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0~22日,由中國自動化學會(以下簡稱學會)主辦,山東大學、山東省自動化學會承辦的2017年中國自動化大會暨國際智能制造創新大會(CAC)在泉城濟南召開。圍繞“智能自動化改變世界”會議主題,大會設有與控制學科和智能制造自動化產學研領域密切相關的約150個專題特邀報告、約300個會議論文報告、31個邀請組專題以及1100余篇張貼論文,論文投稿量超過2200篇,投稿量創歷屆自動化大會歷史新高。來自海內外自動化、電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12位院士,200余位長江學者、國家杰青、千人計劃學者等自動化領域專家學者們歡聚一堂,把脈智能制造,共探自動化產業的未來發展。據初步統計,兩天來本屆大會注冊總人數超2700人,特邀嘉賓228位,總參會人數逾3000人。
大會現場
大會開幕式由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研究員主持,學會理事長鄭南寧院士、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信息科學部常務副主任秦玉文研究員、山東省自動化學會理事長賈磊教授為大會致辭。
中國工程院孫優賢院士
中國工程院孫優賢院士帶來大會的第一個報告《四論工業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報告在分析我國和全球工業生產形勢的基礎上,指出了信息化與工業化兩化深度融合是解決工業生產困境的主要途徑。報告接著介紹了CPS在工業領域的創新應用,從而形成了工業信息物理融合系統iCPS,并詳細研究了iCPS的核心支撐人工智能的五個方面變化、智能及其戰略目標和關鍵技術。最后報告分析了iCPS的優越性和總體架構,指出了目前在工業應用中的主要挑戰和存在困難,從而揭示出相關的核心科學問題,提出了主要研究內容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中的相關支撐。
中國工程院鄭南寧院士的報告是《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能》,他指出,人工智能追求的長期目標是使機器能像人一樣感知世界和解決問題,人腦所具有的自然生物智能形式,為建立新的人工智能的理論和方法提供了重要啟示。報告圍繞受腦認知和神經科學啟發的人工智能的基本科學問題,闡述其基本原理、研究前沿和實現的基本途徑,并結合其領導的研究團隊工作,討論如何從情境認知的角度重新定義自主駕駛,構建一種受腦啟發的、進化的、發展的自主駕駛學習系統,使自主駕駛汽車具有記憶、推理和經驗更新的認知機制,能夠應對高動態和強隨機性的交通場景變化。
中國工程院鄭南寧院士
來自柏林科技大學的Holger Kohl教授帶來大會第三個報告《Industry 4.0 - Introduction, Status and Outlook》,他表示,工業4.0可以給全世界的工業企業帶來全新的機遇,實現產品之間的溝通,提高他們的利用率,最終提升制造企業的競爭力。報告從數字化轉型談到生產中的分布式智能,圍繞流程鏈中的自動化計劃與控制、工廠云、IPK邁向工業4.0的開發以及中德合作等方面闡述工業4.0的現狀與前景。
柏林科技大學Holger Kohl教授
中國科學院包為民院士為現場觀眾帶來今天上午的最后一個報告《未來航天器發展及控制面臨的挑戰》,他談道,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智能自主系統及應用成為國家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國家正在啟動人工智能重大計劃,將迎來智能技術發展的春天。先進控制儀表是未來各類飛行器自主飛行的基礎,智能儀表是未來慣性儀表的重要發展方向,推行航天控制與智能儀表技術的融合發展,可能會實現業態創新和顛覆性演進,智能自主控制技術將為未來航天活動、武器裝備、重大儀器、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提供技術支撐,是控制學科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中國科學院包為民院士
會議第二天依舊高朋滿座,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柴天佑院士為現場觀眾帶來第一個報告——《CPS驅動的控制系統》,報告以CPS驅動的控制系統的研究為例,闡述了(1)如何采用CPS思想,從實際的重大需求出發,提煉對控制科學具有挑戰的科學問題;(2)如何將控制(建模、控制與優化)、計算(嵌入式軟件、云計算)、移動互聯網等計算資源與重大耗能設備的物理資源緊密結合與協同,以提升控制系統的功能為目標,提出復雜工業過程設定值控制、設定值跟蹤控制和自優化校正一體化控制算法;(3)如何采用嵌入式控制系統實現一體化控制算法;(4)以重大耗能設備電熔鎂爐為例,介紹了所提出的一體化控制算法的半實物仿真和工業應用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信息科學部主任、中國工程院柴天佑院士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宏鑫的報告是《特征建模理論、方法和應用》,他在報告中闡述了在自動控制的發展歷程中,特征建模的產生與基本概念,并從特征建模的特點、組成、機理、分類、基本形式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特征模型的控制方法、仿真研究以及實際應用。同時指出,對不同對象有不同的建模方法,對同一對象由于控制要求不同也有不同的模型形式。反映和抓住事物的運動規律、主要矛盾和特征是人工智能水平的最高表現,特征建模是抓主要特征的一種數學表達方法,是一種新的建模思想和理論,但有些問題從理論與應用上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吳宏鑫院士
為現場觀眾帶來報告《復雜有色金屬過程控制技術》的是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桂衛華,他圍繞有色金屬工業發展的需求,介紹了近年來團隊主要開展的四方面工作:(1)針對鋁電解節能的瓶頸問題,研究了低電壓鋁電解槽控制技術,提出了低電壓鋁電解槽生產的優化工藝條件,以及鋁電能槽生產臨界穩定的協同控制技術;(2)針對直接浸出濕法煉鋅過程,建立了其過程競爭模型,提出了多反應過程的遞度優化和基于ORP的單反應過程優化控制技術;(3)研究并提出了有色冶金過程的多重金屬粒子在線分析與檢測技術;(4)針對高爐料面的形狀在線檢測的困難,探索并發明了一種高溫工業內窺鏡技術,直接獲取料面形狀圖像信息,并取得初步效果。
中南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桂衛華院士
大會的最后一個報告是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錢鋒院士的《流程工業制造過程智能化》,他表示,流程工業發展正處于新舊動能迭代更替的過程,如何運用人工智能和信息網絡等現代技術,推動流程工業企業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的變革,是實現“全球流程工業制造大國”向“全球流程工業智造強國”轉變的核心。他在報告中分析了我國流程工業轉型升級的國家重大需求,探討了以“智能制造+綠色制造→高端制造”為目標的智能優化制造的愿景,即實現資金流、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四流合一”,利用人工智能和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實現工業企業的智慧決策與智能生產。還圍繞(1)生產和經營全過程信息智能感知與系統集成;(2)大數據驅動的供應鏈—生產鏈—價值鏈的智慧決策;(3)人、機、物自然交互的生產過程全流程協同控制與優化;(4)全生命周期安全環境足跡監控與溯源分析及控制等科學問題,深入剖析了當前流程工業企業經營決策層面、生產運行層面、能效安環層面和信息集成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重塑流程工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實現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生產提出了未來智能優化制造的主要研究內容和關鍵技術。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錢鋒院士
近年來,隨著現代工業的不斷進步、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大數據的爆炸式增長……,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正在引發一場深刻的產業變革。而自動化和智能化正是這一產業革命的最強助推力,極大地推動著新舊動能轉換。本屆大會緊扣時代脈搏,為全球自動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們提供了一個展示創新成果、展望未來發展的高端學術對話平臺,有效匯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必將為提高中國自動化領域的科技創新水平,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做出積極貢獻。
摘自《自動化博覽》2017年11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