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服務業發展日新月異,呈現出諸多新趨勢和新特征。我國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正處在全面躍升的關鍵期。加快發展服務業不僅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全面進步的根本途徑。《服務業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年)》提出了建設服務業強國的戰略目標。我們要充分認識全球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特征,把握我國服務業發展進入全面躍升關鍵期的歷史方位,通過改革開放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服務業大國向服務業強國邁進的步伐。
全球服務業發展呈現新趨勢新特征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革命的迅猛發展,全球經濟服務化趨勢日趨明朗,高收入經濟體加快向服務經濟轉型。這是繼工業革命之后的新的產業革命,是技術業態、產業組織、經營管理、商業模式、運行體制、發展方式的全方位變革,可以稱之為“服務革命”。隨著經濟服務化的快速發展,服務業在世界經濟的比重超過60%、在發達國家經濟的比重已經超過70%、在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比重在60%左右,服務業跨國投資占國際投資總額的比重超過三分之二,服務貿易總額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超過五分之一。服務業成為引領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主導力量。全球經濟向服務經濟轉型,呈現出一系列新趨勢、新特征。
一、經濟服務化。服務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經濟部門服務化不斷深化,服務性活動成為經濟活動的主導方式。服務不僅成為提高產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也成為經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越來越將業務中心從產品生產轉到提供服務上來。
二、服務外部化。制造企業將研發、設計、倉儲、營銷等服務功能逐步分離出來,外包給專業服務公司,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成為相對獨立的部門。政府向社會和市場購買公共服務,政府從“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
三、產業融合化。服務業與農業、制造業之間相互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產品和服務的邊界日趨模糊。消費者和生產者的關系從一次性購買轉變為持續的多次服務,消費者和生產者趨于融合。農業、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業務、組織、管理趨于融合,形成全產業價值鏈增值體系。
四、價值高端化。企業生產向研發、設計、標準、供應鏈管理、營銷網絡、品牌等高價值鏈區段轉移,生產性服務環節在產業價值鏈增值中的比重不斷提高,供應鏈、營銷網絡、服務方式、贏利模式等商業模式創新成為創新活動的新內涵。
五、要素知識化。物質形態的要素投入作用越來越小,而凝結了知識、訣竅等的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日趨緊密,人力資本取代物質資本成了主導經濟增長的最重要因素,要素投入的知識化趨勢不斷增強,促進服務經濟成為以知識要素投入為主的生產過程。
六、組織網絡化。企業利用生產網絡和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把不同的價值鏈環節配置到成本相對最低的區位,并對生產網絡進行系統整合。生產工序和價值鏈分工深化,推動產業鏈與營銷網絡和服務體系的深度融合,促進企業實現更大空間尺度的資源優化配置。
七、企業平臺化。借助于互聯網絡、電子支付技術和現代物流服務,各類平臺服務越來越深入地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企業的營銷方式和人們的消費方式。消費者成為生產活動中心,個性化、體驗式、互動式消費蓬勃興起,促進服務內容、業態和商業模式創新。
八、分布集聚化。服務業特別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大規模發展,促進知識、信息、人力資本等大規模集聚,促進大都市和城市群成為服務功能的主要集聚地。大都市和城市群由制造中心和生產基地,轉換為服務中心和服務功能區,推進服務業快速發展。
九、結構生態化。信息網絡技術與服務業深度融合,促使產業發展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為主,向以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為主轉換,低能耗和低排放成為主要特征,使輕型化、生態化成為服務業的突出優勢和結構特征。
十、發展離岸化。全球信息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貿制度創新,推動服務的可貿易性大幅增強,服務貿易流量占世界貿易總額的比重日益提高,服務外包迅猛發展,服務業跨國投資份額大幅提高,服務業跨境轉移成為全球產業轉移的重點,服務業離岸化發展成為全球化新特征。
與服務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新特征相適應,國際經貿規則關注的焦點逐步向服務經濟領域轉移。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后,世界貿易組織主導的貿易自由化進程受阻,多哈回合談判陷入僵局,美歐等發達國家轉而推進由其主導的國際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談判,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向服務貿易和跨境投資拓展,對成員國的約束從“邊境措施”轉向“邊境后措施”,意欲強化國際規則制定主導權。國際經貿規則加快重構,將對全球服務經濟發展產生廣泛、深刻的影響。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