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6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808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上半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2369億元,同比增長10.4%。今年上半年,全國網上零售額31073億元,同比增長33.4%。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23747億元,增長28.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3.8%。在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中,吃、穿和用類商品分別增長25.1%、20.8%和31.8%。
上半年統計數據表明,我國當前消費增長呈現出了“服務驅動”及“新服務經濟”的特征,現代服務業已成現代經濟一個重要特征。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網上消費增幅遠超一般商品消費,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增長達28.6%。從供給側的角度來看,我國吃、穿、用類商品等生產企業,正開始利用互聯網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
上述數據表明,對制造業而言,網絡制造不僅提供了一種提質增效的供給側改革思維方式,還提供了必要的技術手段。這種新模式,有助于從供給側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而這也正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要素配置”的要義之所在,也是未來全球制造業“服務化”的重要趨勢。
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制造”因物美價廉而風靡全球,也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帶來重要的驅動力。以“中國制造”為代表的出口,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驅動的三駕馬車之一。但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消費需求模式變化,創意經濟與體驗經濟悄然升起,服務化逐漸成為當今世界制造企業的重要發展趨勢。
事實上,整個制造業企業已開始出現服務化的趨勢。例如,在歐洲全部制造企業中,服務化的比重平均占有6%左右。在此背景下,服務創新已成為制造企業及服務企業獲取持續競爭優勢的重要手段。在現實生活中,諸如國際商用機器公司、通用、惠普等知名企業,都已表現出明顯的服務化趨勢。制造業企業之所以普遍將服務創新作為消費時代里的重要競爭戰略,是因為進入21世紀后服務創新能有力地幫助制造企業獲取更有利的競爭優勢。
制造業乃至世界經濟出現服務化傾向,根源于社會生產的信息化、網絡化、電子化。所謂企業信息化生產,是指企業通過現代電子通信和網絡這一平臺,運用新的產業組織模式,使得企業的生產更有效,更貼近客戶需求。實際上,在“三化融合”的大勢下,信息化、電子化、網絡化都已融合到“網”上。
企業注重“網絡制造”,既可以促進企業產品生產的逐步擴張,還能推進企業組織變革,進行企業內部改革。由于網絡化具有很強的滲透力,在網絡化浸潤下的企業的生產效率會明顯提高。此外,網絡化還將促進企業進行智能化革命,進而促進企業分工進一步細化。由于網絡化的主要基礎是信息和知識,這兩者向各個行業進行滲透,將造成整個經濟體中服務性行業的比重增加。
從企業價值鏈理論來看,企業內部由制造業活動和服務活動共同構成企業價值鏈,原料加工、成品的生產等很容易被競爭對手復制,只能為企業帶來短期利潤。而現代價值鏈將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和反饋作為企業生產的重要目標,由網絡化信息、知識構成的“虛擬價值鏈”能為制造企業帶來可持續的利潤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的最終落腳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優化要素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在這一過程中,“網絡制造”的新思維將促使“中國制造”獲得更大的成長空間。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新興企業,都很難走出無形的網絡。因此,制造業不能再帶有“與我無關”“網店損害實體經濟”等舊思維,而是積極利用、善用“網絡制造”思維,在供給側改革中積極作為,實現自我蝶變。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