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于2017年3月12日下午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強調,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深厚土壤,順勢而為、乘勢而上,深入實施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開展軍民協同創新,推動軍民科技基礎要素融合,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推動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必然選擇,是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性任務。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7年1月22日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由習近平任主任。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是中央層面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統一領導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向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負責。
這充分說明,中央已經將“軍民融合”提升到國家戰略層次。
軍民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正是基于軍民雙軌牽引科技創新的必然選擇。因為,科技創新的春筍破土處,不僅出現在軍事科技領域,還廣泛地遍布于民用科技土壤。由此,科學技術“軍轉民”的單向輸出歷史已經改變,“民轉軍”的浪潮逐浪推高。尤其是在信息時代,電子技術、網絡應用在民用領域出現了萬馬奔騰競向前的態勢,使軍事科技創新出現了“非需求引導”現象,即“先有民用技術,后有軍事需求”。例如大數據原是應用于統計學領域,如今已為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面對這一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必須認真對待,并將企業的發展與“軍民融合”戰略相融合。
2 “軍民融合”戰略的基本內容與意義
2.1 “軍民融合”戰略的基本內容
“軍民融合”式發展是國家統籌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重大戰略。理論上軍民融合的概念并沒有標準的定義。狹義上,專家學者認為,中國“軍民融合”式發展問題實際上就是軍用技術轉民用或者民用技術轉為軍用。
“軍民融合”是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深深融入經濟社會發展體系之中,全面推進經濟、科技、教育、人才等各個領域的軍民融合,在更廣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上把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為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供豐厚的資源和可持續發展的后勁。“軍民融合”,是我黨領導中國革命長期實踐的科學總結,是走中國特色富國強軍之路的必然選擇。在我黨我軍建設的不同歷史階段,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結合我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的實際,先后提出并不斷豐富發展了“軍民兼顧”、“軍民結合”、“寓軍于民”、“軍民融合”等戰略思想,回答和解決了不同歷史時期我國國防建設和國家經濟建設中出現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逐步探索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協調發展之路。
“軍民融合”主要分為三層含義,一是“軍轉民”,就是軍事技術在民間的使用;二是“民參軍”,即民營主體參與軍工市場,利用民用尖端科技助推國防科技發展,以實現創新突破的重要舉措;三是軍民合作,即針對某項具體的任務進行合作。
2.2 “軍民融合”戰略的意義
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把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式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緊密聯系在一起。說明推動中國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良性互動,確保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實現富國和強軍的統一,是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必由之路,對于提高中國人民解放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方面,通過“軍民深度”融合,盤活存量資產,吸引各種渠道資源進入國防安全領域,促進創新,加快武器裝備升級換代。另一方面,解決了原有軍工資產的效率問題,構建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軍民深度”融合的運行體系,由原來的“輸血”轉為“造血”,促進我國軍工產業升級。深化“軍民融合”發展之路,無疑是為科技強軍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時代大勢不可違背。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推動軍民深度融合發展,必須以整體國家經濟科技實力為支撐,加強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和資源整合,以最開放的胸襟、最便捷有效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吸收利用民用優勢資源和先進技術,特別是把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先進的知識、最前沿的科技、最優質的人才資源整合起來,吸納和運用到建設現代化國防和強大軍隊中來。唯有如此,我們這支軍隊才能成為最具競爭優勢的先進群體,才能最有創新力、競爭力和戰斗力。
3 “軍民融合”為裝備制造和武器裝備提供“雙贏”機遇
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提供生產技術裝備的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的基礎,也是國防科技工業發展的基礎,不但關系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且直接關系著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歷史上,軍事技術一直領先于民用技術。但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起,人類開始進入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新技術革命時期,開啟了商業革命先于軍事革命、社會信息化水平普遍高于軍隊信息化水平的歷史。目前,發達國家的軍事專用技術比重已不到15%,而軍民通用技術超過80%。在科技和軍事雙重革命的驅動下,“軍民融合”發展漸成主線。
“軍民融合”式發展不是簡單的‘軍到民’或者是‘民到軍’的轉化,而是要推動軍民兩大領域互補互促、一體發展,獲得“雙贏”的戰略。
3.1 先進制造與武器裝備的關系
戰爭中,武器裝備的較量在相當意義上就是制造業、制造技術、供給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較量。隨著武器裝備性能的不斷提高,對制造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動著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
先進制造與武器裝備的關系主要是:
一是先進制造技術是武器裝備發展的重要保證。先進武器裝備的設計首先必須建立在實現性和經濟可承受性的基礎上,而先進的制造與工藝技術是實現設計思想的物質基礎和依據,它不但能為武器裝備升級換代提供快速研制的手段,還能為武器裝備的高質量、批量化生產、使用與維修提供重要保證。
二是先進制造技術是武器裝備生產的重要技術支撐。高新技術武器裝備及其產品的更新換代總是伴隨著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的重大突破,制造技術的進步為加速這些產品的更新換代提供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三是先進制造技術是增強威懾力量的重要手段。掌握先進制造技術,擁有強大的現代制造業,才能適時研制和生產克敵制勝的高技術武器裝備。
四是軍工制造業的能力和水平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軍工制造業是戰爭中保障武器裝備供應的物質基礎。
毫無疑問,先進制造與武器裝備間有著密切聯系。
3.2 裝備制造是提高軍事戰斗力的關鍵
先進制造技術與武器裝備發展密切相關。制造技術不僅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也是國際間科技競爭的重點,更是武器裝備先進與否的關鍵。當今世界,在一個國家的企業生產力構成中,制造技術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因此,世界上各個國家經濟的競爭,可以說主要是制造技術的競爭。對于武器裝備來說,更是如此。因為武器裝備的先進與否,戰斗力的高低,先進制造技術具有直接的決定性作用。高端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發展和國防建設提供高端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其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同時,也是提高軍事戰斗力的關鍵。
制造技術是一個永恒的主題,是設想、概念、科學技術物化的基礎和手段,是國家經濟與國防實力的體現,是國防工業的關鍵技術。先進制造技術的發展是隨著制造業信息化的發展而成為近年來發展較快的技術。先進制造技術是裝備戰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凝結了先進制造技術的武器裝備,才能真正形成戰斗力。
例如,2008年8月1日美國國防工業委員會制造分會發布了《Maintaining Viabl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白皮書,將制造技術列為“影響美國國防工業的、與制造有關的七大關鍵因素”之首,指出:如果失去制造技術的領先優勢,那么將失去國家安全。2009年3月美國公布的國防部制造規劃戰略規劃中指出,“國防制造技術的愿景是:在國防武器系統整個生命周期內,實現快速響應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能力,并在經濟可承受的條件下,快速滿足戰爭的各種需求 。”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軍要有效地履行新階段的使命,最為關鍵的是要提高在信息化戰爭條件下打贏戰爭的能力。眾所周知,信息化戰爭突發性強,戰爭周期短,消耗量大,對社會、經濟和科技的依賴性極強,具有小攻大防、小行動大保障的特點。信息化條件下的戰爭對抗,本質上是以經濟實力為核心的綜合國力的對抗。唯有軍民深度融合,國防建設才能以整個社會的經濟實力為后盾,獲得來源穩定、技術先進、成本經濟的可持續的物質支持,才能在最大程度上提升對抗能力,才能為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國家的統一、穩定提供強大的保障。
隨著時代的進步,各種先進制造技術將不斷涌現,而國防工業是新技術的推動者、引領者和受益者。因此,先進制造技術的進步、發展和推廣運用,在武器裝備發展中越來越重要,作用越來越大。縱觀世界制造業發展史,先進制造技術往往最先產生并應用于軍工領域,推動著軍事裝備技術和民用制造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國防制造技術一直是武器裝備性能實現的重要手段和保證,它不僅決定著先進的設計能否變為具有威懾力的武器裝備,而且還關系著武器裝備研制生產的周期、質量和成本,對武器裝備形成戰斗力起著關鍵作用。
軍工制造業是戰爭中保障武器裝備供應的物質基礎。作為現代高技術戰爭的伊拉克戰爭,給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從2003年3月20日到4月11日的21天時間里,聯軍共發射了約80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和l00枚GALM空射巡航導彈(在1991年的“沙漠風暴”、1998年的“沙漠之狐”和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曾分別使用288枚、330枚和160枚“戰斧”式巡航導彈攻擊內陸縱深重要目標)、17,000枚精確制導彈藥和8500枚非精確制導彈藥[4]。如果沒有強大的軍工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技術提供保障,進行如此巨大的武器裝備投人和消耗的戰爭,是不可想象的。戰爭中武器裝備的較量在相當意義上就是制造業、制造技術、供給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較量。
3.3 “軍民融合”為產業插上轉型升級之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對武器裝備生產速度和效率的需求進一步增加,推動了批量生產方式和相關制造技術的進步,這些對盟軍最終的勝利至關重要。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大顯神威的坦克的發明和使用,大大促進了(履帶)鍛造、(車身)焊接、(炮塔)整體鑄造等制造技術的發展。飛機復雜型面臨零件加工要求,導致了數控機床的出現。現代客機和先進戰斗機的研制,導致了數字化設計制造技術的出現。精密慣導儀器制造使精密與微細加工技術得到了發展。此外,受先進武器裝備批量制造的需求驅動,計算機輔助設計/計算機輔助制造(CAD/CAM)、現代集成制造(CIMS)、敏捷制造(AM)、精益生產(IP)等制造技術應運而生。越來越多的新概念武器裝備的研發,正在推動著更新的制造理念、更先進的生產模式、更好的制造工藝與裝備向前發展。武器裝備發展對先進制造技術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可以說:“軍民融合”為產業插上轉型升級之翼。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
例如,據中國政府網2016年7月7日報道,“軍民融合”為四川創新發展插上“轉型之翼”。根據國務院批復,四川將依托成(都)德(陽)綿(陽)地區,開展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改革舉措的先行先試,加快構建全要素、多領域、高效益的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格局,形成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體制機制和發展方式。這意味著,一大批國防科工院所和骨干企業將漸露鋒芒。四川省要求成德綿地區在三年試驗期內,每年向全省、全國推廣一批可復制的改革舉措和重大政策,力求在軍民融合、區域協同、科技經濟融合、內陸開放、創新創業、科技金融服務、政府與市場關系等方面取得重大改革突破。
再如,據中國政府網2016年10月27日報道,河北省“軍民融合”產業基礎扎實并已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2015年突破1200億元,已成為引領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在今后五年內河北將把“軍民融合”產業打造成為新的支柱產業。“軍民融合”對于河北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從傳統產業看,鋼鐵、水泥、玻璃面臨巨大的過剩產能壓縮,長期來看更大的問題是提升產品的結構與檔次。而國防科技工業領域通過裝備升級、載人航天、探月工程、航母建造等重大項目,在鋼鐵、水泥、玻璃等材料領域積累了大量與軍品同源的先進民用技術,借力軍工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無疑是一條捷徑。河北是軍工大省,軍工企業、科研院所集中,軍民兩用優質創新資源和技術積淀深厚。電子信息、衛星測控、通用航空、船舶修理、汽車制造及零部件、新能源等產業已成為區域甚至全國同行業引領發展的先導。
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推動著制造業的發展。國防科技工業依靠先進制造技術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已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部門,如衛星通訊、氣象觀測、資源普查、導航定位、測量通信、交通運輸和民用航空等多個領域。可以看到,無論是從生活和生產資料的直接生產、創造社會財富方面,還是從生產工具、生產方式、制造技術水平等方面,軍工制造業對國民經濟各行業的發展和技術進步,以及綜合國力的提高都起到了先導和推動作用。
通過國防工業的“軍民融合”發展,不僅可推動民用新興制造業發展,而且通過對傳統制造業的技術特別是信息化改造,使傳統制造業煥發生機,從而推動整個國家制造業的轉型升級。
4 結語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民用高新技術的軍事化運用已越來越被各國軍隊重視。依托國民產業體系的強大技術支撐,建立和完善“軍民融合”的技術體系,是實現我國軍事技術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民技軍用是信息時代裝備建設的發展潮流,利用先進的民用技術產品促進“軍民融合”已經是世界范圍發展的趨勢。民技軍用己是大勢所趨,勢在必行。
推動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式發展,必須要毫不動搖地引導優勢民營企業進入裝備科研生產和維修領域,海納百川地吸納利用先進民用技術,把武器裝備建設深深植根于國家工業基礎之中。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式發展是軍民融合戰略的核心領域,是強裝強軍的必由之路,是富國強軍的戰略之要。馬克思、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切時代體系的真正內容都是由于產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期的需要形成起來的。”目前,我國武器裝備建設正處于結構調整的轉型期、建設速度的換檔期以及制度改革的過渡期,裝備建設任務異常繁重,軍民融合機遇歷史難求,民企參軍改革從未像今天這樣突出、這樣緊迫、這樣重要。
確保軍隊戰斗力與地方生產力同頻共振。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中的一對矛盾,實現“軍民融合”,解決軍民產業相互制約發展的局面,是增強我國總體實力的有效途徑。中國國防大學國防經濟研究中心發布的《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4》顯示,中國的軍民融合度在30%左右。這標志著中國的軍民融合處于由發展初期向中期邁進的階段,處于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推進的階段。
深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既是充分借助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加速推進軍隊戰斗力生成模式轉變的客觀要求,也是利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契機,促使經濟社會結構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可確保軍隊戰斗力與地方生產力同頻共振、同步提升。
2016年,《關于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融合發展的意見》發布,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形成軍民深度融合發展的“軍民科技協同創新體系”。近期,習近平主席在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時又強調,加快建立軍民融合創新體系,下更大氣力推動科技興軍,堅持向科技創新要戰斗力,為我軍建設提供強大科技支撐。
2017年,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成立,在國家層面實現了軍民融合發展的集中統一領導。在利好政策的引領下,在倡導軍民融合發展的組織機構保障下,我們有條件將軍民科技協同創新發展得更好。近日,軍委裝備發展部國防知識產權局集中解密3000余件國防專利,并首次發布解密國防專利信息2346件,促進國防專利向民用領域轉化,為構建“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提供戰略支撐。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人民軍隊戰略轉型任重道遠,科技強軍重任在肩,改革重塑時不我待。“軍民融合”戰略的征程已經展開,中國的裝備制造業如何再立新功?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 王元欽, 舒本耀. 論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時代價值[J]. 裝備學院學報, 2014,(12).
[2] 陳宇宏. 軍民融合與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J]. 西部大開發, 2016,(11).
[3] 喬玉婷, 曾立.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軍民融合式發展模式研究[J]. 預測, 2011,(5).
[4] 徐輝. 中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主要問題與建議[J]. 經濟研究導刊, 2014,(30).
[5] 舒本耀, 等. 深入實施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發展戰略[J]. 中國軍轉民.
[6] 劉翔飛. 論軍民融合下的創新型企業發展[J]. 南北橋. 2016,(4).
[7] 杜人淮, 馬宇飛. 大國國防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探析[J]. 地方財政研究, 2016,(6).
[8] 王元欽, 舒本耀. 論武器裝備建設軍民融合式發展的時代價值[J]. 裝備學院學報, 2014,(12).
[9] 周季禮, 宋文穎. 美國推動軍民網絡融合發展的主要做法與舉措[J]. 中國信息安全, 2015,(7).
[10] 劉洋. 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之路[J]. 農林科學技術, 2015,(12).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6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