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國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成果交流暨雙創地圖發布會在北京大學舉行。活動當天,創頭條、北京大學科技園、清華產業“星聚計劃”、浙江大學科技園等聯合發布了首個全國大學科技園雙創地圖,全面呈現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全國布局和“雙創”發展成果。
中國創新創業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巍表示,隨著我國“雙創”迎來2.0發展階段,國家大學科技園也被賦予全新的內涵和任務體系。未來國家大學科技園將成為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要平臺,各地經濟轉型升級、新舊發展動能接續轉化的重要載體。
國家大學科技園近20年發展成果喜人
國家大學科技園是以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大學為依托,將大學的綜合智力資源優勢與其他社會優勢資源相結合,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產學研結合提供支撐平臺和服務的機構。自2002年首批國家大學科技園認定以來,至今已經發展了10批共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遍布全國各省市。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家大學科技園已經成為國家創新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先后孵化了一批像ofo、餓了么等全國知名的獨角獸企業。
同時,遍布全國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還是“雙創”智力資源和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科技成果轉化的高地,為各地的“雙創”生態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另外,一些有實力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還“走出去”,在全國進行布局,形成一個豐富的“雙創”生態。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年底,國家大學科技園可自主支配面積814.5萬平方米,入駐在孵企業6617家,累計畢業企業4364家。2010年,國家大學科技園累計轉化科技成果4606項,在孵企業申請專利5603項,其中發明專利2333項。而科技成果轉化是一個前景廣闊的市場。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科技成果交易額已經超過了1.03萬億元。
北京大學科技園副總裁王國成、清華控股創新孵化總監龐雅寧等分別介紹了北京大學、清華產業“星聚計劃”的發展成果和相關戰略規劃。北京大學依托北大科技園、北大孵化器、北大創業營等校友組織,構建了完善的“雙創”體系,先后培育了眾多上市公司和獨角獸企業,比如全國知名的獨角獸企業ofo就出自于此。清華控股2016年啟動了“星聚計劃”,計劃未來5年清華產業將利用千家空間、百億基金和全球化通道,通過“空間、資本、人才、國際化、協同合作”五大體系間的融合和互動,在創新創業服務中培育出超過500家資產過億的“炬星”企業。而在江浙地區,“浙大系”已經是當地最具影響的“雙創”群體之一。
雙創地圖連接115家大學科技園
據介紹,此次推出的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地圖,一方面是更好的展示國家大學科技園分布及發展成果,增進各方對國家大學科技園的了解;另一方面通過互聯網產品,為科技園和入孵企業、企業和企業、科技園和科技園等之間提供新的連接。
此次大會上推出的全國國家大學科技園雙創地圖,涵蓋了全國115所大學科技園、園區入孵企業及畢業企業超過3000家。其中,每個國家大學科技園都擁有一個專屬“孵化地圖”,可以展示該科技園在全國的發展布局,以及相關聯的企業。
地圖數據顯示,北京和江蘇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數量均為15家,全國領先;上海以13家緊隨其后。遼寧、山東、黑龍江、浙江、四川等省份,均擁有一定數量的國家大學科技園。
數據顯示,國家大學科技園相對集中的城市,其新興產業發展、創新人才及“雙創”業態則十分活躍。從單個城市的國家大學科技園數量來看,北京、上海的數量遙遙領先,其次為南京、杭州、成都、哈爾濱等城市。
該地圖還提供查詢、傳播、運營等工具,為大學科技園、校友企業展示宣傳,連接身邊的雙創資源創造更多的便利條件。
“包括國家大學科技園在內的,很多高校智力資源,成為一個地區‘雙創’發展的動能。我們共同發起此產品,希望借此喚起社會對科技創新以及對大學科技園的社會貢獻新的關注。”創頭條聯合創始人李茂達介紹說,地圖采用開放式設計,國家大學科技園可自主運營專屬的孵化地圖,企業也可通過地圖申請入駐所屬大學科技園,共同來“點亮校徽”。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