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幾個交易日里,A股“芯片概念”和“芯片替代”板塊的股票交投分外活躍,幾乎每天都有幾只股票漲停——孵化自中科院的人工智能芯片“獨角獸企業”北京中科寒武紀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寒武紀科技或寒武紀)成立以來的首場新品發布會還沒召開,資本市場就開始熱鬧起來了。
其實,寒武紀在創投圈早已成為“人氣明星”。在寒武紀今年8月完成的A輪融資中,國投創業、阿里巴巴創投、聯想創投等一連串的知名資本都參與其中,為寒武紀科技融資金額達1億美元。
A輪融資1億美元、市場估值10億美元也讓寒武紀變得更具吸引力:在11月6日舉行的寒武紀科技發布會現場,慕名而來的各路媒體、基金經理人等人士將原本寬松的場地變得十分擁擠。寒武紀科技也沒有讓大家失望,一口氣發布了3款面向終端的AI芯片、2款面向云端(服務器)的高性能智能芯片和1款專門為開發者打造的寒武紀人工智能軟件平臺——Cambricon NeuWare。
寒武紀的兩個“小目標”
寒武紀科技創始人兼CEO陳天石介紹說,寒武紀此次發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芯片,均建立在“明星產品”寒武紀1A處理器多次成功流片的基礎上——寒武紀1A即為華為麒麟970芯片和華為mate10手機上裝載的NPU單元,是全球首款商用深度學習專用處理器IP。除了面向終端的3款芯片新品外,寒武紀還發布了面向服務器等云端的新一代高性能人工智能處理器芯片寒武紀MLU100與寒武紀MLU200。其中MLU意為“機器學習處理器”,表示寒武紀高性能云端芯片對人工智能應用的支持范圍遠廣于傳統的神經網絡處理器“NPU”。
本次發布會上,Cambricon NeuWare軟件平臺的發布是個不大不小的“意外”。不過這也不難理解:對于用戶來講,當智能云端和終端都采用寒武紀芯片,并且搭配NeuWare進行開發和調優時,端和云的指令集兼容和開發平臺的兼容不僅將減少智能應用的遷移成本,還可使“端云—開發平臺”能夠在人工智能應用上形成協同;對于寒武紀而言,這一開發平臺補上了寒武紀芯片產品線上的關鍵一環,將顯著提高應用開發者對寒武紀芯片的黏性。換句話說,軟件平臺會讓“寒武紀Inside”更加左右逢源。
基于上述人工智能芯片硬件、軟件方面的產品部署,陳天石描述了寒武紀智能芯片產品的未來路線圖:“寒武紀將力爭在3年后占有中國高性能智能芯片市場30%的份額,并使全世界10億臺以上的智能終端設備集成有寒武紀終端智能處理器,如果這兩個目標實現,寒武紀將初步支撐起中國主導的國際智能產業生態。”
對于媒體“這兩個目標感覺蠻激進”的提問,陳天石開玩笑說這還只是“小目標”:“雖然并不是唾手可得,但就像樹上的果實,跳起來還是能摘到的。”隨后,他表示,國際同行也會有類似目標,“只不過我比較年輕,敢于講出來”。
競爭對手和“朋友圈”
不過,盡管寒武紀科技成立一年多以來順風順水,但中科院計算所所長孫凝暉在該發布會的致辭中也提醒寒武紀未來發展的“難度也要充分估計”。
“人工智能賽道的競爭才剛剛開始。”孫凝暉談到,寒武紀這個“一歲半的小baby”面對的是一個殘酷的市場。有多殘酷呢?“芯片做一代、兩代領先都不算贏,要保持長期的競爭力,這樣才能在‘看走眼’和‘倒霉’的時候有力氣爬起來,繼續做出有競爭力的產品。這對于芯片企業挑戰非常大——英特爾、AMD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中國的AI芯片產業怎樣才能做好?記者在日前專訪了我國計算領域著名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國杰。他在回答這個問題時說,目前寒武紀科技雖說“在新的賽道上”面臨著與國際同行同時起跑,甚至搶跑發展機遇,但其周圍仍然是巨頭環伺、競爭不斷的局面:“英偉達每年在芯片研發上的投入都要幾十億美元”。
陳天石在回答《中國科學報》記者提問時也表示,寒武紀隨時面對著來自巨頭和AI領域初創公司的競爭,不過競爭中的關鍵思想——市場經濟,它也促進著高技術行業迅速發展。“只有競爭,才能促進大家共同的進步。競爭的確會給我們帶來壓力,但是(我們會把)這個壓力轉化成動力。”
“做芯片本身是一件很復雜、很難的事情,中國在通用芯片上已經面臨國際巨頭完整的生態壁壘,但在AI芯片領域還有機會。不過,AI芯片如果沒有一個產業鏈來支持也會很難,它需要下游產業做好配合,需要更多企業參與、協作、共建。”李國杰說。
寒武紀也在努力擴大自己的朋友圈,構建基于寒武紀芯片的應用生態。在發布會上,華為海思、阿里巴巴集團、聯想集團、科大訊飛、中科曙光、ARM、商湯科技、中科創達、Cadence等人工智能產業領域的合作伙伴都是寒武紀的“座上賓”。
聯想創投作為寒武紀科技的A輪投資方,還表態將持續為寒武紀的發展提供幫助。聯想集團高級副總裁賀志強說:“在寒武紀未來成長過程中,聯想全球化的市場營銷、人才及供應鏈等各方面的資源和經驗,都會積極幫助寒武紀,推動寒武紀生態建設不斷進步。”
孫凝暉當場除了表態中科院計算所“會一如既往支撐寒武紀從小baby長成參天大樹”之余,也“呼吁更多的合作”:“希望寒武紀能夠更加開放,開展更多合作,共同打造中國在未來人工智能時代的亮麗名片。”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