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既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任務,更是一項關系未來我國經濟能否邁入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新階段的系統性、全局性任務。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角度來看,我們都要切實找準著力點,推動創新發展。
第一,在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激發創新活力。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長必須逐漸從依賴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的舊動能轉向提升要素生產效率的新動能。一是通過不斷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生產要素配置效率,使更多的人力物力資源從低效率的產業和區域撤出來,投向更高效率的產業和區域;二是通過創新提高生產要素的產出效率,使同樣多的資本和勞動投入在新技術的作用下提升產出水平,這既需要培育新技術、新業態,更需要通過技術進步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改革與創新并不是互相獨立,而是相輔相成。
創新需要改革來激發活力和釋放更大的應用空間。改革可以打破阻礙創新的條條框框,激發更多的創新活力。同時,改革也需要創新活動來增強動力,創新往往會對改革形成有力的倒逼機制。
正確認識改革與創新之間的辯證關系,對把握未來政策導向有著很重要的意義。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之年,將在重點領域實現突破,從而進一步釋放創新的空間和活力,同時也可以借助創新的力量來推動深水區的改革。
第二,在優化體制機制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中力量辦大事,既是過去我國科技創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的重要法寶,也將是未來我國實現從技術追趕走向引領創新的獨特優勢。當前,我國創新能力與發達的創新型國家相比還存在許多短板。要真正實現引領型發展,還必須要加強基礎研究能力,集中力量突破一些制約長遠發展的關鍵性、戰略性重大技術,增強源頭技術供給和原始創新能力。同時,也要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優化科技人員的激勵機制,提高政府科技資源的使用效率。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則是在新形勢下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優勢的同時,更多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加快培育和催生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雙創”政策實施以來,包括新增市場主體、大企業雙創支撐平臺、技術市場交易規模、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多個方面都取得顯著成效,為實現新舊動能轉換培育了未來的種子。
應充分認識“集中力量辦大事”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辯證統一關系,厘清政府與市場在促進創新發展中的角色定位,努力實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機結合的體制機制創新。
第三,實現傳統產業升級與新興產業發展有機結合。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需求特征正在從大規模、同質化走向高質量、個性化;但是從目前的供給結構來看,許多支柱產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問題,特別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常態后,資源和環境約束強化、勞動力成本快速攀升、投資和出口增速放緩,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雙重擠壓”加劇,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刻不容緩。另一方面,經濟運行中存在“脫實向虛”傾向,要求我們必須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府服務水平,進一步降低企業的經營成本,著力振興實體經濟。
提高傳統產業創新能力和產品質量,首先要靠質量標準的嚴格執行和逐步提高,要靠廣大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不斷加大投入、練好“內功”,充分發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其次,互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新興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不斷涌現,不但能夠帶來低成本、高質量的商業服務,而且也為傳統產業創新和競爭力升級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途徑。
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一些傳統制造業企業正在加速應用互聯網技術,不僅效率得以改進,還通過向服務型制造轉型,逐步邁向中高端;同時,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也開始涉足傳統產業領域,探索智能化、個性化的新產品和新服務模式。總之,傳統產業與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發展的有機結合,將對產業提質增效和振興實體經濟發揮關鍵作用。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