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智慧城市建設與運營的領軍企業、領先的創新型技術服務商,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參與國家“一帶一路”、“新型城鎮化”、以及“中國制造2025”的建設與實踐。同時,作為邊緣計算產業聯盟的創始單位和核心成員, 軟通動力致力于將多年在智慧城市領域的洞察和行業經驗帶到聯盟試驗平臺的搭建與市場推廣之中。另外,我們也會將現實中所遇到的具有共性的行業痛點和技術挑戰,前瞻性地結合行業發展趨勢,與聯盟中的合作伙伴們一道,通過實驗平臺進行測試驗證,以促進行業標準和解決方案的落地。從技術分工來看,在邊緣計算的參考架構中,軟通動力更加聚焦于邊緣側的數據域和應用域,以及云端應用。
軟通動力經過在智慧城市領域多年的深耕細作,憑借多年的行業積累,以及不斷的創新和實踐,很早就提出了基于云計算的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為政府、產業、民生提供服務,我們稱之為城市云。城市云是一個異構混合云,在IaaS層面提供彈性可擴展的計算、存儲和網絡等基礎設施,降低了城市的IT基礎設施的投入成本,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復建設;城市云為開發者和合作伙伴所提供的PaaS平臺為打破信息孤島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部門之間、企業之間甚至行業之間的應用和數據可以進行打通和共享,同時又有嚴格的安全保障措施;另外,通過云端的SaaS應用的訪問和使用,逐漸沉淀和匯集城市級大數據,而依靠城市大數據所產生的洞察,可以為城市提供運營和增值服務??梢哉f,云平臺是當下智慧城市的最基礎IT支撐平臺,幾乎所有的數據都要在云端進行匯集并處理。
隨著國內創新、創業理念的普及,互聯網行業從線上(online)往線下(offline)進行滲透,加之傳統行業自身數字化轉型的需要,以及中國智慧城市、新型城鎮化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的推動,積極地帶動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未來的城市基礎設施將進一步物聯化,各類感知設備將無處不在,它涉及交通出行、氣象環保、工業制造、物流運輸、健康養老、居家生活等方方面面。這些物聯網的前端設備就如整個城市的觸角和感知器官一般,延伸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和各個領域,實時收集整個城市的運營狀況,同時再結合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獲取有關整個城市運行狀況的前所未有的洞察。城市的管理者們可以根據這些洞察做出科學決策和宏觀調控,以優化城市的管理和運營,使之一直處于良性循環之中。
新的機遇來臨之際,挑戰也隨之而來:物聯網產生的大數據空前之大,并且在很多場景之中都需要進行及時響應,云計算似乎難以完全勝任這一要求。僅僅以一輛無人駕駛汽車為例,車上的各種傳感器和攝像頭每秒鐘所產生的數據量就有可能會超過1GB。而像波音787這樣的飛機每秒產生的數據量則會超過5GB。那么,這些數據如果傳到云端進行實時處理,顯然是不現實的。另外,還有很多場景中還要考慮安全和隱私等問題。在這些情況下,數據需要在靠近數據源的邊緣側進行處理,以提供實時的聯接、集成、分析和安全等能力。這需要一種更新的技術架構來應對全新的機遇與挑戰,以滿足物聯網時代智慧城市場景中更為苛刻的需求。
現有的這種只支持在云端進行大數據集中處理的城市云方案是不能完全滿足未來發展需求的,需要根據不同場景進行有序升級,并最終提供全面支持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的智慧城市綜合解決方案。
首先,在平臺方面,軟通動力選擇了華為的物聯網云平臺以及邊緣計算網關,作為未來升級版的城市云的底層物聯網支撐平臺。通過這個支持廣泛連接的平臺,不但能滿足系統在邊緣端及時、智能的響應,還能解決由于技術標準不同而造成的潛在的“技術孤島”問題。然后,選取一個合適的場景作為切入點,以打通對平臺進行升級的技術通路。我們選擇了當下非常熱點的場景:環保。環境問題是當下政府比較頭疼的問題, 政府需要對各種污染源進行實時監測,有問題要能及時預警、取證并采取相應行動,甚至需要預測性分析,在必要時提前采取防范措施。
借助智慧環保解決方案的升級改造,軟通動力成功打通了基于“設備→邊緣網關→云端”的技術通路,為后續更多應用場景移入到這個支撐云計算和邊緣計算的物聯網平臺掃清了技術上的障礙。接下來,我們會逐步將整個城市的智慧應用場景用這個既能支持云計算又能支持邊緣計算的物聯網平臺支撐起來。
通過在前沿領域不斷的探索與實踐,軟通動力認為云計算結合邊緣計算的技術架構將能很好地應對物聯網時代的挑戰,這是一種自然的選擇過程。理想情況下,云計算和邊緣計算將作如下分工與配合:
(1)將計算、網絡、存儲能力從云端延伸到邊緣端;
(2)遵循“業務應用在邊緣,管理在云端”的模式;
(3) 邊緣端的業務規則是在云端通過機器學習的方式進行訓練,規則訓練好后,推送到邊緣端,本地執行。
不難想象,邊緣端將承載更多的業務邏輯執行能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及時響應的場景,而云端則需要通過人工智能來參與管理和協同。未來萬物互聯,前端設備也不僅僅是屈指可數的幾種類型,很可能是幾萬種甚至幾十萬種不同類型的設備,它們在非人為干預下進行互聯互通,那么單靠程序員提前預判好數據類型和業務邏輯然后編寫一段程序進行處理,顯然是很難實現的。而且種類如此繁多的前端設備在未來的升級、維護,完全靠人工來處理,將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邊緣計算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云計算,而是為了彌補云計算這種單一的集中控制和處理所造成的短板,兩者之間是天然的協同和互補關系。
比爾蓋茨曾說過:“微軟離破產永遠只有18個月的時間。”在過去的幾年當中,海內外有很多知名的大企業遇到了轉型和生存的問題,但同時也有很多創新型企業抓住機遇,及時轉型,將自己做大做強。與時俱進,通過不斷的轉型與創新,抓住新的機遇,是一切優秀企業應具備的基因和思維方式。如何將邊緣計算引入智慧城市的話題,也是圍繞轉型和創新來展開的,相信這里并沒有什么標準答案,更多是軟通動力在前進途中所做的一些積極的實踐和思考。
作者簡介:
崔士勇(1976-),邊緣計算產業聯盟實驗平臺工作組專家。17年IT從業經驗,現任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有限公司集團戰略合作項目支持部總監,負責軟通動力與華為、IBM等戰略合作伙伴在智慧城市領域的聯合解決方案的技術引進和資源整合,同時也負責集團重點戰略項目的孵化、管理與支持工作。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7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