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寄托了董明珠的雄心壯志;“新國貨運動”,則成了雷軍的詩和遠方。其實,讓這對“歡喜冤家”魂牽夢繞的,就是要讓自己的產品打破中國制造的宿命,刷新中國制造的形象,進而由制造向智造、創造邁進。
而智造談何容易,以現在大家“沒媳婦也不能沒有它”的智能手機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在售機型數量超過1000款,近百家國產廠商,眾多的品牌數量,但手機的核心部件——處理器、內存、通信芯片、屏幕等卻大多來自外國廠商,芯片是高通的,內存是三星的,屏幕是LG的,攝像頭是索尼的……
尤其是芯片制造,一直是國人心中的痛。從去年開始,英特爾、三星、臺積電已經開始量產10nm級芯片(數字越小,精度和技術難度越高),而國內的主流生產能力,還大多停留在40nm階段,差距之大,令人驚詫。
中國制造將依靠什么搶占制高點?答案來了: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5月1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以試點示范推進《中國制造2025》深入實施,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會議指出,《中國制造2025》是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要抓手,實施兩年來取得明顯成效。下一步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強化創新驅動和政策激勵,把發展智能制造作為主攻方向,與“互聯網+”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緊密結合,打造勇于改革創新、成果不斷涌現、具有引領作用的“示范方陣”,促進整個制造業向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型升級,加快建設制造強國。
目標明確,任務艱巨,想要達成這一目標,在大家共同努力前,國策君想要澄清關于智能制造的兩個誤解:
造不造圓珠筆頭?關鍵還應市場說了算
此前據媒體報道稱,太鋼不銹生產的筆頭不銹鋼技術取得突破,已經在生產的筆頭企業開始使用,在未來兩年有望完全替代進口。
不過造不造圓珠筆頭這件事,國策君以為并不用上升到國家意志層面,造出圓珠筆頭并不代表中國的制造業上了新的臺階,造不出來也不意味著中國制造業不行。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市場沒有發出信號,長久以來市場的利潤還不足以推動企業去研發。市場本來就是全球化市場,蘋果手機自己也生產不出電池,生產不出屏幕。因此,如果這件商品并不關系到國家安全、經濟主動脈,完全可以放手讓市場去決定。
中國本就是全球化過程中制造業遷移的受益者,全球化時代的制造業,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大包大攬,一家獨大。我們不可能在制造業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領域,都掌握核心技術,賺取最大利潤,因此更要敞開胸懷,不求“大而全”,而是在開放合作中占據高點,一些諸如圓珠筆頭等不涉及國家戰略需求的“小產業”,要有舍得精神,交給其它國家來制造又如何?好鋼用在刀刃上,中國智造,就是要有智慧的眼光,造或者不造,應該交給市場來決定,而不是行政和輿論的力量。
機器人會沖擊就業?自動化已成不可逆轉趨勢
推進中國智造,不少人杞人憂天。機器人產業是智能制造的焦點,“機器換人”在一些省份已經蔚然成風,有人擔心,機器人的普及,讓很多車間實現了關燈生產,原來幾十個人的車間,如今只需幾個人,這會否會對就業帶來沖擊?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就業司2014年做了一次有關機器人的調研,結論是從目前情況來看,機器人的應用對就業的影響不大,因為中國目前普工需求旺盛,還處于供不應求的階段,但長遠的趨勢還需要觀察。
實際上,不需要看多少數據,從政府到普通民眾都已經感覺到,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逐漸消失。睿工業的報告顯示:勞動力人口的拐點已經到來。它表現為勞動力結構短缺,企業招不到人;制造業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企業用不起人。車間里的革命正在發生。無論管理者還是工人,必須接受一個事實:自動化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機器人時代即將到來。
在投資界有句流行語,最牛的投資是投資國運。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科技創新的主戰場,它的興衰事關國運,拋開一切顧慮,全面擁抱中國智造,是我們的唯一選擇。
前路漫漫,我們的困難有很多。但中國制造業完全能依憑獨一無二的市場和工業體系,在全球制造業大遷移過程中創造優勢,實現由制造向智造的華麗轉身。
摘自 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