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前舉辦的“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上有新作為——上海實體經濟產業管理創新”研討會上獲悉:上海要在“十三五”末期力爭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25%左右,不僅要在產業創新、項目儲備、工業投資上加大力度,也要在土地綜合利用、要素資源保障上提高效益,更要在體制機制創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以及跨部門協同服務上實現突破。
上海市經信委副主任黃甌表示,當前上海實體經濟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上海市提出實體經濟要鞏固基礎、提升能級,推進區域經濟統籌,打造先進制造業重要承載區。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上海良好的產業基礎、配套能力和創新活力,為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彈性空間和增長潛能。
去年以來,上海在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互聯網+”、“中國制造2025”等方面出臺了相關文件,在審批制度改革、企業技術改造、智能制造應用等方面創新機制,同時推出扶持政策。
黃甌說,經過3年多的探索實踐,上海自貿試驗區在負面清單等市場準入機制方面積累了經驗,在關檢便利、保稅管理等行政監管改革上也開創了新模式。隨著上海自貿區建設進入3.0時代,將在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深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完善創新促進機制等方面,率先挖掘改革突破。
黃甌說,上海希望借助自貿試驗區,在推動制造業擴大開放、離岸創業合作、產業數據對接、優化企業服務機制、創新要素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持續探索。要加強自貿區內外聯動,加大對包括外資在內的各類企業招商引資力度;建立自貿區與全市產業園區聯動機制,優化產業布局定位和集聚導向,推動經濟增長。
據浦東新區科技和經濟委員會主任唐石青介紹,上海自貿區正在不斷優化外資制造業企業投資服務體系,在推進以負面清單為核心的投資管理制度、便利化的貿易監管制度、開放的金融創新制度、事中事后監管制度等基礎上,探索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開放型經濟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的先行區和拓展市場橋頭堡,并打造服務企業的政策發布、企業服務、雙創示范等三個平臺。
上海自貿區內外實體經濟如何聯動發展,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做法首先是創新功能助推保稅區實體經濟發展,包括依托海關特殊監管優勢發展高科技企業,發揮全產業鏈優勢引導跨國公司高端發展。其次,以全產業鏈服務培育復合型總部,通過上下游功能疊加、業務拓展,引導企業向總部轉型。“當然,也要充分發揮自貿區優勢,促進產業資本、產業空間、平臺服務、業務合作、專業人才的區內外聯動。”外高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偉說。
上海市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副主任唐玨嵐強調,自貿區的核心是制度創新,要為實體經濟服務。她總結了國內外自貿區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將自貿區對實體經濟的促進作用歸結為降低交易成本、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創新水平、增加就業機會等方面。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