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軌道交通標準技術委員會魏曉東
本講系統集成的通信系統是指信息化集成系統中層級之間的通信系統,主要是信息化集成的核心系統——MES層的傳輸網絡與各子系統間的通信系統以及各子系統內的通信系統。
通信系統可以傳送、交換、存儲、處理各種信息(視像、圖片、各類數據和話音業務的融合),雖然各類型信息對傳送的質量如時延、誤碼、抖動以及是否需要實時處理等性能要求各異,但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須暢通無阻;網絡結構應是一種無縫、交互式和用戶驅動式的整體網絡;對傳送質量、可靠性、可用性和安全性應有周密的考慮;應有統一的標準及接口,適應新的多業務寬帶傳輸的需要。通信系統應充分考慮網絡實際的業務模型、發展趨勢和新技術的應用,選擇適當的網絡拓撲和傳輸技術。通信系統應該是一個靈活、可管理、高帶寬、高可靠性和高生存性的網絡系統,應能解決業務類型多樣性、業務流量不確定性、技術多樣性、管理和控制的復雜性以及系統平滑升級擴容性等問題。
6.1 通信系統傳輸網絡
20世紀90年代,傳輸網以數字通信為主,采用時分多路復用系統(TDM),其數字速率的分群體系從準同步的PDH發展到同步SDH體系。采用SDH組建的網是一個高度統一的、標準化的、智能化的網絡,它采用全球統一的接口以實現多廠家設備的兼容,在全程全網范圍實現協調一致的管理和操作,實現靈活的組網與業務調度,實現網絡自愈功能,提高網絡資源利用率。SDH在我國獲得了廣泛的使用。按照電時分復用方式進行的光纖通信,其傳輸速率一直持續提高,過去20多年來速率從8Mb/s增加到10Gb/s、40Gb/s。商用,更高速率的傳輸系統試驗也已獲成功,為各種各樣的新業務提供了實現的可能。
除傳統語音業務外,數據和視頻業務大幅度增長。傳輸系統技術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了以TDM為基礎的SDH技術(同步數字傳輸模式)、以統計復用為基礎的ATM技術(異步傳輸模式)和IP技術,廣泛應用在不同的業務領域。目前,實際運營的各種承載網絡基本上都是不同技術并存和相互滲透的網絡。沒有一種技術能夠完全融合所有業務。近幾年來,在數據業務的驅動下,又在以上技術的基礎上衍生出MSTP(多業務傳送平臺)和RPR(分組彈性環)等技術。
信息化集成系統目前采用的SDH、MSTP和OTN等傳輸系統,雖然都有成功應用案例,但它們是基于電路交換的技術體制,都面臨數據業務(新業務主要是數據業務)的挑戰,解決思路是在軌道交通傳輸網絡中引入新的數據業務傳送技術,并且新技術必須能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提供更大帶寬——滿足新業務高帶寬需求的首要條件;(2)更高的帶寬利用效率——降低單位傳輸成本;(3)網絡安全性,業務保護——網絡保護機制,小于50ms的保護切換;(4)可維護性——有效的OAM措施;(5)滿足TDM等業務實時性要求。目前開始成熟和完善的兩種主流的數據技術是以太網技術和分組技術。以下將作簡要介紹:
6.1.1 同步數字傳輸系列(SDH)
SDH技術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投入大規模運用,是目前標準化程度最高、技術最成熟、應用最廣泛的時分復用傳輸技術。應用范圍從骨干網、城域網直至用戶接入網,應用領域從公用通信運營商的公共網到廣電、鐵路、公路、地鐵等的專用網。
同步數字系列(SDH)是一種國際標準,也是我國的國家標準。具有開放性的標準化光電接口,接口種類豐富(光接口符合G.957等建議,電接口符合G.703),設備組網靈活(包括復用段保護、自愈環的保護和強大的網管功能),標準化程度高,技術比較成熟,有QoS保證,SDH構成網絡結構和設備簡單,配置靈活,調度方便。允許不同廠家的設備的光電接口在規范約定的接口等級與類型條件下方便地互聯、互通,可靈活地對不同方向的數據流進行分下和插入,能降低聯網的成本。SDH在系統保護和網絡管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優勢。SDH支持的廠家很多。利用SDH組網方案解決基本的運營、管理所需的低速數據及窄帶通信業務在國內的軌道交通項目中已有成功運用實例。由于運用范圍較廣,其價格目前已經下降到了相當低的水平,具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標準化程度較高、很成熟,SDH目前仍然是語音及低速數據類業務傳送使用最廣泛的手段。
SDH網是由網元和光纖組成的同步數字傳輸網絡,進行信息的同步復用、傳輸、分插和交叉連接。SDH網具有一套標準化的信息同步復用等級,稱為同步傳送模塊STM-N;具有一種塊狀幀結構,安排了豐富的開銷比特用于網絡的運行、管理和維護(OAM);具有統一的網絡節點接口(NNI),簡化了信號的互通以及信號的傳輸、復用、交叉連接和交換過程。
SDH采納了一種以字節結構為基礎的矩形塊狀幀結構,能對支路信號進行同步的數字復用和交叉,同時支路信號在一幀內的分布是均勻有規律的,便于接入和取出。對于STM-1而言,幀長度為2430個字節,相當19,440比特,用時間表示為125μs。幀周期的恒定是SDH信號的一大特點,任何級別的STM-N幀它的幀頻都是8000幀/秒。由于幀周期的恒定使STM-N信號的速率有其規律性。例如STM-4的傳輸數速恒定的等于STM-1信號傳輸數速的4倍, STM-16恒定等于STM-4的4倍,等于STM-1的16倍。
同步復用和映射方法是SDH最有特色的內容之一,它使數字復用由PDH僵硬的大量硬件配置轉變為靈活的軟件配置。
同步數字體系信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模塊信號是STM-1,其速率為155.520Mbit/s,相應的光接口線路信號只是STM-1信號經干擾碼后的光/電轉換結果,速率不變。更高等級的STM-N信號是將基本模塊信號按同步復用,經字節間插后的結果,其中,N是正整數。目前,SDH只能支持一定的N值,即1/4/16/64。
基于SDH體制所開發的各種傳輸設備,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網絡中面臨的容量、質量、網管、安全等問題。由于SDH設備具有種類多樣、電路調度管理靈活、網管能力強等優點,使我們在網絡組織上有了更多的選擇,我們必須從全程全網的角度考慮,合理組網,充分發揮SDH的優越性,以確保網絡組建的統一性、完整性和先進性。
SDH設備根據其種類可劃分為終端復用器TM、再生中繼器REG、分插復用器ADM和數字交叉連接設備DXC,在組網時要重視設備各種接口的合理配置與設備在網絡中的恰當運用問題。
SDH系統由于采用固定帶寬分配,也有一些缺點,主要是:
僅為數據提供窄帶通道,無法滿足日益迫切的各種控制系統局域網聯網需求,各種控制系統需配置相應的通信處理設備;
圖像傳輸如果采用數字方式需要大量帶寬;
多數產品無法提供有些廣播系統要求的7kHz~15kHz寬帶音頻接口。
6.1.2 開放傳輸系統(OTN)
OTN是SIEMENS公司為軌道交通、民航、油田等專用通信領域專門開發的一種專利保護產品,是綜合傳輸和接入為一體的光纖傳輸設備,它也采用時分復用技術,但幀結構和映射方式與SDH不同,幀的長度為31.25μs,幀速為32,000幀/秒,目前可提供150Mb/s、622Mb/s(或600Mb/s)和2.5Gb/s的傳輸容量,可實現語音、寬帶音頻、綜合數據、計算機局域網和視頻等多種業務的綜合傳輸和接入。它可綜合不同的網絡傳輸協議,滿足目前所需的多種接口要求(如:RS232/RS422/RS485、2W/4W、E/M、2B+D、30B+D、E1、10M/100M以太網、視頻及寬帶廣播等接口);OTN將多種接口卡集成在一起,能實現集中維護管理,設備維護方便,可靠性高,尤其是其對以太網業務和視頻(M-JPEG)業務的傳輸及交換做的比較出色,由于其特殊的幀結構,系統的帶寬利用率比MSTP要高。
OTN的主要特點是采用了一次復用機制,在占用較少開銷比特數(不到2%)的情況下,綜合不同的網絡傳輸協議,集成多種用戶接口,實現窄帶和寬帶信息的接入和傳輸。OTN與SDH一樣具有較強的自愈和方便高效網絡管理能力;能夠通過軟件實現帶寬分配,對于視頻信道的傳輸可以做到按信道切換。
OTN的主要優點是完全向后兼容,它可以建立在現有的SONET/SDH管理功能基礎上,不僅提供了存在的通信協議的完全透明,而且還為WDM提供端到端的連接和組網能力,為ROADM提供光層互聯的規范,并補充了子波長匯聚和疏導能力。
OTN概念涵蓋了光層和電層兩層網絡,其技術繼承了SDH和WDM的雙重優勢,關鍵技術特征體現為:
多種客戶信號封裝和透明傳輸;
大顆粒的帶寬復用、交叉和配置;
強大的開銷和維護管理能力;
增強了組網和保護能力。
OTN傳輸設備的缺點在于它所建立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不具備系統標準的開放性,只是實現了用戶側接口的開放,但無法直接與其它通信網絡高速互連。此外其設備只具有2個方向的線路光口,不支持多方向的光路傳輸,組網靈活性差。由于采用專有技術,OTN只能由西門子公司進行生產和提供技術支持,價格較貴、國產化率低。
OTN傳輸系統接口豐富、運行非常穩定,但它所建立的是一個相對封閉的網絡,不具備系統標準的開放性,只是實現了用戶側接口的開放,無法直接與其它通信網絡高速互連,也不支持多方向的光路傳輸,不利于網絡擴容以及城市軌道交通線路的網絡化運營。
近兩年,新一代OTN系統開發出622Mb/s和2.5Gb/s標準光接口用于同SDH互聯,至少可以完成OTN設備與SDH設備間的透明傳輸,隨著OTN系統的技術更新,與標準通用傳輸設備的互聯、互通有望取得突破,值得我們進一步關注。
6.1.3 異步轉移模式(ATM)
異步傳遞模式(ATM)是ITU-T在20世紀80年代為B-ISDN定義的傳輸技術,是為了滿足突發的大量數據和圖像業務正常傳輸而開發的技術。
在ATM網絡中,信息被劃分成信元,每個信元具有53字節固定長度,其中有5字節為首標,48字節為信息域,對數據業務的支持要遠遠優于對語音業務的支持,語音業務通常采用電路仿真方式。ATM技術綜合了電路交換和分組交換優點,是一種面向連接的傳輸和交換方式,是一個多媒體網絡的全球標準。ATM交換機可以通過光纖直連組成分布式交換網,支持語音、數據、視頻等業務,具有目前軌道交通通信系統所需的各種接口 (如:RS232/RS422/RS485、V35/V24、X.21、2W/4W、E/M、2B+D、30B+D、El、E3、10M/l00M以太網、視頻及寬帶廣播等接口)既實現各種數據及圖像的交換,又作為各種語音業務的承載通道。其優勢是標準化程度高,技術比較成熟,能提供比較豐富的接口。由于采用了統計復用方式,可以按需分配帶寬,比點對點方式傳輸要節省大量的帶寬。有QoS保證,并保證如吞吐量、時延、信息丟失率、模塊化擴展等要求,實現了多種業務的接入和交換。如果以傳輸質量來衡量,ATM非常優秀,帶寬利用率也非常高。
6.1.4 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
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寬帶數據業務傳送需求,SDH已經發展演化為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并且在國內有廣泛的成功的運用。
多業務傳送平臺(MSTP)對SDH、以太網及ATM等已有成熟技術的組合應用和優化,它是基于SDH,同時實現TDM、ATM、IP等多種業務的接入、處理、傳送,具備寬帶數據和圖像的傳輸、匯聚和二層交換能力,并可提供統一的網絡管理的多業務傳送節點設備構成的傳送平臺。MSTP主要通過采用虛級聯和通用成幀規程(GFP)技術對SDH進行改進,使其能夠支持以太網業務,并提高帶寬的利用率和靈活性。MSTP除具備傳統SDH系統的所有優點外,還具備以E1為單位的子速率級聯/捆綁功能以及以太網/ATM二層交換功能,支持以太環網、組播等功能,直接提供視頻(屬于寬帶數據)所需的4Mb/s~10Mb/s的速率接口、10M/100M/1000M以太網接口以及ATM等的高速接口,基本上可以使用戶業務得到端到端的透明傳輸,滿足近期可以預見的多業務傳送的需要。目前的MSTP已發展到第三代,由于引入了中間的智能適配層、通用成幀規程(GFP)高速封裝協議、虛級聯和鏈路容量調整機制(LCAS)等多項技術。第三代MSTP可支持QoS、多點到多點的連接、用戶隔離和帶寬共享等功能,能夠實現業務等級協定(SLA)增強、阻塞控制以及公平接入等,第三代MSTP為以太網業務發展提供了比較全面的支持。
從業務的發展現狀和MSTP技術在網上的應用情況來看,在MSTP傳送技術中:POS技術可為IP互連提供更可靠、更高效的通道連接;ATM技術可實現基于ATM的DSLAM共享匯聚;PDH、SDH接入功能可高效處理大量的TDM業務;高速以太網互連技術可實現各種數據設備之間的可靠互連。隨著數據業務的開展,MSTP技術在發揮傳送功能方面,繼承了SDH穩定、可靠的特性,并融合了數據網靈活、多樣的業務處理能力,可大量應用于專線、以太網、DDN專線等業務的接入,可在多業務方面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MSTP對以太業務以EoS(Ethernet over SDH)方式,采用多種適配容器(VC-12/3/4)對以太業務進行封裝,可有效地避免封裝的效率問題,另外,采用L2S、LCAS、CAR、LPT、多徑傳輸等多種技術,可保證可靠的傳輸。MSTP實現以太網二層交換功能基本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MSTP實現以太網二層交換功能基本模型
技術上的發展使MSTP可接入各種級別的SDH業務以及ATM/IP業務,實現了多業務的同平臺傳輸;能夠方便地實現傳輸網絡的業務調度和帶寬管理,可應用于各種層次的網絡。
但MSTP還存在著如下缺陷:MSTP只能實現TDM、ATM、IP業務的綜合接入及傳送,但不具備IP業務的三層交換功能;無法完全滿足各類信息系統網絡互聯服務涉及的大規模IP數據多點交換的要求,只能說MSTP可以實現IP數據的傳輸,但MSTP并不是實現IP數據傳輸的最好方式。
6.1.5 彈性分組環(RPR)技術
RPR是一種基于分組交換的新型的網絡結構和技術,是主要面向數據業務的一種光環新技術,是IEEE定義的在環型拓撲結構上優化數據交換的MAC層的協議,可兼容多種數據速率。RPR是在以前的Ethernet、SDH和ATM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采用了Ethernet的IP技術、SDH的自動保護倒換技術、ATM的QoS技術等,以實現高可靠、低成本的數據語音傳輸網絡。
RPR采用環行組網技術,將數據、話音、圖象業務合一,并解決了QOS分類、環保護等問題。在具備了千兆以太網比較經濟的特點的同時,幀封裝比POS更為簡化和更靈活,同時具有空間復用機制和50ms環自愈保護特性,分組環設備可以承載具有突發性的IP業務,有的設備還能支持傳統語音傳送,是適用于中小型城域網骨干到接入和大型城域網接入的技術。
RPR的核心基礎是以太網技術,其處理的基本數據單元是分組數據包。它可以在一系列的物理層上進行工作(如裸光纖、SDH通道、各種以太網通道及波長等),屬于一種在當前光網絡上傳輸數據包的優化技術。
RPR在拓撲結構上和SONET/SDH一致,采用雙光纖環配置,環中由分組交換節點組成,相鄰節點通過一對光纖連接。但RPR在任何時間雙環都同時使用,外環沿一個固定方向傳輸數據,內環作反方向傳輸。RPR針對網狀拓撲結構制定了獨立的MAC層協議來解決城域網中帶寬的瓶頸問題,且能提供下一代接入網所要求的恢復能力、有保證的服務和可管理能力。RPR環網上的所有發送節點都可以使用環網上的可用帶寬。
RPR可以為不同的業務和用戶數據提供不同的等級服務,并賦予相對應的發送優先級。其中,控制和管理幀具有最高的發送優先級,其次為傳統的電信TDM業務,對優先級比較高的業務(如調度語音、ATS數據)可以實現50ms環自愈保護。這樣,RPR就能對整個網絡進行及時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并且可以傳送具有嚴格的時延、抖動和保護實時性業務。
RPR有一套靈活的帶寬動態管理,擁塞控制和多等級承載業務QoS保證機制,能夠比SONET/SDH更加有效地分配帶寬和處理數據。
RPR技術都支持空間復用技術(SRP),當一個分組從環中被剝離出來的時候,它就不再占用環的帶寬,而是釋放下游段供其它分組使用。這樣,分組環使得有多個節點成多段同時傳輸數據,而不會互相影響,充分利用了整個環路的帶寬。
RPR可以配置豐富的接口,可以提供各種面向以太網口的專線服務,其中基于SDH的RPR設備在面向IP優化的同時支持電信級TDM專線,可以滿足軌道交通各系統的通信傳輸需要。
RPR便于支持組播/廣播業務的開展,由任意一個節點發出的組播/廣播信息可以在只占有一個通道的情況下發送到不同的節點中,非常適合軌道交通視頻監控、廣播等業務的應用。
RPR技術使運營商在網絡內以低成本提供電信級的服務成為可能,它吸收了千兆以太網的經濟性、SDH對延時和抖動的嚴格保障、可靠的時鐘和50ms環保護和恢復等特性,并具有空間復用、帶寬動態分配、支持業務級別等特點,帶寬利用效率最高,主要用于城域語音及窄帶數據的匯聚、接入和傳送,僅僅從技術層面上講是非常適合城市軌道交通應用的。但RPR的標準化進程緩慢, IEEE802.17 RPR WG一直到2004年6月才被正式通過。另外RPR還缺少相應的業務模式的推動,不同廠家設備的互通性還沒能在大規模的實際應用中得到證實。RPR的商業化應用并不如原來預料的那么廣泛,產品價格也很高。
6.1.6 以太網傳輸技術(GE)
以太網技術是以計算機互聯的形式發展起來的,是一種基于IP協議的包交換技術。以統一的TCP/IP協議進行網絡互聯,以便交換和共享信息,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IP電話等實時業務應用也已進入商用化。采用以太網技術組建傳輸網,即采用路由器、交換機等網絡設備組建通信承載平臺。
以太網傳輸技術成熟,標準化程度高,與SDH技術相比,以太網采用包交換方式,帶寬利用率高,其信息包長度可變的特點,適合于承載任何種類的業務,能夠低成本地提供多種速率大容量的數據接口,速率包括10Mb/s、100Mb/s、1Gb/s、10Gb/s等。而且,以太網技術簡單、接入靈活、易于應用,具有天然的廣播特性,這是其他面向連接方式難以實現的,它不僅支持點對點,而且支持多點連接。目前絕大多數的局域網采用了以太網技術,而用戶具有擴展其局域網的需求,這一事實使得業界產生了將以太網向城域和廣域擴展的愿望,軌道交通領域的寬帶數據傳送實際上就是各個車站監控系統局域網需要與其它車站或控制中心局域網間進行的數據交換而產生的。在局域、城域乃至廣域采用以太網技術可以減少不同傳輸協議間的轉換,提高帶寬利用率和數據轉發效率,可以極大地降低整體成本,以太網可以方便地進行帶寬升級,更適合于未來業務流量分組化的發展趨勢,滿足站點快速增長對高速接入和靈活帶寬提供業務的需求。以太網傳輸技術是目前計算機互聯所采用的最廣泛、最經濟的手段。
在以太網中,各站點之間的通信按ISO/IEC 8802-3和IEEE 802.3標準系列或IEEE 802.11、HomeRF、HiperLAN標準系列和UP-5、IrDA標準等規范的以太網介質接入控制方法實現。以太網中傳輸的信號以幀的形式存在,不允許非幀形式的信號存在,一旦發現則將其丟棄。
以太網的優越性如下:
結構簡單、成本低廉;
有良好的兼容性;
充分的網絡靈活性;
克服了接入網與干線網之間的瓶頸效應;
實現了LAN與MAN、WAN網絡的無縫對接。
10G以太網是以太網突破傳統局域網應用局限,向城域網和廣域網延伸的關鍵技術。10G以太網比傳統以太網成本低、距離長、帶寬高。隨著IEEE802.3ae 10G以太網標準正式發布,10G以太網端口已經成為核心交換機/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以太網技術的缺點在于由于是提供“盡力而為”的服務,其流量控制及網絡管理能力較差,對承載業務不可避免地存在時延、抖動和丟包等現象,承載業務的QoS、網絡安全性都有待加強,此外以太網的網絡管理能力較弱,在使用以太網時,首先的疑問是實時性、安全性能否得到保證。
6.1.7 分組傳送網(PTN)
PTN支持多種基于分組交換業務的雙向點對點連接通道,具有適合各種粗細顆粒業務、端到端的組網能力,提供了更加適合于IP業務特性的“柔性”傳輸管道;點對點連接通道的保護切換可以在50毫秒內完成,可以實現傳輸級別的業務保護和恢復;繼承了SDH技術的操作、 管理和維護機制,具有點對點連接的完整OAM,保證網絡具備保護切換、錯誤檢測和通道監控能力;完成了與IP/MPLS多種方式的互連互通,無縫承載核心IP業務;網管系統可以控制連接信道的建立和設置,實現了業務QoS的區分和保證,靈活提供SLA等優點。
從技術的角度看,分組傳送網具有面向包的處理能力,一個新的傳送網絡體系結構。可以面向包括傳統語音業務在內的各種業務接口,又可以具有統一的處理平臺,更經濟有效地支持大容量的多種業務的應用。這種新的傳送網絡體系,具有包的處理能力,通用的層間接口協議,可以接受各種客戶協議,也能利用各種下層協議提供的連接路徑或服務。
PTN技術將真正的QoS引入以太網業務,采用二層MPLS作為智能適配層,同時使用先進的分組環(PacketRing)、PBT等技術實現業務層小于50ms的保護倒換。但基于現有以太網接口/構架大量存在且易于使用的情況,越來越多的具有QoS要求的業務將依托以太網平臺。因此以太網新業務必將得到飛速發展,在PTN技術系統中提供以太網新業務支持也將是一個必然趨勢。PTN技術解決方案滿足城域新業務的需求,為運營商提供從邊緣接入到核心的具有QoS保證的IP化分組傳送解決方案。
PTN的特點與優勢,可以應用于軌道交通傳輸業務承載,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軌道交通業務需求種類、接口多樣性:PTN滿足多業務接入、提供豐富的業務接口;
軌道交通業務有Qos保障要求,PTN提供端到端的傳輸管理,50ms業務保護切換,滿足TDM業務需求;
軌道交通業務中視頻、IP類高帶寬業務快速增長,PTN為IP業務而生,高帶寬、靈活的可擴展性,且提供以太網業務端到端的管理;
PTN的包容性,適合新建工程,也適合對既有工程的改造;
PTN可大幅降低單位傳輸成本。
6.1.8 MSTP+技術
MSTP+技術目前業界有不同的稱謂,有稱為增強型MSTP、下一代MSTP、混合型MSTP(或者HybridMSTP)、雙管道MSTP等等,本質上都一樣,MSTP+=MSTP+PTN,就是在MSTP中引入分組技術。
從硬件角度看,是對傳統MSTP設備的交叉板進行改造,在維持TDM特性不變的同時,新交叉板同時集成了PTN設備交叉板的核心芯片,通過一塊板實現MSTP和PTN的融合。雙核:TDM內核+PTN內核,實現TDM/分組業務最佳處理;一心(EOD):數據業務自由流動,演進過程MSTP/PTN雙域無縫互通。
MSTP+技術優勢及與軌道交通業務需求的匹配性:
MSTP+源自MSTP,完全兼容當前MSTP的所有特性,實現TDM/分組業務同時處理。
MSTP+繼承了MSTP的豐富業務接口,在同一臺傳輸設備上,針對不同的軌道交通業務,采用不同的傳輸通道,大大提高了傳輸效率(尤其是數據業務)、降低了傳輸成本。
目前主流通信廠家的MSTP+產品,已能提供40G容量的線卡,突破了傳統MSTP帶寬瓶頸限制、完全能滿足軌道交通數據業務的帶寬增長需求。
MSTP+產品在各電信運營商中大面積采用,在電力、石化等行業客戶中也有較多成功應用案例,在軌道交通行業目前正在推廣應用。據統計,華為、阿爾卡特朗訊、愛立信、烽火等國內外主流通信設備廠家近年來傳輸設備的出貨總量中,MSTP+產品占到60%左右的份額。由于出貨量大,其相對內嵌RPR的MSTP產品,有較大的成本優勢。
作者簡介:
魏曉東,1967年畢業于天津大學精儀系。1984~1991年任安徽工業大學自動化系副教授。1991年出版《分散型控制系統》( 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0~2012年任北京和利時系統工程公司副總工、事業部總設計師,北京地鐵13號線、深圳地鐵一期工程、廣州地鐵3號線綜合監控系統工程技術總負責人。2006、2010年出版《城市軌道交通自動化系統與技術》初版與第二版(電子工業出版社);2010年主編國家標準《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工程設計規范》(GB50636-2010)、《城市軌道交通綜合監控系統施工與質量驗收規范》(GB/T50732-2011);2010年主編關于兩化融合的國家標準《工業企業信息化集成系統規范》(GB/T26335-2010)。2013年至今任清華同方數字城市工程中心技術專家,住建部城市軌道交通標注技術網Eu委員會委員,全國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標準技術委員會委員。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