使投資、創業投資、產業投資,強化對種子期、初創期創業企業的直接融資支持。支持創新創業企業進入資本市場融資。鼓勵開發性、政策性金融機構在業務范圍內,根據職能定位,對符合條件的企業轉化科技成果、進出口關鍵技術設備、國際技術并購等提供信貸支持。鼓勵商業銀行創新符合企業技術創新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推進“投貸聯動”試點。深化促進科技和金融結合試點,鼓勵試點地區在建立科技金融服務中心等方面先行先試。推動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加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二代系統建設,擴大社會征信機構的信息來源、信息覆蓋面、信息維度,開發適應社會需求的征信產品和服務。促進金融資源更多流向實體經濟,有效緩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推動科技資源向企業開放共享。引導和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的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大型科學儀器中心、分析測試中心等科研基礎設施和設備進一步向科技型中小企業開放,提供檢驗檢測、標準制定、研發設計等科技服務。明確財政資金資助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和科研基礎設施面向企業和社會開放共享的義務,建立科研設施與儀器網絡服務體系,打造網絡化服務平臺,為企業用戶提供服務。建立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共享評價考核和后補助機制,完善開放共享服務的收費機制。
發揮標準在技術創新中的引導作用。加快新興和融合領域技術標準研制,及時更新標準,強化強制性標準制定與實施,形成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標準體系。培育發展標準化服務業,提升市場主體技術標準研制能力。促進標準體系公開、開放和兼容,支持我國企業、聯盟和社會組織參與或主導國際標準研制。
完善企業參與創新治理機制。吸收企業參與研究制定國家技術創新規劃、計劃、政策和標準。國家科技計劃專家庫中積極吸收企業專家參加立項評審、結題驗收等工作,相關專家咨詢組中產業專家和企業家應占一定比例。在國家科技計劃的實施過程中,競爭類產業技術創新的研發方向、技術路線和要素配置模式由企業依據市場需求自主決策。
(七)加強國際創新合作,推動企業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
積極拓展技術創新國際開放合作領域,充分融合利用國內外創新資源,創造國際化發展良好環境,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鼓勵企業開展國際創新合作。引導企業通過人才引進、技術引進、合作研發、委托研發、建立研發中心、參股并購、專利交叉許可等方式開展國際創新合作。鼓勵企業開展國際技術并購,設立海外研發中心,在國外申請知識產權,積極參與國際技術標準制定,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高鐵、核電等高技術企業借助“一帶一路”加快“走出去”,推動企業在沿線國家開展先進適用技術轉移與合作,聯合職業院校培養當地生產經營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鼓勵外資研發機構在我國建立擁有核心技術的全球創新型研發中心和創新基地,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強化國際化創新服務。建設一批高水平國際技術轉移中心和國際產學研合作平臺,為企業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提供服務。支持科技服務類企業通過聯合經營、設立分支機構等方式開拓國際市場,向企業提供國際市場、法律、知識產權等專業化服務。加強技術并購咨詢服務,促進投融資匯兌便利化,鼓勵企業運用知識產權進行海外股權投資。建立和完善海外知識產權風險預警體系,加速推進知識產權海外侵權責任保險工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充分發揮國家技術創新工程部際領導小組的組織領導作用,加強科技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的協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發揮各自優勢,完善深入實施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聯合推進機制,確保規劃重點任務落到實處。調動和增強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共同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的實施。
(二)加大政策落實力度
加強科技與經濟體制改革與政策的協調,圍繞提升企業和產業創新能力形成合力。落實和完善鼓勵企業創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強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股權激勵及技術入股所得稅優惠、研發儀器設備加速折舊等政策落實。建立創新政策協調審查機制,及時清理、廢止不利于新興產業成長和創新創業政策條款。強化政策培訓和宣傳解讀,完善政策實施程序,切實擴大政策覆蓋面。
(三)強化地方組織實施
加強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與創新型省市建設、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的結合,支持區域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試。推動地方積極探索促進技術創新的新政策,加強區域性技術創新服務平臺、產業關鍵技術研發、高端人才引進等工作。將國家技術創新工程納入省部會商機制,中央和地方加大對地方重大技術創新任務的協同支持。
(四)完善監督評估
加強重點任務推進和政策措施落實情況的跟蹤監測,定期總結評估工作進展情況。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加強宣傳和輿論引導,形成示范帶動作用。
摘自 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