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制造業奠定了我國“世界第一制造大國”的地位。同時,供給質量水平不高、技術含量不高也一直是我國制造業的短板所在。當今世界,制造業分工格局與發展方式正在發生變革,比較優勢的動態調整加速了全球制造業的變局,外部經濟形勢的變化讓我們必須正視問題、補齊短板,能否抓住新時期的新機遇成為關鍵。“中國制造2025”戰略就是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提出的,它開啟了我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步伐。
從世界范圍來看,工業4.0概念正在引領全世界制造業的發展方向,不斷出現的技術更迭一次次顛覆了固有的生產模式,也為各國帶來發展的無限可能性。《中國制造2025》中明確了十大重點領域作為改革著力點,其中就包括了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等高新技術領域。可以看出,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已經成為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關鍵。未來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將創新驅動作為主線,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夯實質量技術基礎。
在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發展經驗中,工業和制造業長期走在不斷趕超歐美國家的路上。借鑒過大量經驗,也探索出了適合自己的模式,逐步走到了世界的前列。而在當今全球經濟變革時期,曾經的發展思路和固有模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形勢,這就需要我們開始探索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用自己的技術解決自己的需求,發揮創造力探索出新的路徑。
在新技術不斷更新的當下,創新能力成為提高供給質量水平、促進先進制造業持續發展的最有力的保障。在不同的高新技術領域,往往挑戰與機遇并存。從我國近年來的發展實踐看,在“互聯網+”的推動下,互聯網全產業鏈要素不斷整合優化,互聯網平臺的飛速發展加速了產業生態體系重構;裝備制造業方面也有突出成就,發展出了一批關鍵基礎材料和前沿新材料,提高了重大裝備的自主設計水平和系統集成能力,開發出一批標志性、帶動性強的重大技術裝備,從而夯實工業基礎能力。
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思路對高端技術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說,一切競爭歸根結底都在于人才的競爭。然而,在我國當前的制造業人才隊伍中,仍然存在結構性過剩和短缺并存、先進制造技術領域人才不足等問題。因此,目前需要完善教育體系,建立先進的人才培養和引進機制,才能充分提高創新能力,激發制造業發展的內生動力,為建設制造強國提供有力支撐。
建設“制造強國”,培養創新能力,同樣離不開先進的工業文化體系的建設,這就需要不斷提升工業文化素養,培養大國工匠精神,將培育和建設中國特色工業文化作為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的基礎。在過去,大慶油田、“兩彈一星”的輝煌成績背后,可以看到一批批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前輩。在新時代,也涌現了許多勇于創新探索的現代企業家,他們身上的堅韌不拔的精神為我們帶來寶貴的財富。實踐表明,工業文化的建設有助于培養積極的價值觀,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和創新創造的精神。
當前,我國“制造強國”建設正處于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要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實施向縱深發展,需要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升級重大工程,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促進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升級,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