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人類社會發展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創新帶來技術與產業更替升級,不僅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推動社會發展進步,而且奠定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創新、著力推進創新,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提出一系列新論斷、新要求。在新形勢下,我們要深入理解創新發展的內涵,找準創新驅動發展的支點,更好地推動創新發展理念的落實以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從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創新在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凸顯
創新立足傳統、突破傳統,依托現實、推動變革。創新居于什么位置?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習近平總書記對創新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嶄新概括,具有重大意義。當今世界,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各國都在以科技為核心推動創新發展,爭取主動權。美國強調“對科技創新的支持是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力圖保持領先優勢和對全球經濟的領導地位;歐盟提出要建立創新型歐洲,探索歐洲復興之路;一些新興經濟體也紛紛把科學技術作為立國強國戰略。中國只有進一步增強危機意識,堅定不移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才能在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中牢牢把握主動權。
創新興則國家興,創新強則國家強,創新久則國家持續強盛。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決定著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全黨全社會都要充分認識科技創新的巨大作用,敏銳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趨勢,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把創新放在五大發展理念之首。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這些重要論述,闡明了創新在我國目前發展階段的戰略地位和重大作用。創新,位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創新驅動,已成為中國發展的核心戰略之一。
創新驅動發展任重而道遠
近年來,我國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原始創新能力顯著提升,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產業結構得到優化,有力支撐了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但是也要看到,我們與世界創新強國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追根溯源,主要是存在一些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不適應的問題:
一是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不夠顯著。創新主體是孕育和實現創新的核心所在。企業作為市場經濟投入、利益及風險承擔主體,在進行創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凸顯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是發達國家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路徑選擇。但現實中我國企業作為開展創新活動重要主體,目前除了華為、海爾、阿里巴巴、百度等少數優秀的領軍企業之外,國內其他企業創新能力的提升速度仍不夠快,增長空間仍非常有限,呈現出“大而不強”的典型特征。
二是科技金融結合不夠緊密。近年來,雖然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但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顯示,“企業創新項目獲得風險資本支持的難易程度”下降幅度較大,從第5位下滑至第11位。這意味著隨著我國創新創業企業對風險資本的需求日益迫切,資本市場供給能力有待提高。特別是科技金融結合不夠緊密,金融資金和社會資金難以向科技創新領域聚集,廣大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科技創新的生力軍,仍然存在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三是高端創新人才相對缺乏。我國的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雖穩居世界第一,但人才供需結構失衡,表現為中低端人才的“產能過剩”,專業技能人才、創新技術人才和中高端人才“供給相對不足”。且高端人才流失問題依然突出,支持創新人才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與氛圍尚未完全形成。
四是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有待優化。創新生態環境是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和保障。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5》顯示,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分指標總體有所提升,但創新環境排名第19位,較上年下降6位,說明我國創新創業環境亟待優化。
找準四個支點推動創新發展
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切實發揮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功能作用,需要我們在借鑒各國創新驅動發展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國情,找準支點,切實發力,不斷推進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其一是企業支點。要堅持不懈地以企業為創新主體,并大力培育其發展壯大。企業既是國家和地區經濟實力的基礎和支柱,又是科技創新的主體,因而勢必要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主要力量。比如,日本政府從立法、規劃、財稅、金融、勞動力市場和對外貿易等多方面,適時有針對性地制定扶助和優待企業的政策,采取多種措施,促使企業成為技術和創新的主體。借鑒日本的經驗,我國應繼續深化改革,大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一是切實增強企業成為創新主體的意識和責任,使創新驅動發展真正成為企業的自覺行動。二是突出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要以市場為導向,明確企業在技術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中的主體作用,引導鼓勵支持創新龍頭企業構建高水平研發機構,鼓勵企業主導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推進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破解企業創新動力和能力不強的瓶頸。三是發揮好政府對企業創新的激勵引導作用。要搭建創新發展的平臺和載體,支持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建設,集聚創新要素,培育創新成果,構建“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的創新模式,扶持培育壯大一批科技“小巨人”企業。
其二是金融支點。要推動科技金融深度結合,完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科技投入是提高科技創新能力、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重要保障。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競爭的日益加劇,世界各大國競相增加對科技創新的投入。2015年德國研發投入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遠遠高于歐盟的平均水平。加大科技投入除了政府增加科技預算外,通過制定政策及運用多種刺激手段,激勵引導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也是發達國家共同的做法,比如英國政府設立“創新投資基金”專門用于支持技術型企業。借鑒國外經驗,我國必須加快建立和完善以政府財政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以銀行信貸和風險投資等金融資本為支撐、以民間投資為補充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投融資體系。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研發占GDP的比重。二要建立健全企業的創新投入制度。政府要進一步完善和落實企業創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激發企業創新投入的動力。三要鼓勵發展創業基金。引導社會資金設立天使投資基金,發揮創業基金對科技創新的源頭推動作用。
其三是人才支點。要集聚人才,加快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為了搶占未來競爭的戰略制高點,世界各國都加大對創新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力度。美國政府為了引進和留住人才,通過長期執行有效的移民政策、靈活的簽證計劃以及創造自由寬松的學術環境等措施在世界范圍內大力吸引人才為己服務。我國要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必須培育造就高素質的創新人才隊伍,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一要注重本土人才的培養,我國高等院校要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對學科和專業實行動態調整,促進交叉學科和理工科的發展,加快建設一批高層次的職業院校和職業技能實訓基地,加大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同時要積極實施領軍人才培養工程,通過國際交流合作、項目帶動等形式,培養造就一批高端科技人才。二要積極引進國內外中高層次創新人才。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及采取更有力的舉措,堅持不求所在、所有,但求所為、所用,采用以重大項目、產業聯盟等為載體的多種人才引進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和凝聚一批高端創新人才。三要創新人才管理。目前我國現有的人才過多集中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和行政事業單位之中,人才流動還存在著體制機制障礙。所以要打通人才流動、使用、評價等體制機制障礙,推動人才合理流動和共享。要改革科研評價、成果評價、人才評價機制,開創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
其四是創新環境支點。要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優化創新創業的生態環境。創新是一項具有巨大外部經濟性的活動,因此需要良好的創新生態環境予以支持。美國硅谷之所以能夠成功,與其擁有崇尚探索和創新、敢于冒險、寬容失敗,激勵創新創業的文化氛圍有密切關系。因此,我們也應采取有效措施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一要深化改革,建立高效的政府管理體系。要合理定位政府和市場功能,盡快轉變政府職能,簡化和減少政府對市場的管制。二要建立完善創新生態系統。重點培育和發展各類技術要素市場,完善產權交易,打通創新與產業化應用的通道。同時要通過推出科技金融服務、建立轉化孵化平臺等多種舉措,構建協調高效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三要大力培育敢為人先、寬容失敗、崇尚創新創業的創新文化。要多渠道、多手段、多載體廣泛宣傳重大創新成果、典型創新人物和領軍企業,讓創新理念深入人心,成為一種全社會的價值導向,在全社會形成尊重創新、支持創新、服務創新、參與創新的良好風尚。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