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經濟已經進入增速換擋、結構優化、動力多元、質量提升的新常態發展階段。在新常態下,要確保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拓展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其中,增強區域發展的內生活力、實現區域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有利于補齊經濟發展的短板、增強發展的均衡性,而且有利于優化資源的空間配置、提高供給效率和潛在增長率。
改革開放以來,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我國逐步形成了以“四大板塊”為地理單元、各有側重的區域發展戰略,這就是西部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由此形成“三大戰略+四大板塊”的區域發展戰略體系。在這一體系中,四大板塊是基礎,從國家戰略層面對全國區域協調發展進行統籌安排和總體部署;三大戰略是引領、支撐和橋梁,從全球和國家治理的角度,聚焦國際國內合作和區域協同發展,致力于增強發展的內外聯動性、形成區域發展新格局。推動四大板塊與三大戰略相結合,是實現區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措,將產生疊加效應、協同效應和融合效應,產生澎湃的發展新動力。
疊加效應:全面激發各地區發展活力。四大板塊和三大戰略屬于不同范圍、不同類型的區域發展戰略。從空間范圍看,四大板塊是地帶級的區域,合起來覆蓋全部國土;三大戰略的空間范圍則相差巨大,京津冀位于我國東部地區,長江經濟帶橫跨我國東、中、西部地區,“一帶一路”建設重點面向亞歐非大陸,同時向所有朋友開放。從戰略類型看,四大板塊是旨在統籌東中西、協調南北方的全域發展戰略;三大戰略則強調打破地域界限,暢通國際和區際聯系,以軸帶(都市圈)為重點構建經濟支撐帶,是一種軸帶發展戰略。統籌推進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三大戰略,可以發揮不同層面、不同類型戰略的疊加效應,推動形成點線面結合、效率與公平兼顧的多中心網絡狀發展格局,全面激發各地區的發展活力,培育新的發展動力。
協同效應:促進資源共享和分工協作。目前,四大板塊之間的發展差距仍然較大,東西發展水平差距尚存,南北經濟增長差異問題又開始凸顯,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在這種情況下,以區域總體發展戰略為基礎,以三大戰略為引領,構建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體系,有利于促進各地區優勢互補、合理分工,加快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從而形成1+1>2的區域協同效應。這種區域協同效應是通過區域內部以及區域之間的資源共享、分工協作和協同行動實現的,它不僅體現在產業分工合作和經濟一體化方面,而且體現在社會協同發展和生態環境協同治理方面。
融合效應:降成本、提效率、促創新。過去,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戰略相對獨立,各板塊之間缺乏連接的戰略通道。而長江經濟帶從東到西覆蓋11個省市,“一帶一路”連接中國與亞歐非、涵蓋全國所有省區市,京津冀地區則是連接四大板塊的重要樞紐。因此,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基礎上推進實施三大戰略,能夠打通四大板塊之間及其與國外的聯系,促進國內外要素流動、經濟合作和科技文化交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與互動,進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促進創新。
可見,四大板塊與三大戰略相結合能夠產生多重效應,激發區域發展的內生活力,將推動形成一批新的增長點、增長極和經濟軸帶,由此拓展經濟發展新空間,提高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經濟發展新空間是多層次、多維度的,新增長點、新增長極、新經濟軸帶、中西部和沿海落后地區、沿邊地區、農村地區等都是新空間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的發展空間蘊含著新的發展動力,新的發展動力又會拓展新的發展空間,使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空間與新動力互促共進的良性循環。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