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砥礪奮進的五年”系列發布會之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成果新聞發布會舉行。北京市科委、市經信委、市財政局及中關村管委會相關負責人出席,介紹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有關成果。
“2016年,北京研發經費支出達到1479.8億元,比2011年增長58.0%;全年新增科技型企業8萬家,占當年新增企業總數的比重為36%;高技術產業、科技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速分別為37.7%和12.8%;技術合同成交額3940.8億元,是2011年的2.08倍;中關村示范區總收入實現4.57萬億元,是2011年的2.4倍;中關村企業累計創制國際標準229項,比2011年新增139項。”北京市科委主任許強介紹說。
從這組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發展速度”“引領高度”“支撐深度”“輻射寬度”“改革力度”“民生溫度”。
速度+高度引領科技創新中心高速發展
2016年9月,國務院印發實施《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統籌部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頂層設計圖”,科技創新中心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開啟新篇章。
許強介紹說,在央地協同推進和部市共同努力下,北京市承擔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取得顯著成效。在京單位全面參與了16個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北京市重點承接了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等10個民口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牽頭“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裝備及成套工藝專項”取得重大突破,總規模1200億元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落戶北京;子午工程、鳳凰工程、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等在北京運營或建設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12個。截至今年5月底,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超過300家,占全國的近1/3。
重大原創科技成果不斷涌現。5年來,在京單位主持完成的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勵的獎項近400項,占全國獲獎總數的31%左右;全國“領跑”世界的技術成果中,在北京產生的技術成果占55.7%,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技術成果在全國占據絕對優勢;量子通信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化學誘導的多潛能干細胞(CiPS細胞)、高溫鐵基超導等一批重大基礎研究成果,進一步提升了科技創新的國際影響力。
頂尖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加快聚集。制定實施《關于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及其創新團隊的實施意見》,加快引進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領銜科學家及創新團隊。截至今年5月底,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北京設立研究院,領銜開展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累計吸引中央“千人計劃”人才1653位,占全國的1/4。
深度+寬度拓展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維度
“中關村科學城、懷柔科學城、未來科學城、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等‘三城一區’是北京建設全國科技創新中心的主平臺。”許強表示,通過拓展科技創新中心的“支撐深度”,北京市“三城一區”建設加快推進。中關村科學城原始創新策源地作用進一步深化,北京大數據研究院、百度公司、數碼大方獲批國家工程實驗室;石墨烯產業創新中心、中科大北京研究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研究院等新型研發機構相繼成立。懷柔科學城取得多項標志性、引領性的重大進展,《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方案》正式獲得國家批復;綜合極端條件實驗裝置可行性研究報告、地球系統數值模擬裝置項目建議書獲批;5個交叉研究平臺全部開工。未來科學城“打開院墻搞科研”的機制逐步深化,累計建成40個高水平研發平臺。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順義區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步伐加快,全面啟動智能車聯、新型顯示等20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
科技創新中心延長“輻射寬度”,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加快構建。深入貫徹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發布實施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的工作方案和中關村行動計劃,促進區域科技功能分工協同、產業與創新高效銜接、創新要素有序流動共享。構建要素集聚、資源共享、上下游高效銜接、互利共贏的京津冀科技創新園區鏈,建設一批具有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的創新型園區和區域創新中心,推動區域協同創新和產業聯動發展。2016年,北京向津冀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154.7億元,是2011年的2.3倍。同時,與其他省區市建立了區域科技合作和對口支援機制。5年來,北京技術合同成交額的54.4%輻射到國內350余個城市,并在天津、河北、內蒙古、寧夏、重慶、貴陽、黑龍江、云南、山西等省區市搭建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合作站和技術市場窗口。
力度+溫度科技創新中心發展不忘初心
5年來,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不斷加大“改革力度”,取得輝煌成績。中關村示范區率先實施國務院“1+6”、“新四條”等系列先行先試政策,其中10余項試點政策在全國復制推廣。外籍人才出入境管理政策中10項為全國首創試行,截至今年5月底,通過新政為近500名外籍高層次人才辦理永久居留“綠卡”。
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舉措落地實施。2016年9月,北京市在全國最早出臺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完善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等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見》的具體改革舉措,即《北京市進一步完善財政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的若干政策措施》,堅持放管服結合,突出創新服務,既確保國家關于中央財政科研項目資金管理改革各項舉措落實落地,又結合地方事權改革突破,簡化財政預算編制和評審程序,改進預算編制方法,將科研項目立項論證和預算評審“合二為一”。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北京市先后制定實施了“京科九條”、“京校十條”等改革舉措,以及14個配套實施細則,明確規定科技成果轉化所獲收益中按不少于70%的比例用于對科技成果完成人和為科技成果轉化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員進行獎勵;實施首都科技創新券政策,2014年以來共安排1億元財政科研經費,支持了1528家小微企業和80家創業團隊,購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服務,“撬開”實驗室大門,喚醒“沉睡”的科技資源開放共享。
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在深入實施改革的同時,不忘加高“民生溫度”。深入實施首都藍天行動、清潔空氣行動計劃等科技惠民專項,加快垃圾處理、生態功能提升等領域的技術開發和示范應用;利用物聯網技術加強對燃氣、熱力、電力、給排水等“城市生命線”信息的實時監測;率先建成全國規模最大的重大疾病臨床數據和樣本資源庫,形成20項國際有影響力的創新成果,制定136項診療技術規范和標準,篩選170項科技成果向5000家(次)醫療機構推廣。
“歷史、現實、未來是相通的。歷史是過去的現實,現實是未來的歷史。”許強說,站在新的發展起點上,回望5年的發展歷程,北京全國科技創新中心這艘巨輪已經揚帆起航、加油發力,在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航程中澎湃前行。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