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只要有創意,一杯咖啡、一臺電腦,就足以開啟創業之路。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四眾”平臺)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迅速發展,交叉疊加,已經為創業者構筑起了完善的創新創業生態,讓創業變得更加便利化、低成本化。在大力激發社會青年參與創新創業熱情的同時,“四眾”平臺也不斷孕育出引領全球的前沿技術、商業模式和創新企業,已經成為支撐新一輪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
近日,在2017全國雙創活動周期間正式發布的《中國的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平臺——基于創新創業視角下的分析研究》顯示,我國“四眾”平臺中,僅眾創空間就達4298 家,與3600 余家科技企業孵化器、400 多家加速器共同形成企業孵化創新創業生態,服務創業團隊和初創企業超過40 萬家,培育上市掛牌企業近1000家,提供180 萬個就業崗位。
該分析研究報告由科技部火炬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成立聯合課題組,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9 個重點省(市、區),針對眾創、眾籌、眾包平臺組織了問卷調查,同時在北京、杭州、深圳、吉林、西安、青島等地進行了實地調研,對30 家典型平臺深入分析。在深入分析調查數據的基礎上,結合科技部火炬中心的權威統計數據,聚焦平臺研究,剖析“創新創業中的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問題”,提出創新創業的質量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受到創新創業平臺發展水平限制的論斷, 為政府進一步出臺政策提供參考依據。
融合創新 激發創業熱情
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夏季達沃斯論壇首次提出,要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浪潮,形成“萬眾創新”、“人人創新”的新態勢,創新創業的春風自此拂動全國,眾創、眾籌、眾包、眾扶平臺建設風起云涌。
2015年,上海蘇河匯眾創空間管理有限公司領取營業執照,名正言順地開展創客空間管理服務,在其空間里無論有1家、2家,還是100家企業,都可以使用同一個地址注冊公司,大大降低了創業初期的房租成本;在阿里云平臺上,六成創業者是首次創業,他們采用公共云平臺后,計算成本下降到原本的30%,大大減輕了創業負擔,提高了創業成功率……
“四眾”平臺建設帶來的便利性、低成本化要素,使得大眾創新創業的熱情進一步高漲,創新創業活力得到大力釋放。如今,在騰訊的開放網絡孵化平臺上,已有500 萬開發者創業,開發者分成超百億元;海爾“海創匯”內部創業平臺已誕生了400 多個項目,孵化和孕育著2000 多家創客小微公司;在眾包平臺豬八戒網和一品威克上,每年誕生的創業公司可達上千家。
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大數據、分享經濟的不斷發展,“四眾”平臺自身不斷創新并出現了各種“變種”,“四眾”平臺呈現從功能單一到功能復合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四眾”平臺為創業者提供“空間+ 服務+人才+ 資本”的“四位一體”服務,眾創、眾籌、眾包、眾扶等平臺也從“涇渭分明”走向“融合創新”。
《分析研究》顯示,在1230 家接受調查的“四眾”平臺中,絕大多數眾創平臺同時也是眾籌、眾包平臺,有78% 的平臺兼具“眾創+眾籌+眾包”多種功能。
能量釋放 催生新業態
事實證明,“四眾”平臺融合創新建立起來的生態鏈,能量巨大。單就融資來看,《分析研究》編寫組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1230家參與調查的眾創空間,現有常駐企業42844家,累計孵化畢業企業52006家,在平臺上為106623家創業企業提供了開放服務,并且通過平臺為孵化企業累計實現融資208.18億元。而據此前科技部火炬中心對全國146+1家高新區的調查統計,2015年各國家高新區共設立創業引導基金133.34億元。從這一數據對比可知,目前從參與問卷調查的平臺來看,在不到兩年時間實現的創業融資金額已經超過了所有國家高新區政府設立的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總和。
處于這樣能量巨大的生態鏈中,創業團隊和創業企業活力盡現,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也催生了新興業態的產生。
如,中科創星光子產業眾創空間共引進、孵化、培育了50余家高科技企業,其中光子集成芯片、玻璃增透鍍膜液、高速3D掃描等孵化成果均填補了國內空白;依靠眾籌起步的ofo公司,已經從北京大學出發,走向全國各大高校、城市,并不斷拓展,成為一家現象級企業,同時也帶動了整個共享單車行業的發展。
而作為平臺本身的眾籌平臺,也將成為新興的經濟業態,成為與金融行業緊密相關的新經濟部門。眾籌平臺使得小額分散融資在實際操作層面及經濟上成為可能,帶來了金融行業新的突破,這使得如天使匯這種新興業態闖入者大量出現,其擴大了金融業的組織邊界,使得以往由于不能覆蓋成本而無法獲取收益的金融業務成為新的盈利空間。
集聚發展 產生“裂變”效應
“四眾”平臺作為新時期創新創業活動的載體,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區域內創新創業發生的規模和水平。一般情況下,“ 四眾”平臺發展較好的地區,創新創業活動質量更高,也更為活躍。與此同時,如果推動“四眾”平臺快速發展,對于提升區域創新創業能力也將起到重要作用。近些年,成都、重慶、西安等西部城市就通過“四眾”平臺建設,實現了“彎道超車”,和東部地區一樣成為創新創業者向往的高地。
而在創業高度活躍的區域,“四眾”平臺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多個優良的“雙創”社區。如,中關村創業大街、深圳灣創業廣場、杭州夢想小鎮等,它們從“全樓”孵化發展為“全城”孵化,形成“創業+工作+社交+文化+消費+居住”的綜合體。
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一間間“咖啡館”里,日均舉辦2.2場創業活動、孵化1.4家科技企業,每1.5天有一個團隊在街區獲得融資、平均融資700萬元。數字的背后,顯示新的“裂變”正在中關村創業大街悄然發生,一批海內外專業研發、產業鏈資源、原始科技創新力量等產業巨頭陸續入駐,加速激發著創新創業對實體經濟的引領能力。
杭州“夢想小鎮”鎖定互聯網創業和天使基金兩大產業門類,集聚了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新四軍”創業,目前已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1850余名,成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
從“星星點點”的個體單元,到連鎖化、品牌化經營,再到集聚發展產生“裂變”,“四眾”平臺完成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分析研究》表明,面對未來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點區域經濟建設,“四眾”平臺必將往縱深發展,形成空間集聚、產業融合、企業內化等效應,必將對中國創新創業、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