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誕生中國第一臺拖拉機的洛陽澗西區中國一拖廠區不遠,有一個巨大的車間。在這里,依托中科院自動化所(洛陽)機器人與智能裝備創新研究院(下稱中自洛陽院),用于釀酒行業的上甑機器人、用于電網巡檢的機器人、仿生機器魚等一系列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裝備陸續問世。
在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工業4.0”戰略的大背景下,中自洛陽院正在力圖推動機器人+傳統產業的轉型與融合。
瞄準行業需求的研發
8月下旬的洛陽,氣溫依然炎熱。走進車間明顯感覺室內的溫度更高。沒有空調,僅僅依靠一臺大型搖頭式風扇,中科院自動化所助理研究員宋海濤和同伴正耐心調試著一臺用于檢測白酒雜質的設備。
這臺檢測設備,有一套轉盤式的系統和輸送帶,與電腦相連。帶有高精度攝像頭的探頭探入轉盤內每一個酒瓶,依靠精密的算法,宋海濤就可以在電腦上看到每個酒瓶內的雜質情況。
“傳統方式都是采取強光加人眼的形式在不透明的瓶子內進行雜質檢測,有了我們的自動檢測系統,就可以完美解決這一問題。”宋海濤說。
在廠房的另一側,中科院自動化所副研究員房立新正在操作一臺酒醅自動上甑機器人。這也是一個面向白酒行業開發的高端智能設備。
所謂酒醅是蒸煮過的高粱,加曲發酵后預備蒸餾取酒的醅體。“在傳統的釀酒行業中,搬運酒醅都需要人工進行。同時,在釀制過程中由于桶中的酒醅分布不均勻,在蒸餾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跑氣的現象。原來,都需要非常有經驗的老師傅憑借肉眼和感覺來判斷是否跑氣,但現在有了機器人,我們可以實時獲取醅桶中的熱量分布和酒醅的深度信息,并通過計算機控制機械臂,來實現酒醅的‘輕撒勻鋪’和‘探氣上甑’”。房立新表示,釀酒企業使用這種機器人,可以使得白酒的蒸餾過程質量可控,完全替代人工,易于大規模推廣。
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中自洛陽院執行副院長張憲明介紹,自2014年10月成立以來,中自洛陽院以高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為根本目標,截至目前已經成功孵化了5家產業化公司,堪稱成果轉化的加速器。
在中自洛陽院的辦公大樓內,《中國科學報》記者現場體驗了中科步思德(洛陽)智控科技有限公司仿生機器魚的操作。這種“魚”的賣點在于,它不但有著魚的外形和鱗片,可逼真模仿魚兒在水中游動,還可以讓操作者通過編程,來設定仿生魚的游動軌跡。目前,仿生機器魚已經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用于科普教育。
此外,中科院自動化所張正濤團隊的相關成果也已經在洛陽實現產業化。該團隊成功突破了手機玻璃蓋板的在線檢測,成立了中科慧遠視覺科技(洛陽)有限公司,成立伊始就獲得千萬級天使輪投資,目前其研發的手機蓋板玻璃自動化檢測系統已經在東莞、湖南等地的相關生產廠家得到應用,預計2017年銷售收入在3000萬以上。
“洛陽模式”的力量
中自洛陽院的成功,可稱之為“洛陽模式”。張憲明表示,從本質上來說,中自洛陽院是一種新型研發機構,它不同于傳統的事業單位,打破了傳統的用人管理方式,正是體制機制的創新使新型研發機構煥發了生機與活力。
比如,中自洛陽院由河南省科技廳、洛陽市政府、中科院自動化所三方共建,各有分工與側重;在用人上,核定專項人才編制,對編制實行報備制,充分發揮科研團隊的自主地位和作用;在資金上,研究院實行自收自支,獨立核算。
在張憲明看來,“洛陽模式”的核心,還在于擁有一支優秀的技術創新團隊,“掌握核心技術是根基”,使得其成果落地的時間大大縮短。同時,中自洛陽院十分注意瞄準市場痛點,解決共性技術難題,有專門的人員進行大量市場調研,廣泛接觸應用端。
“短短兩年多時間,能夠實現這么多的成果轉化,殊為不易。像中自洛陽院這種新型研發機構,是河南省著力支持發展的對象。我們也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以完善對科研成果在洛陽轉化的獎勵機制。也希望未來能夠有更多的成果在洛陽轉化,更好地帶動經濟發展。”洛陽市科技局局長王進說。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