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6年多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正逐步成為引領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到今年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達10%左右。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費志榮日前表示,未來5到10年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從蓄勢待發到群體迸發的關鍵時期,創新驅動的新興產業將逐漸成為推動全球經濟復蘇和增長的主要動力,中國需要緊緊抓住這個機遇。
快速增長勢頭顯現
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總體呈現出“快、高、優、活”的特點,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期間,國務院及各部委出臺了550多項有關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內容涉及總體規劃、指導意見、行動計劃等;30多個省區市也發布了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政策,形成了較為系統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體系。
費志榮表示,正是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日新月異,總體呈現出“快、高、優、活”的特點——
產業規模快速壯大。“十二五”期間,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監測的27個行業年均營收增速超過15%,成為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16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工業部分增加值同比增長10.5%,比規模以上工業增速高4.5個百分點。今年前5個月,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主營業務收入增速較去年同期再提高1.8個百分點。
產業水平邁向中高端。一些關鍵領域實現了群體性突破,一些新成果具有里程碑意義。如華為公司已成為全球收入第一的通信設備企業,BAT三家互聯網企業信息服務能力、華大等機構基因測序能力進入世界前列。自主設計的大飛機C919、長征新一代運載火箭、中國標準動車組相繼問世,國產鉆井平臺實現可燃冰首次成功試采。
整體效益持續優化。今年前5個月,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行業實現利潤同比增長15.3%,利潤率由去年同期的7.8%提高到8.1%。從上市公司數據看,今年一季度,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上市企業利潤率達9.8%,高出非金融類上市公司2.6個百分點。
創業創新更趨活躍。隨著“雙創”深入推進,市場活力得到不斷釋放。定制化等新型生產模式方興未艾,無人機、機器人等通過眾籌等方式快速上市,生物芯片、能源互聯網、可穿戴電子醫療設備等融合型創新不斷涌現。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既是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必由之路,也是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選擇。”科技部創新發展司副司長余健表示,盡管戰略性新興產業在規模上還難以與傳統產業等量齊觀,但其顯現出的快速增長勢頭,表明經濟新動能正在迅速積聚,未來將成為驅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
“成長的煩惱”亟待化解
盡管發展成績喜人,但是戰略性新興產業仍然面臨創新能力不足、要素支撐有待加強等亟需突破的瓶頸
雖然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成績喜人,但也遭遇著“成長的煩惱”,亟需掃清發展道路上的堵點、痛點和難點。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帶來的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發展迅速,一日千里,但我們在制度建設、監管手段、政策支持等方面還沒有完全跟上,企業和社會走在了前頭。”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家咨詢委員會秘書長杜平表示,解決上述問題的辦法,就是要進一步優化我們的制度供給。
杜平舉例道,“這些年,我們跟蹤了一些企業,剛開始以為這些企業都要燒錢,不燒個5年、8年,好像對不起投資者。但現實是很多企業僅僅用了3年、5年,就進入了投資回報期”。
創新能力不足、要素支撐有待加強,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當前發展亟需突破的重要瓶頸。一方面,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還處于培育階段,技術進步的基礎仍不牢固,關鍵核心技術受控于人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變;另一方面,新興產業領域領軍及專業人才短缺,資金投入、知識產權保護等要素方面的不足,也成為產業發展的短板。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演進,全球科技創新活動進入高度密集期,創新速度明顯加快,呈現群體突破、深入融合、迭代演進的特征,必須加快發展步伐。”余健說。
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也有待均衡。“目前,江蘇、浙江等東部地區,深圳等一些大城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較為集中,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產業發展相對不足,這也是近年來區域經濟發展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杜平說。
值得關注的是,6月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與國家開發銀行簽署了《關于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戰略合作協議》。按照協議,國家開發銀行“十三五”時期將安排不低于1.5萬億元融資總量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表示,此舉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強化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加快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重要領域率先突破
我國在加快重大專項實施和成果應用的同時,力爭在重要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
今年初,國務院印發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明確了時間表和路線圖。規劃明確,到2020年形成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制造、生物、綠色低碳、數字創意5個產值規模10萬億元級的新支柱產業。
余健表示,科技部在加快重大專項實施和成果應用的同時,將積極推動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啟動實施,力爭在人工智能、量子通信、腦科學、深海裝備、航空航天、機器人、新材料、大數據、信息安全9大重要領域實現率先突破,加速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點。
“行業趨勢+國家戰略+企業創新能力,是戰略性新興企業或者戰略性新興產品的3大支柱,要用‘四新’思維推動新動能培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忠宏表示,與傳統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同,“四新”思維強調的是新理念、新政策、新要素和新空間。
王忠宏認為,相比過去的“硬資產”,未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將更加強調對“軟資產”的運用,而目前在品牌資產、人力資本等要素方面的投入,我們與發達國家仍有較大差距。下一步,戰略性新興產業要依托國內市場和全球資源的配置,推進國內東中西和國際產能合作,實現經濟產業的共建共享。
中興通訊無線產品經營部總工程師朱伏生對此體會深刻。他表示,5G作為通信基礎網絡,將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眾多新興產業密切關聯,并將在全球創造出12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產出。因此,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加快其發展都在情理之中,中國力爭在2020年實現5G商用也是有保證的。
“我們在重視顛覆性創新的同時,也要注重漸進式創新。”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指出,一些沿海地區的領先企業已經用上了第四代工業革命的技術,但內陸省份一些企業可能還停留在第一代、第二代工業革命的技術上。因此,在創新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協調上,政府要遵循創新規律,確保政策準確到位,在構建合理創新治理體系的基礎上,形成高效的投入溢出機制。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