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以新理念引領教育現代化
(一)發展環境。
“十二五”時期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我國教育改革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深入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有效落實,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持續向好,教育現代化取得新進展,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文化繁榮作出重要貢獻。
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進入世界中上行列。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進入均衡發展新階段,學前三年毛入園率提前實現《教育規劃綱要》2020年目標,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基本確立,高等教育大眾化水平顯著提升,繼續教育持續發展,全民終身學習的態勢初步形成。教育質量穩步提升,我國學生在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開展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表現良好,我國成為國際工程聯盟本科教育互認協議成員,一批高校和學科世界排名顯著提升。
教育公平取得重要進展。城鄉和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進一步縮小,大中城市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熱”有所緩解,國家助學制度更加完善,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深入實施,貧困地區學生的體質健康得到改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農村留守兒童、殘疾學生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中西部地區特別是農村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明顯增加。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著增強。職業學校每年輸送近1000萬名技術技能人才,開展培訓上億人次。普通本科高校累計輸送2000多萬名專業人才。高等學校牽頭承擔了一大批國家重大科學研究任務和重大工程項目,產出了一大批服務國家戰略、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標志性研究成果,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成效明顯。
教育發展能力顯著提升。教育投入實現歷史性突破,2012年首次實現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4%的目標,生均撥款制度逐步建立,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辦學條件有較大改善,教師隊伍素質進一步提高,教育信息化全面推進。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顯著提升,國際影響力穩步增強。教育體制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人才培養體制、辦學體制、管理體制、評價體制、保障體制改革全面深化,一些重點領域和環節取得突破性進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全面啟動,現代教育督導體系進一步完善。
總體來看,《教育規劃綱要》確定的階段性目標如期實現,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我國教育進入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的新階段。
“十三五”時期,我國發展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面臨諸多矛盾疊加、風險隱患增多的嚴峻挑戰。有效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對實現教育現代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任務、新要求。
從國際看,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蓄勢待發,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機器人、三維(3D)打印等現代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生產、生活和學習方式,國際競爭日趨激烈,人才培養與爭奪成為焦點。優先發展教育,構建現代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已成為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和應對諸多復雜挑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從國內看,統籌推動“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一帶一路”建設等戰略,迫切需要教育優化人才培養結構,加快培養各類緊缺人才。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迫切要求完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生育政策調整,學齡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結構改變,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教育需求發生結構性變化,對高質量、多樣化的教育需求日益增長,教育體系、結構和布局面臨深刻挑戰。無論從當前推進經濟轉型升級,還是從長遠促進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看,都需要抓住教育這一最基礎環節,推進優先發展,提高國家發展水平。
從教育領域看,當今世界教育正在發生革命性變化。確保包容、公平和有質量的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成為世界教育發展新目標。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結合更加緊密,以學習者為中心,注重能力培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民學習、終身學習、個性化學習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形態、內容和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教育治理呈現出多方合作、廣泛參與的特點。要清醒地看到,我國教育改革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尚不能完全適應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科學的教育理念尚未牢固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育人模式與環境有待完善,產教融合、科教融合的協同培養機制尚未形成,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有待加強;教育發展還存在不平衡、不協調的問題,城鄉、區域之間教育差距仍較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不足、布局不合理,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仍是教育體系中的突出短板,人才培養的類型、層次和學科專業結構與社會需求不夠契合;教師隊伍素質和結構不能適應提升質量與促進公平的新要求;學校辦學活力不強,促進和規范社會力量參與舉辦教育的法律制度和政策體系亟待完善,多方參與教育治理和評價的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教育對外開放的水平不夠高;教育優先發展地位需進一步鞏固。
人才成就未來,教育成就夢想。人才和人力是國家最大的資源,今天培養的人才將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主力軍,教育必須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賦予的歷史使命,毫不動搖地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規律的認識,樹立科學的教育發展觀、質量觀、人才觀,以更加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和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工作作風,勇于實踐,善于創新,不斷實現改革新突破,邁上發展新臺階。
(二)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緊緊圍繞“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領教育改革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著力優化教育結構,著力促進教育公平,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推動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貢獻。
(三)基本原則。
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實現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完成國家賦予的歷史使命和戰略任務,必須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堅持優先發展。人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要素。要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充分發揮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更加注重教育和人力資源開發,加大投資于人的力度,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超前規劃,優先發展,加速人力資本積累,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奠基。
堅持立德樹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遵循教書育人規律、遵循學生成長規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創新育人模式,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
堅持服務導向。服務國家發展和人民群眾是對教育改革發展的基本要求。教育發展要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厚植人才優勢,培育創新動力。要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對更高質量、更為多樣教育的需求,優先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重點、熱點、難點和焦點問題。
堅持促進公平。教育的公平性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要發展社會主義,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教育公平是基礎。注重有教無類,讓全體人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比較好的教育,讓教育改革發展成果更好地惠及最廣大人民群眾。突出精準扶貧,面向中西部地區特別是邊遠、貧困地區,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幫扶力度。
堅持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發展的根本動力。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將頂層設計和實踐探索有機結合,充分調動基層特別是廣大學校、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創新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要統籌利用國內國際教育資源,廣泛借鑒吸收國際先進經驗,進一步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通過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解決難題、激發活力、推動發展。
堅持依法治教。法治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可靠保障。要堅持依法行政、依法辦學、依法執教,更加注重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動教育改革發展,更加注重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體制機制建設,更加注重保障廣大人民群眾受教育權利和廣大師生權益,更加注重保障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發展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依法推進教育治理能力現代化,為教育發展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堅持黨的領導。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關鍵在黨,必須牢牢掌握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掌握教育領域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著力加強教育系統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為教育改革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和組織保障。
(四)主要目標。
“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的總目標是: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教育總體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推動我國邁入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行列,為實現中國教育現代化2030遠景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全民終身學習機會進一步擴大。形成更加適應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現代教育體系,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更加完善。學前教育機會顯著增加,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發展進入普及化階段,繼續教育參與率明顯提升,學習型社會建設邁上新臺階。
教育質量全面提升。教師素質進一步提高,學校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教育信息化實現新突破,形成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創新發展的新局面,學習的便捷性和靈活性明顯增強。教育教學改革取得重要進展,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社會責任感、法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顯著增強,學業水平和自主學習、終身學習能力全面提升。
教育發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完成教育脫貧攻堅任務,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效果充分顯現。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困難群體、婦女兒童平等受教育權利得到更好保障。義務教育實現基本均衡的縣(市、區)比例達到95%,城鄉、區域、學校之間差距進一步縮小,建成覆蓋城鄉、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人民群眾高質量、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得到更好滿足。
人才供給和高校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創新型、復合型、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比例顯著提高,人才培養結構更趨合理。各類人才服務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顯著增強。提高高等教育發展水平,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在高校建成一批服務國家戰略的創新基地和新型智庫,創新服務能力全面提升,涌現一批重大創新成果,促進培育新動能,推動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教育體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和執法體制機制更加健全,教育標準、監管、評價、督導、投入保障、教師隊伍建設等基礎性制度體系更加完善,社會力量舉辦教育、參與教育改革發展的制度更加完備有效。基本實現管辦評分離,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學校依法自主辦學、社會各界依法參與和監督的格局,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升。
(五)主題主線。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實現“十三五”時期教育改革發展目標,必須緊緊圍繞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這個主題,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新育人理念,創新育人方式,改善育人生態,提高教師素質,建立健全各級各類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全面提升育人水平。
必須把教育的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需求。統籌利用好、布局好各類教育資源,突出保基本、補短板、促公平,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地區、薄弱學校、薄弱環節和困難人群傾斜,推動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著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務的覆蓋面和質量水平;優化人才供給結構,加快高中階段教育普及進程,推動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大力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和繼續教育,加快培養經濟社會發展急需人才;創新教育供給方式,大力發展民辦教育,拓展教育新形態,以教育信息化推動教育現代化,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的融合創新發展,努力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形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環境;改革教育治理體系,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擴大社會參與,提高教育開放水平,整體提升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二、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加強系統謀劃和頂層設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科學制定不同年齡階段和各級各類教育的德育工作目標,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發揮品德課、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課程教材的育人作用,系統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修訂,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使大中小學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由淺入深、分層遞進、有機銜接。積極開展少先隊和黨團組織教育活動。廣泛運用情境教學、現場教學、社會實踐等方式,關注學生情感體驗過程,引導和組織學生通過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自我教育。加強網絡環境下的德育工作,強化網絡陣地建設,采取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全面理解、正確對待重大理論和社會熱點問題,增強是非辨別能力。充分發揮教師對學生的言傳身教、行為引導作用,邀請黨政領導干部到學校作形勢報告,廣泛聘請各行各業先進典型、優秀家長和老干部、老戰士、老專家、老教師、老模范等到學校作專題報告,擔任思想政治教育兼職教師,強化示范引領效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著力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持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創新形式,豐富載體,把愛國主義教育有機融入教育教學各環節,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開辟愛國主義教育校外課堂,推動各級各類學校積極創造條件,開設以愛國主義為主題內容的選修課和專題講座,發揮主題黨日、團日、班會等載體作用,結合重要紀念日和傳統節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加強國情教育、歷史教育特別是黨史、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教育,大力推進對國旗、國歌、國徽的禮儀教育。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強化“五個認同”和“三個離不開”思想,促進各族學生交往交流交融,筑牢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引導青少年學生樹立和堅持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宗教觀、歷史觀、文化觀,增強中華民族歸屬感、認同感、尊嚴感、榮譽感。
努力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協同加強青少年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努力培養學生高尚品格和擔當精神。引導學生以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為己任,樹立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的宏偉志向。
積極開展法治教育。落實《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設立法治知識課程。加強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加強憲法教育,多種形式普及法律知識,開展法治實踐教育,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和素養。
(二)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與能力。
從中小學做起,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科學興趣和創新意識,加強科學方法的訓練,逐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與辯證思維的能力。研究制定中小學生科學素質標準,充分利用各類社會科技教育資源,大力開展校內外結合的科技教育活動,加強對學生科學素質、信息素養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建設學生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完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管理制度,引導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創新活動和創業實踐,強化畢業論文、畢業設計的創新創業導向,開展創新創業競賽,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支持本科生和研究生提前進入企業開展創新活動,鼓勵高校通過無償許可的方式向學生授權使用科技成果,引導學生創新創業。鼓勵各省級政府統籌區域內高校、企業、產業園區、孵化基地、風險投資基金等資源,扶持大學生創業。
(三)強化學生實踐動手能力。
踐行知行合一,將實踐教學作為深化教學改革的關鍵環節,豐富實踐育人有效載體,廣泛開展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科技發明和勤工助學等社會實踐活動,深化學生對書本知識的認識。加強勞動教育,充分發揮勞動綜合育人功能。制定中小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注重增強學生實踐體驗,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開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和各種形式的夏令營、冬令營活動。建設一批具有良好示范帶動作用的研學旅游基地和目的地。構建學生志愿服務工作體系,把志愿服務納入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組織學生開展志愿服務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主題活動,建立學生志愿服務記錄檔案,把志愿服務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內容。支持高校廣泛開展大學生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廣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促進學生了解社會、認識國情、增長才干。
(四)塑造學生強健體魄。
加強和改進學校體育衛生工作。以全面增強學生體質和意志品質為目標,全面加強學校體育工作。將體質改善情況作為教育質量監測和教育評價的重要內容,開展健康學校創建工作,完善青少年體質健康監測體系,健全大中小學生健康體檢制度。加強中小學校體育裝備,改革體育教學、訓練和競賽體系,因地制宜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大力扶持校園足球、冰雪運動等各類體育社團發展,推動體育傳統項目學校、體育特色學校建設,廣泛開展各級學校體育聯賽和民間傳統體育比賽,著力推動高校加強大學生體育鍛煉,廣泛開展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大力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運動技能、運動習慣,基本實現學生熟練掌握一項以上運動技能的目標。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的衛生與健康工作,加大健康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學生主動防病意識。推動各地采取針對性措施,降低學生近視發生率。注重各級各類學校心理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完善學生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在學校普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意識和心理保健能力,培養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的一代新人。
(五)提高學生文化修養。
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提高學生藝術素養、陶冶高尚情操、培育深厚民族情感、激發創新意識為導向,構建科學的美育課程體系,改進學校美育教學,鼓勵特色發展,統籌整合學校與社會美育資源,健全美育評價機制,推動開齊開足藝術課程,開展藝術類第二課堂教育活動,將藝術實踐活動納入課程管理,促進每個學生形成一兩項藝術特長和愛好。積極引導學生閱讀欣賞中外文學藝術經典,鼓勵高雅藝術進校園、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民族民間優秀文化進校園。開展校訓、家訓育人活動。充分利用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各類文化資源,廣泛開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學生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加強多元文化教育和國際理解教育,提升跨文化溝通能力。
(六)增強學生生態文明素養。
強化生態文明教育,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教育全過程,鼓勵學校開發生態文明相關課程,加強資源環境方面的國情與世情教育,普及生態文明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廣泛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深化節水、節電、節糧教育,引導學生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意識,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知識和能力,踐行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引領社會綠色風尚。
(七)提高學生綜合國防素質。
將國防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充分發揮國防教育的綜合育人功能,豐富學校國家安全教育和國防教育內容,創新教育形式,探索開展中小學國防教育綜合社會實踐和示范校創建活動試點,繼續推動國防教育特色學校建設,充分發揮軍營開放日、軍事夏令營等平臺作用,提高國防教育效果。加強高等學校軍事理論教學,加強高等學校和高中階段學校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拓展學生軍訓綜合育人功能,提升青少年國防意識和軍事素養。
三、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
(一)著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
推進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加強對課程教材建設的頂層設計,修訂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體現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完善教材審查審定和使用監測制度,打造具有科學性、時代性、民族性的基礎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全面開展課程實施監測和管理。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推行小班化教學,鼓勵普通高中實行“選課制”、“走班制”,開設多樣優質的選修課程。推動合作探究式學習,倡導任務驅動學習,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支持有條件的普通高中與高等學校、科研院所開展有效合作,推進創新人才培養。繼續推進中學生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計劃、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等活動,積極試點探索大學先修課程。落實《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堅持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培養幼兒健康體魄、良好生活與行為習慣,促進幼兒身心和諧發展。
推行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模式。堅持面向市場、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的辦學方向,科學確定各層次各類型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推行校企一體化育人,推進“訂單式”培養、工學交替培養,積極推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率先在大中型企業開展產教融合試點,推動行業企業與學校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服務基地。鼓勵學校、行業、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等組建職業教育集團,實現教育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建立健全對接產業發展中高端水平的職業教育教學標準體系。以增強學生核心素養、技術技能水平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為重點,統籌規劃課程與教材建設,對接最新行業、職業標準和崗位規范,優化專業課程結構,更新教學內容。強化課堂教學、實習、實訓的融合,普及推廣項目教學、案例教學、情境教學等教學模式。完善職業學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引導行業企業深度參與專業教學、頂崗實習、崗位資格認證等方面的標準制定和教學評價。積極推行“雙證書”制度,統籌相關課程考試考核與職業技能鑒定。支持在符合條件的職業學校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完善職業學校合格畢業生取得相應職業資格證書的辦法。規范職業學校辦學行為,嚴格落實專業教學標準,防止以升學為目標組織教學。
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實行產學研用協同育人,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繼續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推動高校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人才培養的特點,改進專業培養方案,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和學習支持體系。建立支持和獎勵機制,激勵教師面向經濟社會新需求,強化課程研發、教材編寫、教學成果推廣,及時將最新科研成果、企業先進技術等轉化為教學內容。探索建立適應彈性學習、學分制和主輔修制的教學管理制度,逐步擴大學生自主選擇專業、課程和教師的權利。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的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和研討式學習方式,加強個性化培養。改進教學評價機制和學生考核機制。全面落實教授給本科生上課制度,建立約束激勵機制,調動教師投入本科教學、不斷探索教學新技術新方法新形態的積極性。推動高校統籌使用相關經費,加大對課程建設、教學改革的常態化投入,強化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建立高校與企業、行業、科研機構、社區等合作育人機制,全面提升高等學校教學水平。
推動研究生培養機制改革。擴大高校學術團隊招收研究生的自主權,適度提高應屆優秀本科畢業生直接攻讀博士學位的比例,加強重大基礎研究、重大科研攻關方向、重大工程領域、重大社會問題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培養,緊密結合承擔國家和區域重大科研任務,強化博士生原始創新能力,加快培養科技創新前沿的領軍人才。支持在職人員以非全日制方式攻讀專業碩士學位,鼓勵跨學科攻讀專業碩士學位。加強聯合培養基地建設,探索專業學位研究生開放式培養模式,推行“雙導師”等行業企業聯合培養機制,結合承擔行業企業實際科研生產項目,加快培養能夠解決一線實際問題、寬口徑的高層次復合型人才。健全以科學與工程技術研究為主導的導師責任制和導師項目資助制。推動高校加強研究生課程建設,強化研究生課程的系統性和前沿性,加強不同培養階段課程的銜接,提升研究生課程教學質量。
(二)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加大高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力度。積極創造條件,穩妥推進普通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逐步在全國推廣實施高考綜合改革方案,探索基于統一高考和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評價的多元錄取機制。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覆蓋國家規定的所有學習科目,加強命題和考試的組織保障,確保考試安全有序、成績真實可信。規范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確保學生綜合素質檔案真實可靠。深化考試內容改革,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幅減少并嚴格控制考試加分項目,規范并公開自主招生辦法、考核程序和錄取結果。創造條件淡化并逐步取消錄取批次,推進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檔方式。探索研究生多元化招生選拔機制。確保國家教育考試安全。深入實施高校招生陽光工程,健全分級負責、規范有效的信息公開制度。加強考試招生全程監督,加大查處違規行為力度。
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突出“文化素質+職業技能”評價方式。高等職業學校招收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應當將工作實績和能力作為重要的錄取依據。健全學前教育、護理等領域和專業實行初中畢業起點、中高職貫通培養的考試招生辦法。健全技術技能人才系統培養的招生制度。
完善中小學入學制度。合理設置學校或學區,保障入學需求,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制度。改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方式,逐步建立基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成績、結合綜合素質評價的普通高中招生錄取機制,合理分配優質普通高中招生名額。進一步完善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學和在流入地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
(三)激發學校辦學活力。
加快現代大學制度和各類學校管理制度建設。全面落實“一校一章程”。加強對新設立學校和升格、更名、合并、分立的高等學校的章程核準工作,建立和完善各級各類學校依章辦學的管理制度和監督辦法,推動學校依法依章治校。完善公辦高等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和中小學、中等職業學校校長負責制,進一步明確職責分工、議事規則。深化學校管理人員職員制改革,建立符合學校特點的管理制度,鼓勵高校推進內設機構取消行政級別試點,克服行政化傾向。拓展師生參與學校民主治理的渠道和途徑,學校重大決策和涉及師生利益的重大政策應當經教職工代表大會民主討論,發揮學生代表大會的橋梁紐帶作用。加強中小學家長委員會建設,完善高等學校、職業學校理事會制度。切實實行學術民主,保障高等學校學術委員會、職業學校專家委員會履行職責。
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建立健全各部門統籌推進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會商機制。統籌推進高校綜合改革,改革學位授權審核機制,落實高校學科專業設置自主權;改革高校編制及崗位管理制度,積極探索實行高校人員總量管理,落實高校崗位管理自主權;自主制定招聘條件和標準,自主公開招聘人才,根據崗位設置方案和管理辦法自主做好人員聘后管理,落實高校用人自主權;下放教師職稱評審權,改進教師職稱評審方法,落實高校教師職稱評審自主權;健全符合現代大學特點的薪酬分配制度,擴大高校薪酬分配自主權;精簡對高校經費使用的考核評估,擴大項目資金統籌使用權,落實高校經費使用管理自主權;簡化高校建設項目審批程序,擴大基本建設項目自主權;改進高校政府采購管理,優化進口儀器采購服務,落實高校科研儀器設備采購自主權;根據學術交流、教育教學和參與國際合作的需要,改進相關管理制度,為高校教師因公出國、參會提供便利。推動高等學校進一步向院系放權。擴大職業學校在招生、專業設置和調整、教師評聘、資源配置、收入分配、校企合作等方面的辦學自主權。進一步落實和擴大中小學在教學工作、資源配置、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
(四)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堅持建設與改革并重,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統籌高校整體建設和學科建設,鼓勵和支持不同類型的高水平大學和學科差別化發展,支持擁有多個國內領先、國際前沿高水平學科的大學,全面建設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或前列;支持擁有若干國內前列、在國際同類院校中居于優勢地位的高水平學科的大學,通過學科建設帶動學校進入世界同類大學前列;支持擁有某一高水平學科的大學,通過建設進入該學科的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支持省級政府根據國家建設布局,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和基礎條件,自主推動區域內高等學校建設高水平大學和優勢學科,積極探索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等學校的一流建設之路。
創新建設機制,鼓勵公平競爭,強化目標管理,增強建設實效。創新支持方式,綜合考慮建設高校基礎、學科類別及發展水平等,通過不同途徑給予相應經費支持,動員各方力量積極參與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增強高等學校財務自主權和統籌安排經費的能力。堅持公開透明,實施動態監測,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評價辦法,開展中期評價和第三方評估,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退出機制,打破身份固化,形成激勵約束機制,激發高校的建設活力。改革完善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2011計劃”)組織實施方式,推動高校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多學科交叉融合、校所企協同創新。
(五)強化高校創新體系建設。
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創新能力。推動高等學校全面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優化布局、分類整合的基礎上,統籌研究建設國家級科研基地,組織和支持高校積極參加國家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和國家級科技創新基地建設,承接國家重大科研項目。優化高校基礎研究環境,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優勢,凝練主攻方向,聚焦重大科學問題和戰略技術問題開展基礎技術、前沿技術、非對稱技術、“殺手锏”技術、顛覆性技術研究,以基礎性的突破帶動全局性的創新。支持高校根據國家對外科技合作總體部署,提出并牽頭組織、深度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支持高校圖書館建設知識產權信息服務中心,為促進高校創新提供服務。
深化高校科研體制改革。完善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制度,形成經費長效支持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設立地方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研究型大學開展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落實高校科研項目預算調整、間接費用統籌使用、勞務費分配管理、結轉結余資金按規定使用等自主權。探索實行充分體現人才創新價值和特點的經費使用管理辦法,進一步發揮科研項目資金的引導激勵作用,明確勞務費開支范圍和標準,提高間接費用比重,加大績效激勵力度。推動高校切實履行法人責任,健全科研經費內部管理辦法。多種形式加強高校科研隊伍建設,建立健全教師在崗兼職、離崗創業等制度。設置特定的創新科研崗位,聘用海外學者、國內同行和研究生,組織科學創新團隊。改革科研評價制度,建立以創新質量、貢獻、績效為導向的分類評價體系。完善同行專家遴選機制和專家庫,加強評價專家的自律和責任追究。
深化全方位協同創新。支持高校探索建立基于互聯網的科研組織模式,開展跨學校、跨學科、跨領域、跨國界的協同創新。健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支持高校與行業企業、科研院所聯合建設創新中心和創新平臺,組建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面向社會和企業開放科研基礎設施和創新資源,開展產業關鍵共性技術以及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軟件、先進基礎工藝、關鍵基礎材料和產業技術基礎的開發攻關,以增強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支持高校加強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建設,建設世界一流實驗室,推進產業技術國際創新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繼續實施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
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體系。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實施以育人育才為中心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整體發展戰略,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構筑學生、學術、學科一體的綜合發展體系,建立科學權威、公開透明的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價體系,努力形成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積極參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通過開展合作研究等方式積極參與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深入實施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繁榮計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加強對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研究闡釋,深入開展重大現實問題、重大理論問題、重大實踐經驗總結研究。積極參與實施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人才工程,加大相關人才計劃對哲學社會科學人才的支持力度。完善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平臺體系,加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建設,重點建好一批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專題數據庫和文科實驗室。推進中國特色新型高校智庫建設。加強國別和區域重點研究基地建設。支持高校建立海外中國學術研究中心,參與和設立國際性學術組織,建設一批優秀外文學術網站和學術期刊。
促進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完善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的歸屬及利益分配機制,賦予高校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權,調動高校、科研機構和行業企業共同參與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的積極性。健全技術轉移應用機制,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立知識產權運營、科技成果轉化的專門隊伍,形成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保護、應用的有效機制,推動建立完善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體系。建好一批大學科技園、產業創意園和試驗區,孵化和扶植一批科技與文化骨干企業。
(六)促進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管理。建立非營利性與營利性民辦學校分類管理政策體系,實行差別化扶持,加強分類指導和規范管理,推動各類民辦學校明確法人屬性,明晰產權歸屬。建立健全政府補貼、政府購買服務、助學貸款、基金獎勵、捐資激勵等制度,引導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推動民辦學校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新辦學理念,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辦學質量。鼓勵公辦學校、民辦學校開展人才交流和深度合作。保障民辦學校依法自主辦學,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健全收費制度、資產管理和財務會計制度,建立教育質量監測、財務監管、風險防控和退出機制,規范民辦學校辦學秩序,防范辦學風險。
鼓勵社會力量進入教育領域。拓展社會力量參與教育發展的渠道和范圍。建立更加透明的教育行業準入標準,強化監測監管,鼓勵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通過多種方式舉辦學校和教育機構,提供多樣化教育產品和服務。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支持培育教育新業態,擴大教育需求與消費。研究制定相關規范和管理辦法,鼓勵教育服務外包,引導社會力量為學校提供信息化課程包、實訓實習、教師培訓、管理支持、質量監測、就業指導等專業化服務,作為政府教育服務的重要補充。
(七)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
加快完善制度環境。制定在線教育和數字教育資源質量標準,推動建立數字教育資源的準入和監管機制,完善數字教育資源知識產權保護機制,鼓勵企業和其他社會力量開發數字教育資源,形成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培育社會化的數字教育資源服務市場,探索建立“互聯網+教育”管理規范,發展互聯網教育服務新業態。出臺教育數據管理規定,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教育數據資源開放共享制度機制,確保網絡安全與教育資源內容安全。創建一流網絡安全學院,加強國家網絡安全人才和創新基地建設,形成網絡安全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環境。
進一步改善基礎條件。加快推進“寬帶網絡校校通”,完善學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加強“無線校園”建設,基本實現各級各類學校寬帶網絡全覆蓋和網絡教學環境的普及,具備條件的城鎮學校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鼓勵具備條件的學校配置師生用教學終端。完善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推動形成覆蓋全國、互聯互通、協同服務的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完善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積極推動國家教育資源與教育管理平臺的整合集成和協同發展。廣泛應用區域教育云等模式,積極推動各級各類學校建設基于統一數據標準的信息管理平臺,實現各類數據伴隨式收集和集成化管理,形成支撐教育教學和管理的教育云服務體系。推動職業學校網絡仿真實訓環境建設。推動高校建立基于互聯網、云計算技術的科研協作平臺。
全力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建設課程教學與應用服務有機結合的優質在線開放課程和資源庫,全面推進“優質資源班班通”,鼓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學水平、創新教學模式,利用翻轉課堂、混合式教學等多種方式用好優質數字資源。深入推進“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形成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網絡化泛在學習新模式。引導學校與教師依托網絡學習空間記錄學生學習過程,進行教學綜合分析,創新教學管理方式。鼓勵學校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對教育教學活動和學生行為數據的收集、分析和反饋,為推動個性化學習和針對性教學提供支持。支持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智慧校園,綜合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探索未來教育教學新模式。鼓勵高等學校基于互聯網開展學歷與非學歷繼續教育。
推進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著力加強“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專遞課堂”、“在線開放課程”等信息化教育教學和教師教研新模式的探索與推廣,加快優質教育資源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覆蓋;積極鼓勵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依托優勢學科專業開發具有競爭力的在線開放課程,制定在線開放課程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分認定管理辦法,將在線課程納入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鼓勵學校或地方通過與具備資質的企業合作、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等方式,推動在線開放資源平臺建設和移動教育應用軟件研發。整合各類優質教育資源,推進資源普遍開放共享,鼓勵師生共建共享優質資源,加快推動教育服務模式和學習方式的變革。
四、協調推進教育結構調整
(一)推進區域教育協調發展。
優化教育資源區域布局。科學規劃、分類指導、統籌推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教育發展。新增教育資源重點向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傾斜。推動東部地區率先實現教育現代化。支持東北地區加快提升教育服務支撐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能力。加快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優化頂層設計,整合工程項目,加強最薄弱環節,深入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和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支持中西部本科高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辦好一批高水平大學,立足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增加中西部優質教育資源,提升教育發展綜合實力,進一步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差距。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農村和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學生接受優質高等教育機會。進一步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和其他重點貧困革命老區教育發展。
支持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實施。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相關省區市教育合作。加大對“一帶一路”建設核心區高等教育和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探索跨行政區劃的教育協同發展體制機制,推動三省市教育協同發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加強長江經濟帶教育互聯互通,完善區域教育協作機制,引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資源布局與產業由東向西梯度轉移相銜接。支持國家重點改革試驗區教育創新,及時總結推廣試點經驗并制度化。
(二)優化城鄉基礎教育布局。
統籌規劃城鄉教育發展。完善城鄉教育布局規劃制度和學校布局調整機制,強化省級人民政府對基礎教育的統籌規劃,以縣為基礎,建立健全與常住人口變化趨勢和空間布局相適應的城鄉學校布局建設機制,合理規劃學校服務半徑。統籌城鄉學校布局和建設規模,嚴控超大規模學校建設,有序擴大城鎮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資源。城鎮新建居住區配建學校、幼兒園實行“交鑰匙”工程,促進學校、幼兒園與住宅項目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加強重點小城鎮、城鄉結合部、新建城區和城鎮危舊房改造區學校建設,增加城鎮義務教育學位和鄉鎮學校寄宿床位,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額”。統籌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實現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全覆蓋。
加強農村學校布局規劃。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務成型的農村地區合理布局義務教育學校。針對地廣人稀地區、山區、海島等特殊困難地區人民群眾就學需求,合理布局并辦好一批寄宿制學校、邊境地區學校,保留并辦好必要的小規模學校和教學點,努力保障學生就近入學、接受有質量的教育。合理制定閑置校園校舍綜合利用方案,優先用于教育事業發展。
(三)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
完善職業學校布局結構。強化地市級人民政府對中等職業教育的統籌規劃,根據城鎮化和產業布局調整完善職業學校布局,根據產業發展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優化職業教育體系結構。鼓勵產業經濟發達地區做好縣域內中等職業學校布局規劃。新增高等職業學校主要向中小城市、產業集聚區布局。在人口集中和產業發展需要的貧困地區建好一批中等職業學校,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建設好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中等職業學校。根據各主體功能區的定位,推動區域內職業學校科學定位,使每一所職業學校集中力量辦好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特色優勢專業(集群)。著力建設一批服務現代產業發展和扶貧開發等重點工作領域的高水平職業學校,形成國家重點行業都有骨干職業學校支撐的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格局,服務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提升職業學校基礎能力。分類制定職業學校辦學標準,實施現代職業教育質量提升計劃等項目,提升職業學校辦學條件特別是實習實訓條件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水平。鼓勵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按照鼓勵競爭、扶優扶強的原則,通過與行業企業合作,集中力量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學校。支持東中西部地區職業學校加強對口合作,通過聯合辦學、委托管理、集團化辦學等形式,提升專業建設、課程開發、學校管理水平。
強化大國工匠后備人才培養。著力提升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加強職業精神培育,推進產業文化、優秀企業文化、職業文化進校園進課堂,促進職業技能和職業精神高度融合,著力培養崇尚勞動、敬業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創新的工匠精神。推動職業學校與行業企業共建技術工藝和產品研發中心、實驗實訓平臺、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完善職業學校學生技能競賽制度,統籌職業學校教學體系和競賽體系,建立健全大國工匠優秀后備人才早期發現、選拔和培養制度。打通職業教育人才培養通道,讓職業學校學生的技術技能可以通過不斷深造得到發展。
(四)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發展、合理布局。推動地方開展高等學校分類管理改革試點,以人才培養定位為基礎建立高等教育分類體系,研究制定高校分類設置、分類指導、分類撥款、分類評估等制度,努力形成高等學校科學定位、特色發展的局面。改進高等院校設置和招生計劃管理辦法,探索建立高校辦學條件預警機制和退出機制,引導地方著力辦好現有高校,強化省級人民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統籌規劃,新增高等教育資源向新的城鎮化地區、產業集聚區、邊境城市延伸。優先發展應用技術類型高校、小規模有特色學院。加快建成一批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的高水平應用型高等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根據高等學校設置制度規定,將符合條件的技師學院納入高等學校序列。
推動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推動各地開展轉型發展試點,加強對改革試點的統籌指導,加快推進配套制度改革,總結推廣試點典型經驗。充分發揮試點高校改革創新的主動性、積極性和示范引領作用,引導高校從治理結構、專業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師資結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系統性的改革,把辦學思路真正轉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上來,把辦學定位轉到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上來,轉到增強學生就業創業能力上來,把辦學模式轉到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上來,到“十三五”末,建成一批直接為區域發展和產業振興服務的中國特色高水平應用型高校,形成科學合理的高等教育結構。
提高應用型、技術技能型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比重。新增高等教育招生計劃主要向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傾斜。穩步擴大研究生培養規模。擴大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比例,積極穩妥推進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新增計劃主要用于緊缺人才培養。加快發展新興學科、交叉學科。推進軍民融合,改革完善依托國民教育培養軍事人才的政策制度,做好普通高校國防生培養工作,擴大高等學校與軍隊合作培養軍地兩用人才規模。
(五)大力發展繼續教育。
加快構建終身教育制度。制定國家資歷框架,建立個人學習賬號和學分累計制度。統籌協調各相關部門,建立各類繼續教育基本統計制度。建立多種學習成果認證平臺。探索高中后教育全面實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和學習者自主選課。探索建立與完全學分制相適應的高校教育教學、課程設置、學籍管理、按學分收費等各項制度,推動各類高等學校之間以課程為基礎開展學分認定和轉換。創新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分認定和轉換,完善不同專業、不同主考院校的學分認定和轉換,推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認可高等學校課程學分,探索將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學分轉換為高等學校學分。探索非學歷教育學習成果認定和轉換,使各種非學歷學習成果通過一定的標準和程序,經過高等學校和自考機構認定后,可轉換成相應的課程學分,認定標準由高等學校自主制定。允許學習者通過課堂學習、在線學習、自學等方式獲得學分,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職前教育與職后教育溝通銜接的機制,逐步擴大高等學校招收有實踐經歷人員的比例,制定不同人群接受教育的資助制度,使所有公民都有機會通過直接升學、先就業再升學、邊就業邊學習等多種方式不斷發展。
加強繼續教育平臺建設。明確各類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發展繼續教育的職責任務、考核標準,推動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進一步開放辦學,面向城鄉從業人員廣泛開展教育培訓服務,特別是面向行業企業,持續開展職工繼續教育,重點增強職工的職業理想,提高職業道德、技術技能、管理水平以及學歷層次。加強頂層設計,完善自學考試制度,辦好開放大學,提供優質繼續教育資源。繼續辦好各類成人教育機構。支持辦好企業大學和企事業單位職工繼續教育基地,鼓勵各類社會培訓機構依法開展教育培訓活動。充分發揮成人、社區教育機構、縣級職業教育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作用,使之成為區域職業教育與培訓、技術推廣、扶貧開發和社會生活教育的開放平臺,健全遍布城鄉的繼續教育網絡。
統籌擴大繼續教育服務。強化省級、地市級政府對繼續教育的統籌規劃,加快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的終身學習激勵機制,建設覆蓋全國城鄉、開放便捷的終身學習公共服務體系。整合繼續教育資源,基于社會工作崗位需求,向學習者提供教育培訓“技能包”。重視開展面向現役和退役軍人的繼續教育,著力落實好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招生計劃等政策。整合資源,健全城鄉一體的社區教育辦學網絡,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促進學校教育資源服務社區居民。推動學習型城市建設。持續開展“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倡導全民閱讀。推進老年教育機構逐步納入地方公共服務體系,完善老年人學習服務體系,辦好老年大學,有效擴大老年教育資源供給。
(六)加快培養現代產業急需人才。
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擴大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專業設置自主權,除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等特殊行業的學科和專業實行國家管理外,學校依法自主設置專業。加強專業設置政策引導,及時修訂中職、本專科專業目錄和研究生學科目錄,調減社會需求不足的長線專業。推動高校加快新興交叉學科建設,通過專業改造等方式設置復合型專業。發揮行業協會與行業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作用,探索建立多部門協同的人才需求預測機制,完善資源配置機制和評估評價機制等,引導學校圍繞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設置專業,形成辦學特色。
大力培養現代農業人才。加大對涉農學科專業的投入力度和學生資助力度,推進涉農學科、專業現代化。深化農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快培養現代農業領軍人才、高技能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農業院校在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業科技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形成與現代農業發展相適應的農業人才培養和農業技術創新推廣網絡。
加快培養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面向“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支持高水平大學加強制造業相關核心技術學科、專業建設,支持職業學校開設先進裝備制造和基礎制造相關專業。繼續實施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工程和先進制造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加快培養急需工程技術人才。擴大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培養規模。服務國家“互聯網+”行動、大數據戰略,打破傳統學科、專業局限,大力發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硬件、集成電路等新興學科專業,加快培養信息技術與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融合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加強現代服務業和社會管理服務人才培養。完善生產性和生活性服務業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養研發設計、知識產權、檢驗檢測、現代物流、電子商務、金融、涉外法律、國際交流、旅游、健康、體育以及涉老等領域的新型專業人才。完善全科醫學人才培養體系,為貧困地區和農村基層定向免費培養全科醫學人才。加強兒科等緊缺人才培養,支持兒科醫療資源短缺的地區在有條件的高校舉辦兒科學本科專業。支持建設康復大學,加快培養康復人才。加強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培養。積極推動公安院校、公安專業人才招錄培養制度改革,加強公安專業人才培養。
五、協同營造良好育人生態
(一)優化校園育人環境。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和改進學校管理和課堂教學管理,嚴格課堂紀律、考試紀律、生活紀律,樹立良好校風校紀。廣泛開展文明校園創建,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推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設,引導各級各類學校建設特色校園文化。加強校園網絡內容建設,打造若干具有廣泛影響的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網站和網絡互動社區。整合利用資源,探索學校和社會文化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繼續推進鄉村學校少年宮建設。
創建平安校園。開展教育系統穩定風險評估和監測。加強教育系統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加快學校危舊房改造,消除校舍安全隱患。鞏固高等學校后勤改革成果,健全各級各類學校后勤保障機制。完善學校重大突發事件快速反應機制,健全學校安全管理制度,推進學校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建設及聯網應用工作,加強人防、物防、技防設施建設,確保學校食品、人身、設施和活動安全。構建預防和懲治“校園欺凌”的有效機制,防范校園惡性安全事件。探索建立學生意外傷害援助制度,完善事故處理和涉校涉生矛盾糾紛仲裁、調解機制,依法維護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和師生合法權益。
(二)改善社會育人環境。
建立政府、學校、社會、家庭全面參與的協同育人工作機制。落實政府主導責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創新和改進網上宣傳,把握網絡傳播規律,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新手段,為青少年提供內容健康向上、具有藝術魅力的精神產品,弘揚主旋律,激發正能量,加強教育公益宣傳,引導社會樹立正確的教育觀、人才觀,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開展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行動,參與監督和遏制網上違法和不良信息傳播,營造清朗網絡空間。開展校園及周邊文化環境綜合治理行動,嚴禁經營性網吧向未成年人提供服務。促進企事業單位和社區履行教育責任,充分利用各類教育資源,積極參與舉辦職業教育與培訓及育人活動,主動為學生實習、實訓和社會實踐提供條件和便利。認真執行就業準入制度,促進企業提高技術技能人才收入水平。明確家庭教育責任,強化家長教育,普及家庭教育常識,引導父母做好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促進青少年人格養成、心理健康成長。
優化語言文字環境。實施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攻堅工程。強化對社會用語用字的監督檢查和教育引導。基本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各級各類學校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率達到95%,語言文字使用規范化程度全部達標。推進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和語言文字規范標準建設。加強語言文字信息化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推進國家手語和盲文規范化建設,加快規范和推廣國家通用手語和盲文。加大中華經典資源庫建設工作力度。廣泛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規范漢字書寫等系列活動。繼續辦好弘揚傳播中華優秀語言文化的品牌節目,打造中國語言文化傳播品牌。
(三)構建教育誠信環境。
著力加強誠信教育,把誠信教育納入人才培養各環節,引導學生養成誠實守信的道德品質。完善誠信考試管理體系,充實國家教育考試誠信檔案數據庫,將有關信用記錄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加大對考試違紀、論文抄襲、學歷學位造假等失信違約行為的監督和處罰力度。建立健全定向培養學生履約情況記錄與違約懲戒機制。
(四)建立科學評價體系。
充分發揮教育評價對科學育人的導向作用,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作為評價教育質量的根本標準。全面改進各級各類教育評價體系,注重考查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終身發展的能力,防止單純以升學率考核學校和教師、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探索實行利益攸關方共同參與的開放式評價,完善評價結果公開機制。
推進基礎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改革。面向未來,明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實施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構建教育質量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把學生的品德、學業、身心發展水平和興趣特長養成等作為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主要內容。建立學業負擔監測機制,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
構建科學的職業教育評價制度。將學習者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作為評價的主要內容,強化實習實訓環節的評價。支持行業組織開展職業學校人才培養質量評估,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機制。完善職業教育質量年度報告制度。鼓勵企業、用人單位開展畢業生就業質量、滿意度等評價。提升人才培養和行業需求的吻合度。
改進高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按照培養有理想、有追求、有擔當、有作為、有品質、有修養大學生的目標要求,實施教學質量國家標準,規范專業領域人才培養基本要求,鼓勵行業部門(協會)制定人才評價標準,推動高校制定各專業人才培養標準和評價辦法。堅持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知識學習、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堅持高校學生學習過程性和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嚴格課程考核標準和管理,探索基于真實任務的評價方法,注重考核學生運用知識系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建設綠色校園。
加強節約型校園建設。推動在教育系統實施能效水效領跑者引領行動。開展綠色校園建設試點。修訂和落實學校建設標準,強化綠色節能環保要求。提高學校節能水平,加強節能運行管理和監督評價,探索建立學校用電、用能、用水等資源利用統計和報告公示制度,制定垃圾回收管理辦法。完善評價監管措施,形成有利于節約的約束和激勵機制,使學校能最大限度地節約各類資源,保護環境并減少污染。鼓勵引導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應用新能源、新技術。
建設美麗校園。加強校園綠化和環境美化。完善校園環境安全標準,嚴格對學校土壤、水源、建筑和裝修材料、教學儀器設備、體育設施器材、室內空氣等的環保檢測與管理,為師生提供安全、綠色、健康的教學和生活環境。
六、統籌推動教育開放
(一)優化教育對外開放布局。
實施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積極倡議“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構建教育共同體,開展教育互聯互通、人才培養培訓、絲路合作機制建設等方面重點合作,對接沿線各國意愿,互鑒先進教育經驗,共享優質教育資源。設立“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學校學歷互認、師生互換,建立更加密切的教育合作交流機制。支持有條件的高校和職業學校配合企業走出去,建立辦學機構、研發機構。
分類推進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加強與大國、周邊國家、發展中國家教育務實合作,形成重點推進、合作共贏的教育對外開放局面。以優質資源請進來為重點,深化與發達國家教育合作交流;以教育走出去為重點,擴大與發展中國家教育合作交流。加強與東南亞、非洲國家教育合作。增進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西亞、中巴、孟中印緬、中蒙俄等重要廊道及瀾湄合作機制下的區域教育合作交流。加強與有關國家語言人才培養合作,加快培養各類非通用語種人才。
打造區域教育對外開放特色。支持東部地區整體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率先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教育。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支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不斷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引導沿邊地區利用地緣優勢,推進與周邊國家教育合作交流。
(二)提升教育開放層次和水平。
提高留學教育質量。優化出國留學服務工作,健全留學人員信息化管理服務機制,完善留學人員管理服務體系。加強統籌規劃,完善派遣政策,充分發揮國家公派留學對高端人才培養的調控補給作用,加快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實施留學中國計劃,打造“留學中國”品牌。建立來華留學質量標準和保障體系,提高師資和課程的國際化水平,加強來華留學管理與監督,提升來華留學服務水平,穩步擴大來華留學規模。更好發揮中國政府獎學金的引領作用,創新獎學金管理模式,加強精英人群培養。做好來華留學校友工作。
深化中外學校間交流與合作。支持有條件的中小學校與國外學校建立友好學校關系,開展多渠道對外文化教育交流,拓展國際視野。支持職業學校和應用型高校引進國(境)外高水平專家和優質課程資源,鼓勵中外職業學校教師互派、學生互換。支持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和學術機構開展高水平人才聯合培養及科學聯合攻關,依托優勢學科舉辦高水平國際學術論壇,打造高端國際學術交流合作平臺。完善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出國交流、國際會議、外事接待等管理制度,開展大中小學校長和骨干教師海外研修培訓,鼓勵支持教師更廣泛更深入地參加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
提升中外合作辦學質量。加強中外合作辦學管理,完善準入制度,簡化審批程序,完善評估認證,強化退出機制,加強信息公開,健全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合作辦學成功經驗共享機制,突出合作辦學對學校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重點圍繞國家急需的自然科學與工程科學類專業建設,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建設一批示范性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鼓勵和支持職業學校與國外一流職業學校開展合作辦學,培養高水平技術技能人才,鼓勵研究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在優勢學科領域合作舉辦非獨立設置的二級學院,共建研究機構,建設一流學科,推動國內高校和職業學校提升辦學水平。
(三)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
深化多邊教育合作。推動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建立高層定期磋商機制,鞏固提升合作水平。完善上海合作組織、亞太經合組織等多邊教育部長會議機制,完善金磚國家教育合作機制,拓展亞太經合組織等平臺的教育合作空間,以學分互認為重點,推動學生交流,深入參與相關多邊教育行動。完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機制,有計劃地培養推薦優秀人才到國際組織任職。
深度參與國際教育規則制定。加強對各類國際重大教育規則的研究,充分利用國際組織平臺,主動在全球教育發展議題上提出新主張、新倡議和新方案。創新方式,推廣我國教育評估認證標準和教育改革發展的經驗,強化我國在國際教育治理中的負責任形象。
開展教育國際援助。進一步做好教育對外援助,重點投資于人、援助于人、惠及于人。統籌利用國家和民間資源,加快對外教育培訓中心和教育援外基地建設,為發展中國家培養培訓管理人員、教師、學者和各級各類技術技能人才。積極開展優質教學儀器設備、整體教學方案、配套師資培訓一體化援助。結合我國對外援助項目,鼓勵教師與青年學生到發展中國家參與項目建設和提供志愿者服務。
(四)統籌推進中外人文交流。
完善中外人文交流機制。發揮人文交流在國家對外工作大局中的支柱作用,深化中俄、中美、中英、中歐、中法、中印尼人文交流,加強部門間協同,整合凝聚社會力量,打造一批中外人文交流品牌項目,推動形成機制多層次和區域全覆蓋的人文交流良好格局。整合搭建政府間教育磋商、教育領域專業人士務實合作、教師學生友好往來平臺。拓展政府間語言學習交換項目,聯合更多國家開發語言互通共享課程,推進與世界各國語言互通,提升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理念的能力。
辦好孔子學院。堅持相互尊重、友好協商、平等互利,完善孔子學院布局。大力加強中方合作院校支撐能力建設,建立健全漢語國際教育學科體系,著力打造一支高素質院長和教師專職隊伍,大力培養各國本土漢語師資。辦好孔子學院院長學院、示范孔子學院、網絡孔子學院,鼓勵中資機構、社會組織等參與孔子學院建設,不斷提升孔子學院(課堂)的辦學質量和水平。深入實施“孔子新漢學計劃”,深化與世界各國語言文化交流,支持各國將漢語納入本國國民教育體系,更加廣泛地學習和使用漢語。
(五)深化內地和港澳、大陸和臺灣地區教育合作交流。
完善內地和港澳教育合作與交流機制。支持港澳加強青少年學生中國歷史文化和國情教育,加強內地與港澳在師資、課程、教材、教學、考試評價、督導等領域合作。積極創造條件大力吸引港澳學生到內地就學。提升內地與港澳教育交流合作水平,創新方式、擴大規模、加強利益關聯、促進優勢互補,推動內地和港澳教育共同發展。
打造大陸和臺灣地區教育合作交流平臺。支持兩岸教育工作者交流教育發展理念。加強學生交流互訪。擴大兩岸高校學歷互認范圍。做好招收臺灣學生來大陸學習和大陸學生赴臺就學工作。完善兩岸語言文字交流合作機制。
七、全面提升教育發展共享水平
(一)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
全面推進教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對接農村貧困人口建檔立卡數據庫,提高教育扶貧精準度,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斷貧困代際傳遞。進一步完善貧困縣的教育扶持政策,相關教育項目優先支持貧困縣。鼓勵地方擴大營養改善計劃試點范圍,中央財政給予獎補支持,實現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覆蓋。免除公辦普通高中建檔立卡等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含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殘疾學生、農村低保家庭學生、農村特困救助供養學生)學雜費,加大對貧困家庭大學生的資助力度。繼續對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給予傾斜,讓更多困難家庭孩子能夠受到良好教育,擁有更多上升通道。
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啟動實施職教圓夢行動計劃,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統籌協調國家示范和國家重點中職學校,選擇就業好的專業,單列招生計劃,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招生,確保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提升貧困家庭自我發展的“造血”能力。實施中等職業教育協作計劃,支持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初中畢業生到省(區、市)外經濟較發達地區接受中等職業教育。
強化教育對口支援。實施教育扶貧結對幫扶行動,推進省內城鎮中小學、優質幼兒園對口幫扶農村中小學、幼兒園,實現每一所貧困地區學校都有對口支援學校。鼓勵高水平大學尤其是東部高校擴大對口支援中西部高校范圍,加強東部職教集團和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示范校對口幫扶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職業學校。繼續推進定點聯系滇西邊境山區工作。
(二)促進義務教育均衡優質發展。
推動縣域內均衡發展。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和“兩免一補”政策城鄉全覆蓋,基本實現縣域校際資源均衡配置。完善校長教師輪崗交流機制和保障機制,推進城鄉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化、常態化。推廣集團化辦學、強校帶弱校、委托管理、學區制管理、學校聯盟、九年一貫制學校等辦學形式,加速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大力提升鄉村及薄弱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在確保2020年全國基本實現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基礎上,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實現市域內均衡發展。
縮小區域差距。省級政府加強統籌,縮小省域內義務教育發展水平差距。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完善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基本標準,科學推進城鄉義務教育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改善薄弱學校和寄宿制學校辦學條件。嚴禁利用財政資金建設超標準豪華學校,杜絕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推動東中西部義務教育發展更加均衡,提高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質量和保障水平,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的差距。
鞏固提高普及水平。著力提升輟學現象比較集中的農村、邊遠、貧困和民族地區教育質量。建立義務教育鞏固率監測系統,全面落實控輟保學責任制,建立行政督促復學機制,推動政府、學校、家庭、福利機構、共青團組織和社區聯保聯控。建立幫扶學習困難學生的責任制度,因地制宜促進農村初中普職教育融合,提供多種成長通道,妥善解決農村學生上學遠和寄宿生家校往返交通問題。加大對貧困生幫扶力度,努力不讓一個孩子掉隊。加快實現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化,整體提升義務教育質量。
(三)加快發展學前教育。
繼續擴大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基本解決“入園難”問題。以區縣為單位實施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及后續行動。支持企事業單位和集體辦園,擴大公辦學前教育資源。完善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扶持政策,鼓勵地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補貼租金、培訓教師等方式,加快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發展。發展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探索建立以幼兒園和婦幼保健機構為依托,面向社區、指導家長的公益性嬰幼兒早期教育服務模式。
提高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健全學前教育管理體制,強化省級政府的統籌責任,落實縣級政府發展學前教育和幼兒園監管的主體責任。加大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學前教育薄弱環節的扶持力度。建立學前教育質量評估監管體系,落實《幼兒園工作規程》,加強對各類幼兒園準入、安全、師資、收費、衛生保健及質量等方面的日常指導和監管,落實信息公示制度,強化社會監督。著力提升學前教育教師、保育員素質。
(四)普及高中階段教育。
鞏固提高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在義務教育階段開展職業啟蒙教育。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在中西部地區以中等職業教育為重點發展高中階段教育。加強中等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重點改善貧困地區和薄弱中等職業學校基本辦學條件。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統籌辦好一批中等職業學校。建立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統籌招生制度和統一招生平臺,擴大優質中等職業學校招生的區域范圍和招生規模。
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繼續支持貧困地區和民族地區普通高中建設。探索綜合高中、特色高中等多種模式,促進學校特色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選擇機會。推動地方適應高考制度改革和教學改革需要,加強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和師資配置,確保開齊、開足、開好相關課程。推進普通高中學生發展指導制度建設。推動地方政府制定普通高中生均撥款標準,補足公辦普通高中取消“三限生”(根據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政策而錄取的學生)政策后的經費缺口。對已納入存量地方政府債務清理甄別結果的普通高中債務,按照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政策予以償還。
(五)加快發展民族教育。
加快提高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加快民族地區普惠性幼兒園建設,民族地區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以上。著力提高民族地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努力消除輟學現象。加快發展符合民族地區實際的中等職業教育,繼續在四省藏區推行“9+3”中職免費教育模式,提高民族地區高中階段教育普及水平。改善民族地區職業學校辦學條件,扶持發展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農牧業等特色優勢專業。適當提高東中部省市職業學校招收民族地區學生的比例。積極支持民族地區優化高等學校布局,提高高等學校辦學水平,鼓勵支持民族地區和東中部省市雙向擴大高校招生規模,擴大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鼓勵在民族地區的中央企業和對口援建項目吸納當地普通高校、職業學校少數民族畢業生就業。繼續做好教育對口支援新疆、西藏和四省藏區工作。對南疆等教育基礎薄弱的民族地區給予特殊支持。
科學穩妥推行雙語教育。加強民族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確保少數民族學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提高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學水平,鼓勵民族地區漢族師生學習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鼓勵各少數民族師生之間相互學習語言文字。研究完善雙語教師任職條件和評價標準。支持雙語教師培養培訓、教學研究、教材開發和出版,加強對少數民族文字教材的指導監管。建立健全雙語教育督導評估和監測機制。
辦好內地民族班。進一步加強內地民族班建設,改善辦學條件。強化管理服務,探索推進混班教學、混合住宿,在內地民族班開展“走班制”等多種教學管理模式試點,促進內地民族班學生盡快融入當地學習、生活,嚴格考核標準,完善淘汰機制,不斷提高內地民族班辦學水平。
(六)保障困難群體受教育權利。
辦好特殊教育。繼續實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完善特殊教育學校布局。完善隨班就讀支持保障政策體系,重點支持貧困地區和農村地區普通中小學開展隨班就讀,推行融合教育。以區縣為單位,精準施策,全面普及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殘疾兒童康復機構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殘疾兒童學前教育。加快發展以職業教育為主的殘疾人高中階段教育。為家庭經濟困難的殘疾兒童和殘疾青少年提供包括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在內的12年免費教育。完善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招收殘疾學生政策。逐步健全特殊教育課程教材體系、學校基本辦學標準。實行輕中度殘疾學生隨班就讀,中重度殘疾學生在特教學校就讀,為極重度殘疾學生送教上門。促進教育與康復相結合,注重殘疾學生潛能開發和缺陷補償,強化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培養,加強殘疾學生專業學習、就業等方面支持保障服務,促進殘疾學生更好融入社會。
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健全更加精準的教育資助體系,確保應助盡助。建立健全以學籍為基礎的全國學生資助信息管理系統,加強與人口、民政、扶貧等部門信息系統的對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適時調整資助標準。優先保障特殊困難群體。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不斷完善國家助學金制度和助學貸款政策。
做好隨遷子女教育工作。將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教育納入城鎮發展規劃和財政保障范圍。實行“兩免一補”資金和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資金隨學生流動可攜帶。適應戶籍制度改革要求,推動建立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辦法,簡化優化入學辦理流程和證件要求,保障符合條件的隨遷子女都能在公辦學校或政府購買服務的民辦學校就學,特大城市和隨遷子女特別集中的地方可根據實際制定隨遷子女入學的具體辦法。實行混合編班和統一管理,幫助隨遷子女融入學校和社區。進一步完善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流入地參加升學考試的政策措施。
加強對留守兒童的關愛保護。健全服務體系,突出關愛重點,建立臺賬,掌握情況,實行更加人性化、精細化的服務政策,重點加強對無人監護和雙親在外留守兒童的關心、照顧和救助。加大學校教育關愛力度,建立學校校長、教師聯系幫扶校內農村留守兒童的機制。明確強化家庭和家長的法定教育責任,鼓勵父母取得居住證的適齡兒童隨父母在工作地入學。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進一步改善學習生活條件,創新關愛與教育形式,加強心理輔導、法治教育和安全教育。
(七)大力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
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加強對畢業生的思想教育和就業引導,圍繞國家重大發展戰略拓寬就業渠道,引導鼓勵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和自主創業,做好基層就業項目、大學生征兵和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重點工作。進一步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充分利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建立精準就業服務機制,提高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水平和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大對就業困難畢業生幫扶力度,重點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少數民族、農村生源、殘疾畢業生等各類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創業,實現更加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
八、著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落實大中小學師德師風建設長效機制。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言傳和身教相統一、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開展多種形式的師德教育,把教師職業理想、職業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培養、培訓和管理的全過程,推動各地各校出臺具體的實施細則和辦法,構筑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師德建設制度網絡,推動學校針對師德建設突出問題開展自查自糾,學校領導干部帶頭,全面加強教師隊伍學風、教風、作風建設,努力建設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
加強教師思想政治工作。創新工作手段和載體,開辟思想教育新陣地,抓好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培訓,組織廣大教師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了解國情、社情、民情,引導廣大教師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情感認同。加大對新入職教師、海外留學歸國教師的國情國史教育力度。大力宣傳和表彰優秀教師、師德標兵,提升教師職業的崇高感和榮譽感。
完善師德師風考評監督機制。將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工作考核和教育質量督導評估的重要內容,把師德師風表現作為教師考評的首要內容,建立個人自評、學生測評、同事互評、單位考評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機制,構建學校、教師、學生、家長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師德師風監督體系。完善師德表彰獎勵制度,將師德表現作為評獎評優的首要條件。依法依規加大對各類違反師德和學術不端行為的查處力度,對考核不合格的教師在職稱評審、崗位聘用、評優獎勵等環節實行一票否決制,將表現惡劣的清除出教師隊伍。建立師德事件及輿情快速反應機制,及時掌握師德師風信息動態,及時糾正不良傾向和問題。
(二)提升教師能力素質。
推進教師教育綜合改革。加強教師教育體系建設,辦好一批師范院校和師范專業,改進教師培養機制、模式、課程,探索建立教師教育質量監測評估制度。做好師范類專業認證試點工作。完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學“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機制,加強師范生教育實踐和教師教育師資隊伍建設。全面推動教師教育改革創新,著力提高教師培養質量。繼續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擴大教育碩士招生規模,培養高層次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教師。
完善教師校長培訓體系。落實中小學教師校長五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學時的全員培訓制度,實施新一周期教師校長全員培訓。建立培訓學分與教師管理結合機制,構建教師校長培訓學分銀行,加強教師校長網絡研修社區建設。加強縣級教師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整合高等學校、縣級教師發展中心和中小學校優質資源,建立中小學教師校長專業發展支持服務體系。加強職業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組織專業課教師定期參加企業實踐,完善校企共建“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體系。推進高校青年教師專業發展,加強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建立健全高校教師繼續教育與培訓制度,重點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加強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提高特殊教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健全和強化各級各類學校教研制度和機構,加強教研隊伍建設,發揮教學名師和優秀教師的示范引領作用,鼓勵青年教師參與教學團隊、創新團隊。開展教師信息化教育教學培訓,提高教師和管理人員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全面開展依法治教和教育信息化領導力培訓,提升校長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員現代教育治理的意識和能力素養。注重專業培訓,提高少先隊輔導員和大學輔導員隊伍工作水平。
培養造就教學名師。在國家和省兩級認定一批教學名師,鼓勵教學名師交流講學,在全國各地帶動造就一大批高水平教學人才。吸引優秀教師到中西部農村任教。鼓勵教師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學特色,造就一批教育家。
(三)吸引一流人才從教。
吸引優秀畢業生從教。完善師范院校提前批次錄取的辦法。完善免費師范生制度體系,吸引優秀學生讀師范當老師。鼓勵重點高校為非師范專業學生提供教師教育課程服務,暢通非師范專業畢業生從教通道。落實完善畢業生到鄉村學校服務的學費代償政策,吸引優秀畢業生到中小學和中等職業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任教。
大力引進行業企業一流人才。允許高校和職業學校設立一定比例的流動崗位,吸引具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高科技人才及各類高級專業人才兼職任教。鼓勵應用型高校和職業學校聘請具有實踐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高技能人才、民族民間文化傳承人擔任兼職教師或專業帶頭人。力爭到2020年,應用型高校和職業學校有一大批行業企業認可的領軍人才。
建設高校一流人才隊伍。加快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充分激發人才創新創業活力。落實好“千人計劃”、“萬人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深入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改進人才培養支持機制,大力培養引進學科領軍人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實行更積極、更開放、更有效的人才引進政策,對國家急需緊缺的特殊人才,開辟專門渠道,實行特殊政策,實現精準引進。完善引才配套政策,解決引進人才的任職、社會保障、戶籍、子女教育等問題。配合外國人永久居留制度改革,健全外籍教師資格認證、服務管理等制度。加大對中西部地區、人文社科領域和青年人才支持力度。
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學校領導人員隊伍。堅持黨管干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用人標準,充分結合學校特點,遵循領導人員成長規律,選拔任用講政治、懂教育、善管理、敢擔當、作風正的優秀人才擔任學校領導班子成員。出臺高等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嚴格任職資格條件,健全選拔任用制度,拓展選人用人視野;加強領導人員培養教育和后備人才隊伍建設,統籌推進交流,完善激勵保障機制,加強人文關懷,造就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大學校長和教育家。出臺中小學校領導人員管理暫行辦法,明確任職資格條件,規范選拔任用工作,完善考核評價機制,加強激勵保障,建立和推行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支持學校領導人員依法依規履行職責,鼓勵在實踐中大膽探索創新,形成教學特色和辦學風格,造就一批優秀中小學校長和教育家。
(四)優化教師資源配置。
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推動省級政府建立統籌規劃、統一選拔的鄉村教師補充機制。逐步擴大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實施規模,鼓勵地方政府和師范院校加強本土化培養,采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一專多能”的鄉村教師。探索建立新聘教師農村學校任教服務期制度,將在鄉村學校或薄弱學校任教經歷作為城鎮中小學教師晉升高級教師的必要條件。鼓勵支持教學效果好、身體健康的退休特級教師、高級教師到鄉村學校支教講學。推動地方實行城鄉統一的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對村小學和教學點采取生師比和班師比相結合的方式核定教職工編制。全面落實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依據學校艱苦邊遠程度實行差別化的補助標準。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對長期在鄉村學校任教的優秀教師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表彰。
加快補充緊缺教師。推動落實幼兒園教職工配備標準,建立幼兒園教師動態補充機制,并鼓勵通過政府購買崗位等方式解決幼兒園教師和保育員、保健員短缺問題,著力補足配齊幼兒園教職工。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編制城鄉、區域統籌和動態管理,縣級教育行政部門在核定的教職工編制總額和崗位總量內,按照班額、生源等情況,充分考慮鄉村小規模學校、寄宿制學校和城鎮學校的實際需要,統籌分配各校教職工編制和崗位數量,并報同級機構編制部門和財政部門備案,著力解決鄉村教師結構性缺員和城鎮師資不足問題。配齊特殊教育教師。根據職業教育特點核定公辦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引導地方采取多種方式定向培養,加大貧困地區中等職業學校教師隊伍補充力度。面向人才培養結構調整需要,優化高等學校教師結構,鼓勵高等學校加大聘用具有其他學校學習工作和行業企業工作經歷教師的力度。
(五)完善教師管理制度。
嚴格教師職業準入。健全教師專業標準,明確師德和心理健康要求,完善教師資格制度。依照科學合理、分類指導原則,依法實施中小學教師資格考試制度,進行中小學教師定期登記。幼兒園新入職教師須取得幼兒園教師資格證,深化義務教育階段教師“縣管校聘”管理改革,探索將行業企業從業經歷作為取得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資格的必要條件,將新入職教師崗前培訓和教學實習作為取得高等學校教師資格的必備條件。
完善教師職稱制度。實行教師職稱評審與崗位聘用相結合的辦法,全面推開中小學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在中小學設置正高級教師職務(職稱),推進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職務(職稱)制度改革,探索在中等職業學校設置正高級職務(職稱)。建立具有職業教育特點的職業學校職務(職稱)評審制度。暢通民辦學校教師申報參加職務(職稱)評審渠道。
改進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加快研制各級各類教師隊伍建設標準。建立符合大中小學教師崗位特點的評價機制,深入推進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堅持德才兼備,以實際能力為衡量標準,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克服唯學歷、唯職稱、唯論文等傾向,引導高校教師潛心教書育人,圍繞國家戰略需求開展科學研究。
九、加快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
(一)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深化教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建立教育行政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制度,全面公開教育及相關政府部門職能、法律依據、實施主體、職責權限、管理流程、監督方式等事項。減少教育行政審批事項,對保留的教育行政審批要簡化程序,加強信息公開,方便基層和群眾辦事。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嚴格控制對各級各類學校的項目評審、教育評估、人才評價和檢查事項,強化服務功能。
優化政府服務。努力為學校提供必要的專業性指導和服務,重點加強教學指導、教師培訓、基建保障、校園安全糾紛調處、就業信息、質量監測評估診斷、教育涉外機構信息、教育教學基本資源等方面服務,積極探索為學校、教師、學生服務的新途徑、新方式。
健全民主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作為重大教育決策法定程序。充分發揮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作用。多形式多渠道聽取公眾和社會各界對重大教育決策的意見建議。建立科研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機制,加強教育智庫建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強化教育政策儲備研究。
(二)構建有效監管體系。
加強教育標準工作。完善教育標準研制、審定、復審機制。加快完善國家教育標準體系,完善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標準,健全各級各類學校建設、教育裝備、教師隊伍建設、教育投入、教育信息化、教育督導、學校運行、語言文字等標準。推進教育標準實施和監督。
完善教育質量監測制度。健全國家教育質量評估監測機構,繼續實施國家義務教育質量監測。探索建立學前教育、特殊教育質量監測評價體系。鼓勵行業企業根據職業技能標準開展職業教育質量監測,分行業定期對職業教育質量進行監測評估,建立健全職業教育質量保障體系。逐步擴大工程、醫學等高等教育認證范圍。分類開展普通高等學校教育教學評估工作。完善研究生教育質量評估,繼續做好博士、碩士學位論文抽檢,完善學位點淘汰退出機制,嚴肅處理論文造假行為。探索學校根據標準自定規則程序、政府監管落實情況的機制。建立基于大數據分析的質量監測機制。強化監管結果運用,建立公開承諾、權責一體、違者退出的機制。
進一步完善教育督導制度。完善督政、督學、評估監測制度體系。依法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完善督學資格準入、持證履職、聘任考核、聘期管理等制度,強化教育督導隊伍建設。加強學校視導員隊伍建設,建立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督導制度,完善教育重大政策專項督導制度。完善教育督導報告發布制度,加大教育督導公開和問責力度。進一步健全督導制度,充分發揮督導促進教育改革發展的作用。
強化社會監督評價。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健全信息公開評議制度,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及時、全面、準確地向社會公開各項政策和重要事項,依法接受各級人大和政協監督。完善學校各類信息公開制度,保障教職工、學生、社會公眾對學校重大事項和重要制度的知情權,接受社會特別是利益攸關方的監督。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報告、專業評估報告、教學質量年度報告、就業質量年度報告、教學質量常態監測數據、學業質量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充分利用全媒體拓寬信息公開的途徑和范圍,更充分地保證人民群眾教育知情權和監督權,發揮輿論監督包括互聯網監督作用,運用網絡了解民意、感知社會態勢、暢通溝通渠道、輔助科學決策。加強對第三方教育質量評估的監督指導,培育專業教育評價機構。鼓勵行業企業、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規范開展教育評價和決策咨詢,大力培育專業服務機構,委托專業機構和社會組織開展評價。
健全教育管理監測體系。加強和改進教育統計,完善教育數據信息國家服務平臺,建立學生基礎數據庫和終身電子學籍檔案等各類教育基礎數據庫,破除信息壁壘,構建全國教育信息資源共享體系。完善教育現代化進程監測體系和教育科學決策服務系統建設。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開展深度數據挖掘和分析,運用互聯網、大數據提升教育治理水平,更好地服務公眾和政府決策。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教。
完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推動修訂職業教育法、殘疾人教育條例,加快修訂教師法、學位條例,推進學前教育法、終身學習法、學校安全條例、國家教育考試條例的研究起草工作,加快制修訂教育規章。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加大教育行政執法力度,遵循法定職權與程序,運用行政指導、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手段,依法糾正學校和教育機構的違法違規行為,保障教育法律和政策有效實施。及時查處違反教育法律法規、侵害受教育者權益、擾亂教育秩序等行為,依法維護學校、學生、教師和舉辦者的權益。建立教育重大決策合法性審查機制、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
大力推進依法治校。推動學校建立章程配套制度及落實機制,健全各種辦事程序、內部機構組織規則、議事規則。健全符合法治原則的教育救濟制度。建立健全學校法律顧問制度。強化學校依法辦學意識,健全依法治校評價指標體系,深入開展依法治校示范學校創建活動。開展學校領導干部、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依法治校能力培訓,全面提高教師依法執教的意識與能力。
(四)完善教育投入機制。
優先保障教育投入。堅持把教育作為各級人民政府財政支出重點領域給予優先保障,保證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更加注重通過加強政策設計、制度設計、標準設計帶動投入,健全保證財政教育投入持續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確保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確保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減。到2020年,各省要制定和落實區域內各級教育生均財政撥款基本標準。健全教育經費統計體系,推動地方建立教育經費統計監測公告制度。
完善教育經費投入機制。根據各類教育事業的不同特點和發展改革實際需要以及財力可能,進一步完善各類教育預算撥款制度和投入機制,合理確定并適時提高相關撥款標準和投入水平。義務教育全面納入公共財政保障范圍,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非義務教育實行以政府投入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擔、其他多種渠道籌措經費的投入機制。改革完善高校預算撥款制度,優化項目支出與基本支出結構,支持高校內涵發展、提高質量。規范中央對地方的教育轉移支付,著力加強重點地區、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落實對個人和企業捐贈教育的稅收優惠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完善非義務教育階段成本分擔機制。建立公辦學校學費標準根據培養成本、經濟發展狀況和群眾承受能力,按照規定程序動態調整的機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通過市場化改革試點,逐步實現市場調節價,具體政策由省級人民政府根據辦學成本以及本地公辦教育保障程度、民辦學校發展情況等因素確定。營利性民辦學校收費實行市場調節價,具體收費標準由民辦學校自主確定。政府依法加強對民辦學校收費行為的監管。
加強經費使用管理和國有資產管理。科學編制教育中期財政規劃和年度預算,加強項目庫管理,硬化預算約束,健全預算績效管理機制,加強績效評價結果應用,確保教育經費發揮最大效益。加強教育經費監管,推行高等學校總會計師制度,提升經費管理專業化水平。加快實施學校內部控制制度,加強內部審計,強化審計結果運用。加大學校財務信息公開力度,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加強國有資產管理,盤活各類資產存量,規范資產處置行為,提高資產使用效率。
十、加強和改進教育系統黨的建設
(一)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
完善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落實機制。理順領導管理體制,明晰政治責任要求,切實把全面從嚴治黨責任向基層延伸。推動各級黨組織建立完善黨建工作責任制。明確黨組織主體責任和黨組織書記第一責任以及分管責任人的直接責任,強化班子成員“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強化問責追責,堅持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一起謀劃、一起部署、一起考核,在機關和高校開展基層黨組織書記抓基層黨建工作述職評議考核,逐層傳導壓力,逐級落實責任。推動教育系統各級黨組織把“三嚴三實”要求貫穿于黨建工作始終,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從嚴要求、管理和監督干部,把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落到實處。切實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持之以恒深入糾正“四風”問題和教育行風問題。強化黨內監督,加強巡視工作和紀檢監察工作。
(二)加強教育系統思想政治建設。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完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用黨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頭腦,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落實教育系統各級黨委(黨組)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建立完善定期研究意識形態工作機制,加強對學校意識形態工作的聯系指導,開展意識形態工作專項巡視和督查,強化對重點難點問題的研究和黨內情況通報,明確意識形態工作問責機制。切實加強意識形態陣地管理,在教育政策制定、教材編寫審查選用、教學科研管理、教育媒體管理、對外合作交流等業務工作中,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強化思想引領,鞏固壯大主流思想文化。做好黨員干部教育管理和知識分子工作,著力提升黨員干部師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三)加強基層黨組織和黨員隊伍建設。
擴大黨的組織和工作覆蓋面。加大各級各類學校黨組織組建力度,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系,選好管好黨組織書記,加大黨務干部培訓力度,定期排查整頓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提升黨組織政治功能和服務水平,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立足思想建黨,深入貫徹《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加強和規范黨內政治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生活會和組織生活會、黨員黨性分析和民主評議、主題黨日活動等制度,督促黨員按規定繳納黨費,規范黨員黨籍和組織關系管理,引導黨員增強主體意識和黨性觀念,嚴守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推進制度治黨,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的黨的建設制度體系,從嚴落實教育系統機關黨建工作制度,完善各級各類學校黨建工作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健全組織體系、骨干力量、黨建責任制、發展黨員和黨員教育、管理、服務等制度,使制度規范覆蓋到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神經末梢。出臺加強高校教師黨支部建設的規范性文件和高校學生黨建工作標準。注重發展優秀中青年教師和學術骨干入黨,認真做好在高校學生中發展黨員工作,進一步提高新發展黨員的政治素質。公辦高等學校以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為根本,充分發揮黨委在學校改革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探索完善高等學校院系領導體制和運行機制,強化院系黨委(黨總支)的政治功能與作用。中小學校黨組織要在學校各項工作中發揮政治核心作用,推進中小學校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高度重視民辦高校、中外合作辦學中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健全黨組織,建立黨組織參與決策和監督機制,探索黨組織發揮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徑。強化黨外人士思想政治引導,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充分發揮黨外知識分子作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統戰工作。以加強基層黨建帶動學校工會、共青團等群團組織和學生會組織建設。
(四)加強教育系統黨風廉政建設。
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以尊崇《中國共產黨章程》為核心,以貫徹《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重點,全面從嚴教育管理監督干部,堅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強化教育系統黨員干部黨章黨規黨紀意識,落實廉政風險防控舉措,健全反腐倡廉制度,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監督執紀問責。聚焦主業、深化“轉職能、轉方式、轉作風”,加大執紀審查力度,鍥而不舍正風肅紀,以案說紀,加強警示教育作用。完善教育系統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大力推進廉政文化進校園,推動構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機制,努力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十一、組織實施
(一)落實責任分工。
建立規劃實施責任制。對改革和發展的重點任務,制定時間表、路線圖、任務書。強化與年度計劃和各級教育規劃的有效銜接,科學制定政策和配置公共資源,精心組織實施重大工程項目,將規劃提出的目標、任務、政策、舉措落到實處。
(二)協同實施規劃。
加強相關部門間的協調配合,建立各有關部門共同研究解決教育發展問題的機制。加大省級政府統籌權,推動地方各級黨委政府加強對教育規劃實施的統籌領導,做好發展戰略、主要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工程項目與本規劃的銜接,科學制定符合本地實際的發展目標和具體政策措施,將本規劃總體部署落實到本地規劃和政策中。鼓勵社會廣泛參與規劃實施。引導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采取多種形式和辦法,支持學校建設,參與學校管理,積極為教育發展貢獻力量。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在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加強與新聞媒體合作,及時全面向社會傳遞教育改革發展的信息,引導形成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教育發展與改革的局面。
(三)鼓勵探索創新。
推動基層創新實施規劃。完善試點改革制度,推動綜合改革和專項改革相結合,加快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步伐。加強分類指導,建立激勵機制,保護和激發基層首創精神,鼓勵各地大膽實踐、積極探索、創造經驗。深入挖掘教育綜合改革寶貴經驗特別是基層創新經驗,不斷探索實施規劃的有效機制。
(四)加強督促檢查。
加強督查監測。將規劃實施情況作為督促檢查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工作的重要內容。建立規劃實施監測評估機制,組織對規劃實施情況開展跟蹤監測和中期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優化實施策略,出臺針對性政策,調整規劃目標、任務與政策措施。
加強社會監督。推動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定期發布教育改革發展動態和規劃實施情況,及時向社會公布規劃實施進展狀況,主動接受家長、社會、媒體的監督,將社會各界對規劃的意見和建議作為規劃調整的重要依據,確保規劃總體目標任務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