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舉辦的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上,中國裝備制造業領軍企業沈陽機床集團帶著14臺(套)具有國際水準的新產品參展,聚焦“時刻共享(Moment sharing)”主題。業界人士評價認為,憑借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的深入融合,沈陽機床正在以共享方式重塑智能制造新生態。
智能制造新生態的三級跳
在機床展舉行當日,沈陽機床與浙江省嘉善縣、湖北省鐘祥市等地宣布聯手打造i5智能制造谷。該項目規劃用地1000畝,預計投入i5智能裝備10000臺(套),促進鐘祥制造業向高端智能制造邁進。
“這是全新的智能制造生態體系。它由智能制造體驗中心、檢測中心、再制造中心等六大公共服務中心和‘N個’智能工廠構成,地方政府提供廠房,沈陽機床提供設備、技術等綜合服務,讓創業者‘拎包即住’。”沈陽機床集團優尼斯公司副總經理李小雷說。
當傳統制造遇上智能機床,將擦出怎樣的火花?
李小雷說,在線上,沈陽機床的iSESOL云平臺已集聚起5000多臺智能機床和若干智能工廠,可為客戶提供在線實時服務和供需對接等業務。目前,該平臺已累計提供35萬多小時服務,成交訂單5511單。
借助i5智能機床的遠程控制功能,管理者可利用手機、ipad等移動終端實時查看工廠里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通過WIS車間智能管理系統實現設備層與企業層的無縫對接,并通過iSESOL云平臺實現機器與人、機器與機器、機器與工廠的實時在線互聯……沈陽機床智能工廠讓工業4.0的夢想照進了現實。
以2014年推出i5智能機床為開端,到智能工廠、智能制造谷和云平臺相繼落地,沈陽機床加速從單一制造商向綜合服務商轉型,成功完成i5智能制造新生態的“三級跳”,并收獲了需求側的強烈反響。統計顯示,在機床行業整體艱難的情況下,2016年,沈陽機床訂單猛增至1.8萬臺,孵化建設智能工廠40多家;今年一季度新增通用類產品訂單量已接近去年的一半。
搭建大工業轉型的“登天梯”
“隨著信息技術從移動通訊領域進入制造領域,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新一輪工業革命已經開始。”沈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認為,機床行業作為工業的“母機”曾迷失于計算機時代,如今重振行業雄風的機遇來了。
“與加工貿易等行業相比,大工業的轉型難度更大。但是無論多難,我們都必須勇于搭建大工業轉型的‘登天梯’。”關錫友說。
在沈機人看來,構建轉型升級的“登天梯”,一要靠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二要靠制造模式、商業模式的顛覆性創新,三要靠協同各方資源構建制造業的分享經濟新生態。
行業整體低迷,該靠什么破局?沈機方面認為,智能數控系統代表了機床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集團歷時7年,投入11億元,終于自主開發出i5智能數控系統,徹底打破了少數國際巨頭對機床運動控制系統的長期壟斷和技術封鎖,讓數控機床真正擁有了“中國大腦”。從此,搭載了國產數控系統的中國智能機床也能實現進口機床的加工精度了。
“機床是不是在工作,正在加工什么,工作量如何,耗電量多少,這些數據一目了然。”在手機界面點開一個操作軟件,對應的i5機床運行狀態便可看得清清楚楚。關錫友介紹說:“按使用時間或創造價值收費正在成為現實。同時,一臺臺聯網的智能機床也為智能化的社會生產和個人定制提供了可能。”
在此基礎上,沈機又提出了“i5戰略”的思路。關錫友告訴記者:“‘i5戰略’由i5核心技術、智能機床產品、智能工廠、云平臺制造及金融租賃模式共同構成。憑借這一戰略,沈機正在逐漸轉型成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和工業制造服務商。”
建立全新產業鏈合作關系
基于機床控制系統i5技術的原創突破,沈陽機床嘗到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甜頭。
沈陽機床旗下沈機股份公司總經理趙彪告訴記者:“低端產品沒人要了,每月銷量從三四千臺跌至三四百臺。但i5產品的銷量猛增,訂單太旺了,我們隨時都面臨著供不上貨的挑戰。”
“借助i5的智能互聯,我們一步跨入了以往由日美德三強把持的業界第一陣營,只重產品不重服務的‘一次性銷售’模式也被打破了。”沈陽機床集團江浙滬區域銷售經理李小沛說,一臺售價20萬元的機床,通過綜合服務、再制造等分享模式,可以做成價值40多萬元的業務包。“聽起來似乎像是我們又為自己找到了一條生財之道,實際上這是全產業鏈的共贏。通過業務包,各方的資金困難都能得到緩解,制造商可以輕資產運營,參與方都能獲得利潤生成點。”
“如果靠自有資金買地、建廠房、買設備,財務壓力太大。有了‘租賃購買’模式,一切都迎刃而解。”聯懋集團深圳公司副總經理王光模道出了新商業模式的“玄機”。聯懋公司是消費電子行業的大佬級公司,但目前行業內群雄爭霸,誰能夠率先批量鋪設設備,快速形成產能,誰就有話語權。經營性租賃讓聯懋公司在爭霸消費電子行業的道路上底氣十足。
不僅是下游企業,如今機床零部件、機油等上游供貨商也開始認可沈陽機床的分享模式。國際知名工業部件供貨商舍弗勒、潤滑油供貨商埃克森美孚等巨頭,已經與沈陽機床攜手建起“不再基于買賣而是基于即時分享”的全新產業鏈合作關系,根據機床的開機狀況分享利潤。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