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以下簡稱“雙一流”)建設高校及建設學科名單公布。這標志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所部署的我國高校“雙一流”建設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也標志著我國加快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高等教育強國進入了新階段。在這樣一個必然要載入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冊的重要時刻,我們組織本次教育沙龍,聚焦這個重大問題,希望以這些國內一流的高校管理者、一流的大學學者的視角和眼界,來啟發進入“雙一流”建設名單的大學深刻理解和深度實踐“雙一流”建設,也希望鼓勵那些以“雙一流”的標準來要求和激勵自己的高等院校實現更好更強的發展。
戰略抉擇,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瞿振元(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第六屆理事會會長):
“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和建設方案的正式公布,把中國高等教育現代化、高等教育強國建設引導向一個嶄新的階段。
抓好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的“雙一流”建設,以此帶動全國高校科學定位、協調發展,在各自的服務領域追求卓越、培養一流人才,整體加快我國高等教育現代化的步伐,使我國不同地區、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等學校的發展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發展階段的總要求相適應,這是基于我國國情的高等教育發展的基本方法和戰略抉擇。
顧海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副主任):
當代中國對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通過實施“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優勢學科創新平臺”和“特色重點學科項目”等重點建設,中國高等教育高層次人才培養的能力明顯提高,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服務的能力顯著提升,對國家綜合國力提高的貢獻不斷增強。
但我國高校學科建設交叉重復、低層次循環的現象還多有存在,迫切需要創新發展理念、加強資源整合、提升建設水平,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將由大眾化階段向普及化階段發展的需要,適應國家發展對高等教育的要求。
黨中央作出加快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戰略決策,就是旨在提高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水平,增強國家核心競爭力。
一流人才,“雙一流”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鐘秉林(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會長):
擁有優秀學生、學術精英、高端成果、國際聲譽和一流服務等,已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一流大學的評價標準。因此,“雙一流”建設,就是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和實現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的必然選擇和重要舉措。
而且,“雙一流”建設是一個動態的積累過程。建設成功與否,不是靠行政發文“認定”或領導人講話“宣布”,更不是靠學校自我“宣稱”,也不取決于學生規模、專業分布和有否碩、博士學位授權;核心是要靠學校自身的辦學水平的提升,關鍵是人才培養質量、學科建設水平和辦學聲譽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
瞿振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只有培養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夠成為世界一流大學。辦好我國高校,辦出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這個核心點,并以此來帶動高校其他工作。這里,既明確了世界一流大學的標準,又明確了大學存在的依據和發展的邏輯。
對于這樣一個根本性的問題,有的學校還不夠清醒,也有的學校說起來清醒做起來糊涂。主要癥結在于:究竟是以人才培養來帶動其他工作,還是以科學研究來帶動其他工作?在這個大學發展邏輯的問題上的模糊,會嚴重影響“雙一流”建設的價值取向。
“雙一流”建設大學的人才培養,更要堅持素質教育這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方向,確保“雙一流”建設高校不斷培養出滿足國家發展需要、引領時代進步的一流人才。這是國家實施“雙一流”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流本科,“雙一流”建設的核心和基礎
鐘秉林:
縱觀國外一流大學,不論是學科專業特色突出的學院,還是綜合實力突出的大學;不論是世界知名的私立大學,還是國際有影響的公立大學;不論是研究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無一不將本科人才培養和本科教育教學質量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戰略地位,甚至校友會和基金會的工作重點也放在本科畢業生這個群體上。這有其內在的規律性和必然性。實際上,社會公眾在選擇報考或評價一所高校時,首先關注的往往是這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養質量、專業建設特色、就業質量、校風學風和辦學聲譽,而不是其他“高大上”的指標。
劉益春(東北師范大學校長):
高校的一流學科建設要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踐行“尊重的教育、創造的教育”理念,構建科教融合、教研相長、多學科協同的育人機制,培養具有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的卓越教師與學術型拔尖創新人才,特別是要更加重視本科教育。
瞿振元:
大學的人才培養,更要堅持素質教育這個教育現代化的戰略方向,以本科教育為基礎,建立本科、研究生以及繼續教育相互銜接的完整的、高質量的人才培養體系;更要注重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推進教學內容、方法、管理制度的深刻變革;更要加強持續改進的質量保障體系的建設。
鐘秉林: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本科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礎,是大學教育的主體組成部分。本科教育隨大學形成而產生,隨大學發展而不斷分化。現代本科教育不僅是一個獨立的辦學層次,其自身也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由多種人才培養類型(如學術型、應用型、復合型等)組成的教育體系,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于本科人才的多樣化需求和社會公眾對于本科教育的個性化選擇。大學通過構建科學的本科教育課程體系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幫助學生養成問題意識、質疑精神、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和高層次人才培養提供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本科教育質量彰顯了一所大學的人才培養水平和辦學特色,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可以為“雙一流”建設營造良好的學術生態環境,為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做出積極貢獻,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要基礎和基本特征。
一流本科教育是建設世界一流學科的重要支撐。一方面,通過開展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可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提供高水平課程體系和培養方案,推進課程改革和教材建設,為提高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條件。另一方面,專業建設和本科人才培養可以為學科發展提供優質的人力資源支撐和學科專業分化與融合的可能性,促進學科構架的優化。從人才培養的角度來看,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是相互支撐、相互促進和相互耦合的統一體。國內外教育實踐表明,本科生早期參與科學研究,既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途徑,也為促進學科發展和提升科研水平提供了生力軍。本科生參與科研不僅給教師帶來啟示和反思,有助于促進教師科研和教學水平的提升,而且也直接促成了研究成果的產出和學科建設水平的提高。在國內外高水平大學中,本科生通過參加科學研究和技術研發取得創新成果(如發表高水平論文、申請發明專利、研發實用系統、社會調查咨政等)的案例并不鮮見。
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是大學辦學聲譽的重要載體。本科畢業生數量龐大,他們承載著母校的傳統和文化,在各個領域為國際社會進步、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聰明才智。本科畢業生形成的校友群體在社會上的整體表現和口碑,將對母校的辦學聲譽產生直接的舉足輕重的影響;而校友和用人單位對高校人才培養效果的滿意度,已經成為評價高校本科人才培養和教學工作水平的重要標準和核心指標。
學科建設,打牢“雙一流”的堅實根基
顧海良: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經驗總結,是“雙一流”建設啟程的重要規劃。學科建設水平和能力的提高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歷史性變化的最重要的標識。突出學科建設的基礎作用,高度契合“雙一流”建設目標和指向。
當然,突出學科建設的基礎作用,加強一流學科建設,也是世界高等教育辦學的成功理念、有益經驗和基本理念。事實上,世界一流大學就是以若干一流學科為支撐的,就是以若干個學科的優勢和特色為標識的。
這次“雙一流”建設高校遴選,凸顯了以學科為基礎的理念,一流大學擬建設高校就是從一流學科擬建設高校中遴選產生的。在“雙一流”建設中,要求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著力于以一流學科為基礎,規劃學校整體建設、重點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和創新能力;要求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凸顯優勢學科建設促進特色發展。兩類高校都要把學科建設擺在突出位置,要更加注重通過學科建設和特色發展,彰顯“雙一流”建設的成效。“雙一流”建設遴選認定的421個學科點和部分高校自主確定的44個學科點,較為合理地分布于“雙一流”建設高校,成為“雙一流”建設的起步和發展的標識。
“雙一流”建設以學科建設為基礎,要把一流建設學科遴選時樹立“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牢固地落實和貫徹于“雙一流”建設過程始終。
劉益春:
“雙一流”建設中,學科建設無疑使基礎性的工程。基礎堅實,整體發展才能夠更高更強更好。
學科是學校打造學科高峰的核心和開展一流教師教育的基礎,是學校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堅實的支撐。學科建設為推動學校體制機制創新、完善現代大學制度提供了改革先導,是學校全面深化綜合改革的試驗區。同時,學科也必然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學術組織,必然要求以先進的學科建設體制機制作為保障,也必然會影響和帶動學校的治理創新。所以說,學科建設為提升學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等大學辦學實力提供了示范引領,是提升學校整體辦學水平的中堅力量。
因此,高校必須做到: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核心,打造優勢特色學科領域;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引領,推動大學治理體系創新;以一流學科建設為支撐,提升大學整體辦學水平。
一流學科建設要以服務國家、區域重大需求為導向,凝練重大學術問題,開展協同攻關,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東北師范大學尤其要在農村基礎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打造高端科研平臺和新型智庫;
一流學科建設要推動形成服務國家、崇尚科學、鼓勵創造、熱愛教育的大學文化,特別要發揮學校在世界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領域傳承創新中華傳統文化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
一流學科建設要服務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確立學科特別是學科方向團隊在國際交流與合作,實現每個一流學科與世界一流的學術機構建立起實質性、全方位的合作,特別在教師教育領域開展具有廣度和深度的實質性國際交流合作,提升學校辦學特色和國際聲譽。
顧海良:
落實和貫徹“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就是要著力于建設一批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學科,這是“雙一流”建設階段性目標的基本要求,如到2020年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2030年更多的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到本世紀中葉一流學科的數量和實力進入世界前列等發展標識。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就是要加強建設關系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學科,鼓勵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布局一批國家急需、支撐產業轉型升級和區域發展的學科。
落實和貫徹“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以學科建設為基礎,就是要積極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貫徹和落實“扶優扶需扶特扶新”的發展理念,就要具體規劃和切實建設好這一百個左右學科,著力打造學科領域高峰,實現“雙一流”建設的目標和要求。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突出了學科建設績效綜合評價的要求。“雙一流”建設提出“強化學科建設績效考核”,從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等方面,對學科建設績效作出綜合評價。
以學科建設為基礎,也突出了以學科自身系統發展為圭臬的要求。“雙一流”建設高校,特別是一流大學建設高校要以一流學科建設為先導和引導,著力于優化學科整體結構,把握學科發展走向,凝練學科發展方向,突出學科建設重點,關注學科交叉取向,發揮學科建設優勢,彰顯學科建設特色,創新學科組織模式,打造更多學科高峰,從學科建設的系統性上,實現“雙一流”建設能力和水平的總體躍升。
有進有出,動態管理推動高等教育深化改革
瞿振元:
“雙一流”建設體現了國家意志和國家責任,承擔“雙一流”建設任務的高校,使命光榮、責任重大。政府保證“雙一流”建設的必要投入,這是大家的預期,也是政府的責任。但是,更重要的在于大學的精神和大學的改革。
引領大學發展的是崇高的辦學理念,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捍衛真理、追求卓越的責任擔當等等大學的精神,這是一所大學革故鼎新的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持續發展的力量源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當前的“雙一流”建設要特別注重這種精神的培育和弘揚,這是“雙一流”建設要守住的根和魂。
所不同的是,今天的改革更強調“統籌性”,是各個方面在體制機制上的深度的、全方位的改革;更強調“系統性”,改革是各個層次、各個類型的系統推進;更強調“集成性”,要著眼于制度的創新與聚合,從而形成總體性的制度成果和中國方案。
我們要追趕世界一流、成為世界一流,要不斷以改革促發展、促提高,方可達到目標。即使達到一流,還要繼續改革,才能保持一流,引領時代。
因此,高等教育的改革,應當是全面的。高校黨的建設、內部治理體系、社會參與機制、國際合作交流等諸多方面都要改革。因此,“雙一流”建設方案對所有建設高校提出了“五大改革”的明確要求,各高校也制定了具體方案,要以改革促進建設任務的完成。
在“雙一流”建設中,有四個環節的改革突破顯得尤為重要:人才培養制度改革、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高校與社會耦合機制的改革。這四個關鍵環節的改革突破,對“雙一流”建設高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這些改革抓好了,新的機制建立了,就能大大解放和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能力和學術生產能力。
毫無疑問,“雙一流”建設的宏觀管理機制也應當進行改革。
“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要繼承,也要克服事實上存在著的“動態監測不夠”“身份固化”等不足。本次公布的名單顯示,“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總量有所增加(新增25所),區域結構、學科結構等更加合理,而且“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分列A、B兩類,這些都傳遞著改革的信號、體現著改革的要求。
在“雙一流”建設的宏觀管理上,還要進一步探索如何體現動態管理、實現“換擋提速”。比如,科學的學科績效評價標準是什么,如何進行動態監控,等等。這些,一方面體現行政的管理,另一方面又遵循學科發展、學術發展的規律。對學術事務的行政干預必然不利于學術的繁榮。因此,還要不斷進行改革的探索,在建設起步階段和中期及期末,進行恰當的評審,根據建設績效調整支持的方式、范圍和力度。
建立科學的宏觀管理機制,必將進一步提高“雙一流”建設的成效,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步伐。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