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月輝2016年5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對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出全面部署。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在這一年里,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我國整體科技實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并跑、領跑的科研領域越來越多,科技事業發展進入又一個生機勃勃的春天。
科研人員勇攀科技高峰,取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
一年來,我國科研人員奮力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了一批在國際上叫得響、數得著的重大科技成果。
2016年6月,“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正式發布,并于同年先后兩次獲得世界高性能計算機500強桂冠。它是全球第一臺性能超過10億億次的計算機,并且全部采用國產高性能眾核處理器構建。
2016年7月3日,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最大單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主體工程在貴州完工。該望遠鏡項目可以把我國探測宇宙天體的能力拓展到137億年前,并將在未來10至2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2016年8月16日,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成功發射,這將使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實現衛星和地面之間的量子通信,構建天地一體化的量子保密通信與科學實驗體系。
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在酒泉發射升空后準確進入預定軌道。航天員景海鵬、陳冬創造了中國航天員太空駐留時間的新紀錄,完成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11月18日,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在內蒙古中部著陸,兩位航天員身體狀態良好,任務圓滿成功。
2016年12月22日,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這顆碳衛星將使中國初步形成針對重點地區乃至全球的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監測能力,并對提升中國在國際氣候變化方面的話語權具有重要意義。
2017年4月22日,我國天舟一號貨運飛船與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順利完成自動交會對接。這是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進行的首次自動交會對接,也是我國自主研制的貨運飛船與空間實驗室的首次交會對接。
2017年5月5日,我國新一代大型噴氣式客機C919在上海成功首飛,這是中國首款按照最新國際適航標準研制的干線民用飛機,中華民族半個世紀的航空夢想終于開啟了新篇章。
這些重大科技成果進一步增強了綜合國力,極大振奮了民族精神,讓世人刮目相看。
做好創新驅動頂層設計,一張張施工圖、路線圖新鮮出爐
一年來,相關部門通力協作、搞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頂層設計,一批科技重大規劃相繼出臺,一批重大項目相繼實施。
2016年8月8日,《“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發布,我國未來5年科技創新有了系統謀劃和前瞻布局,這也是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的細化落實。
接下來,科技部先后發布了《“十三五”生物技術創新專項規劃》《“十三五”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專項規劃》等11個專項規劃??萍疾俊⒇斦?、發改委等發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十三五”發展規劃》。
目前,科技部正在組織編制“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實施方案。其中,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深??臻g站兩個重大項目實施方案已經國家科改領導小組審議并原則通過。
同時,還積極推進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建設。2017年3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實驗室組建方案(試行)》??萍疾繒嘘P部門正在研究制定國家網絡信息實驗室、國家能源實驗室的組建方案。同時,在上海張江、合肥、北京懷柔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其中上海張江、合肥已獲批復。另外,依托中車集團和青島市建設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
這一年里,在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方面,中國也在積極謀篇,主動布局。
政府間創新對話與科技合作不斷深化,中美、中歐等創新對話機制達11個。落實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成果,成功舉辦首屆G20科技創新部長會議,讓中國的創新發展理念走向世界。
2017年5月,“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召開,中國政府倡議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行動計劃》,加快構建“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實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聯合實驗室、科技園區合作、技術轉移等4項行動,被寫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
鼓勵有實力的企業采取多種方式開展國際科技創新合作,支持企業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吸引海外杰出青年科學家來華工作交流。此外,還積極參與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對地觀測組織等國際大科學工程。
總之,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更加符合科技創新規律,更加高效配置科技資源,更加強化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從而最大限度激發科研人員創新熱情。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
一年來,科技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從科技計劃到資金管理,從成果轉化到分配政策,科研人員的創新活力被進一步激活。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關鍵是要激活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讓領銜科技專家有更大的科研決策權、更大的經費支配權以及更大的資源調動權,國家密集出臺了各種新政。
過去,科研項目經費管得“過細過死”,科研人員開幾次會、出幾次差、去哪里、買哪些實驗材料都要事先上報詳細的預算,“打醬油的錢決不能買醋”。而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見》之后,這種狀況得到了改變。
新政規定,科研項目資金里直接費用中的材料費、測試化驗加工費、燃料動力費等多數科目,都可以由項目承擔單位自主調劑安排。同時,會議費、差旅費、國際合作與交流費科目,也可以合并“同類項”,科研人員在編制預算時無須具體說明要開幾次會、出幾次差了。
權力下放到項目承擔單位后,辦事流程得到簡化,效率得以提升,科研人員也不必再為雜事瑣事勞神分心了。
在全面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管理改革同時,科技評價激勵等制度改革也在深入推進,科研人員的獲得感和成就感持續增強。
2016年11月出臺《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構建科研人員“三元”薪酬結構,加大科研項目績效獎勵,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讓科研人員憑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富起來。
科技部等7部門聯合啟動試點,教育部等5部門印發《關于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開展擴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策權試點。
科研創新決不能忽視人才作用。這一年里,人才發展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國家在科研人員出國交流、兼職、領導人員管理、離崗創業等方面相繼推動出臺了分類管理政策。科研人員兼職、離崗創業如今也有了明確的操作性規定。
科技創新,這一發展新引擎,必將匯聚更強勁的動力源,鑄就更多“中國奇跡”。
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