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目前社會廣泛關注的人工智能,浙江大學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教授在接受中新網采訪時表示,目前大眾對人工智能存在三大誤讀,其中機器控制人類就是最大的誤讀。
近年來,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等高新技術的發展以及豐富市場場景的應用,人工智能不斷深入汽車、金融、管理、醫療、娛樂等諸多領域,受到國內外各界高度關注。
2017年3月,中國工程院院士潘云鶴在寫給未來AI科學家的一封信中表示,未來的人工智能(AI)將通過跨媒體和各種無人技術而更緊密地融入人類生活,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將使得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有機協同,成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
“未來10年,不僅是高科技領域,任何一個企業,都將融入人工智能。”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更將人工智能視為下一次工業革命的核心驅動力。
但與此同時,繼“人機大戰”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之后,人類智能不斷被自動化機器或是被一行行代碼所挑戰、超越甚至取代,正逐漸成為人類社會的普遍焦慮。
許多人認為,人工智能在推動社會生產發展的同時,會迅速“消滅”人類工作崗位,“機器取代人”成為焦慮。同時,受科幻書籍和科幻影視作品影響,電影“入戲”太深的一些大眾也認為,在未來機器會統治人類。
面對這些疑問,浙江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長吳飛認為目前大眾對人工智能有三大誤讀。
其一,無論是“機器換人”或者“機器取代人”,機器取代的是人類重復性、機械性的勞動,這本身是對人類勞動生產力的一種解放,在這個過程中,又將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例如京東機器人搬運,確實取代了人,把人從機械、重復、痛苦、惡劣甚至是對人體有傷害的工作環境里解放出來,這是人之大幸。
吳飛認為,人工智能機器與人類各有所長,機器強于記憶、搜索和計算;而人在邏輯推理、直覺感知、甚至是舉一反三等方面表現優異。因此,機器智能和人類智能之間不存在對立,而是要將兩者結合,形成一種混合增強智能,使得機器發揮其優勢、人類也施展其才智。
比如,在人、機器、傳感設備和網絡所形成智能城市這樣的一個復雜的系統中,每個方面各盡其力,才能在共享經濟、城市交通等領域創造獲得感更強的“智能紅利”。
吳飛覺得這同樣會創造很多新的工作機會。
其二,人永遠是智能系統中的總開關,機器無法控制人類。吳飛強調,無論在哪種計算形態中,人總是這種形態的制造者、協調中和使得智能進步的推動者,人是智能回路的總開關,這也是目前正在出現的“人在回路”一種計算范式。
吳飛認為,機器人有三定律:機器不能傷害人;并且在人類受到危險的時候要保護人類;機器不能傷害自己。
第三,阿爾法狗會下圍棋,并不等于他可以去指揮交通系統。任何一個垂直領域表現優異的人工智能系統不等同于其可觸類旁通、包打天下。某一特定場景中應用成功的人工智能程序的應用,在其他領域還不能夠舉一反三。阿爾法狗在圍棋中積攢的知識和經驗,目前尚很難遷移到其他領域,這種遷移能力目前是人工智能領域研究的熱點。
最后吳飛認為,目前人工智能在人機對話、視覺計算和機器人三大領域發展最為迅速,我們不能生搬硬套、脫離應用進行人工智能系統的研制,人工智能一定是和場景具有緊密聯系,目前來看,這種領域相關人工智能才能具有成功的機會。
“產業界經常說,只有與場景相關的人工智能才是真愛(AI)。”吳飛這樣認為。
摘自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