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關村海淀園按照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實施方案總體部署,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加快原始創新、優化發展空間等一系列措施,推動中關村科學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強化頂層設計,有序推進科學城機制建設。一是完善中關村科學城工作機制和頂層設計。按照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實施方案和“一處七辦”架構,組建中關村科學城專項辦,籌建由各創新主體參與的中關村科學城共建聯席會,設立園區中關村科學城工作組,形成專項辦日常工作機制。二是中關村科學城37項重點任務(項目)全部啟動并進行動態跟蹤,并提前遴選2018年重點項目。三是全面啟動《中關村科學城發展提升規劃》編制工作。突出中關村大街的創新主軸功能,進一步完善空間布局和創新功能,構建支撐科技創新中心的新型城市形態。目前,調研工作已基本完成,《中關村科學城發展提升規劃》總報告、《中關村科學城創新功能提升研究》分報告和《中關村科學城綜合交通優化提升規劃》已形成整體框架和初步成果。
緊抓原始創新,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一是對接國家重大科技計劃,推動重大平臺落地。實現網絡安全領域國家實驗室落地,承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國家重大科技計劃、重大項目,做好落地保障。推進解放軍總醫院轉化醫學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領銜建設國際光電科學與技術研究院、中關村新材料前沿技術研究所,籌劃建設國際“光電谷”,布局前沿光電產業。持續推進全球健康藥物研發中心、大數據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中國科技大學“1+2”平臺等一批新型研發平臺建設。
二是以高校院所為重點,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落地。清華大學的量子點光譜芯片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中科院理化所研發的首臺萬瓦級氫氦低溫制冷系統,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轉化。中關村協同創新研究院聯合美國斯坦福大學、美國密西根大學等多所高校,建成了柔性電子、先進材料、先進制造、水處理技術4個跨國界的國際協同創新實驗室,系統開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高精尖技術研究;在硅谷、香港設立分院,啟動項目21項,實現92個項目成果轉移轉化,設立高科技公司33家,吸引社會總投入近12億元。
推動空間優化拓展,深入釋放創新發展空間。一是加快推動產業集群發展,輻射帶動一批創新發展產業功能區。中關村大街改造工程累計完成30萬平米存量空間改造升級和改造空間招商工作,騰籠換鳥形成新的高端產業空間供給。平穩推進小米科技園、集成電路產業園、軌道交通產業創新園與中關村移動智能服務創新園建設。依托金隅智造工場,圍繞智能網聯汽車等產業,打造海淀區智能制造產業高地和中科院智能制造技術的展示窗口。中關村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建設逐步深入,四季青軍民融合產業園、北理工軍民融合創新園、玉泉慧谷信息安全產業園基本完成裝修改造,電動車輛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理工雷科雷達技術研究院等重點項目落戶園區,中船新能源、弘大科技等56家企業簽訂入駐協議,聚集了虛擬仿真、光電裝備、新材料、傳感器、智能儀控系統、信息安全等軍民融合產業領域的創新性企業。通過搭建軍民融合創新服務平臺、開展“民參軍”對接會等,為構建海淀特色軍民融合發展格局夯實基礎。
二是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超額完成。發布《海淀區一般性制造業調整退出獎勵資金辦法》,建立2017年疏解一般制造業企業臺賬。截至9月中旬,完成北京市海淀區西郊助劑廠等15家企業的設備拆除工作,占臺賬任務量的150%,涉及占地面積14.8萬余平方米,就業人口1020人。海淀區121家市級掛賬“散亂污”企業、2133家區級“散亂污”企業已全部完成清理整治,涉及就業和居住人口1346人。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