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這是黨的文獻中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這是基于目前中國經濟發展的科學論斷。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大而不強”常常困擾著中國經濟。目前,中國制造業的規模已居世界首位,而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只是發達經濟體的四分之一;中國用不足8%的耕地養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而農業勞動生產率與發達經濟體相比不足其五分之一;中國在世界500強公司中的數量居第二位,但企業投資收益率卻低于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投資收益率的平均值。如何實現經濟轉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成為中國經濟跨越關口的重要方向。
什么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經濟與傳統經濟相對比,與市場經濟相聯系,可以從時間維度、經濟發展水平、資源配置方式等方面來認識。所謂體系,則指若干有關事物或某些制度相互聯系的系統而構成的一個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并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內部聯系組合而成的系統。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可從以下幾個層面推進。
第一,建設現代要素體系。
生產要素是生產效率的基本單元。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必須從生產要素著手。企業是各類要素的集合或載體,產業是同類企業的集合,國民經濟則是各不相同產業的有機集合或集成。生產要素的質量、配置結構與方式直接影響要素的生產率,進而影響企業與產業的效率。經濟學家波特用鉆石模型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得出的結論是擁有的生產要素有差異。決定一個國家某個產業競爭力的因素有多種,首位是生產要素。生產要素可以分為初級生產要素與高級生產要素。其中,初級生產要素,包括天然資源、氣候、地理位置、非技術工人、資金等;高級生產要素或專業生產要素,包括高級專業人才、專業研究機構、現代通訊、信息等基礎設施。專業生產要素更多依靠自身投資來創造。一個國家或區域競爭力的差異,在于其擁有的現代通訊、信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力、研究設計等高級生產要素不同。
以現代生產要素體系建設為著力點,來提升國家、產業或企業競爭力、來支撐現代產業體系,需要加大對科學技術、人力資本、品牌、文化創意的投入、運用與開發,倡導創新文化,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加強專業化生產要素的開發與使用,深化專業生產要素市場建設,促進要素市場的“結構化”升級,促進生產要素有效配置,著力打造對高端產業與生產要素具有更強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形成對全球高端生產要素富有吸引力的國際化、法治化環境。
第二,建設現代產業體系。
建設現代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產業是供給體系的載體,產業既是企業的集合,又是國民經濟的基本與主干。建設現代產業體系不僅需要現代化的企業,提高企業競爭力,而且需要提高產業競爭力,需要產業間的協同發展。
就產業維度而言,一是要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使其在現代產業體系中居于重要地位。通過推進制造業強國,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以先進制造業為依托積極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加快科技金融、消費者金融發展,促進現代金融更好服務實體經濟。四是加強水利、鐵路、公路、航空、電網、信息、物流等基礎設施網絡建設,這是現代產業體系的基礎與保障。五是推進產業協調、融合發展。遵循產業發展規律,讓先進科學技術廣泛滲透各個產業,加強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與現代農業之間協同發展。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升級轉型。如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與創新設計、制造模式,以及眾籌、分包、眾包等新的商業模式的滲透融合,促進產業價值鏈轉向中高端,并發揮產業鏈完善、創新鏈協同強的優勢,著力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
第三,建設現代經濟動力體系。
目前,支撐中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要素條件發生了深刻變化,實現從要素、投資驅動轉化為創新驅動,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現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形成現代動力體系,這對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重要的驅動作用。創新與科技進步的水平是衡量世界各國先進程度、現代化程度的標準。創新是發展全局的核心和基點,把創新的理念深入人心,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促使創新引領發展。
要通過創新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等要素配置,提高配置效率;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強化基礎研究,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強化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人力資本投資,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與核心的技術優勢和競爭力,跨越“技術創新陷阱”;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在人力資本服務領域培育新動能,提高教育與研發生產力,加強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勞動分工程度和專業化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是決定技術創新水平高低的最主要因素,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勢在必行。
第四,建設現代經濟體制。
現代經濟體制應是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這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與保障。這是因為,現代經濟體系背后的、能驅動經濟增長的,是由制度派生出來的激勵結構,而這種激勵結構可以降低交易費用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的有效產權安排與有效的市場機制。
這要求,完善產權有效保障機制、發揮產權創新的激勵效用。市場經濟本質是法治經濟,要遵從法律、完善契約、誠信、公平的市場文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的作用,完善市場主體秩序與交易秩序,促使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深化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實現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有機結合,政府不缺位、不越位、有作為,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完善現代金融制度、信用制度和專業化的服務體系、不斷進行創新實驗的風險投資機制、靈活的人才流動機制、吸引人才的激勵機制和相對完整的資本市場等,能把技術創新和市場的需求有效溝通起來,推動新技術成果快速轉化為新產品、新產業,從而促進新興產業的發展。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作用,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運用好財政、貨幣等政策對生產、流通、交換與分配領域的調節作用。提高企業的競爭力,打造一大批具有世界品牌影響力、國際一流的企業。
第五,建設現代政策體系。
目前,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主要矛盾是供求結構性不平衡不匹配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體系質量難以滿足人們消費升級與轉化的需要,供給量有余,而質不足,供給體系升級趕不上消費升級,出現了產能過剩,出現了消費外溢的“海淘熱”。改善供給體系的結構、質量與效率,是解決矛盾的主要方式。如今,現實中的各種初級要素成本上升,如勞動力成本上升的不可逆性,土地、環境成本上升的趨勢業已形成,迫切要求提高供給端的效率,促使勞動、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生產率提升,促使要素效率高于要素成本,否則,集成這些要素的企業就難以消化,難以生存。可以說,當這些變化推動要素成本上升時,其效率能否相應提高就成為突出問題。這些迫切要求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迫切要求增長動力由低成本要素的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為此,需要加快建設現代政策體系。這包括,加快建設創新政策體系建設,支持創新、引領發展,支持科技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建設;實施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協調政策,促進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使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完善產業布局、實施競爭導向的產業政策;實現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的政策。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有眾多相互依賴、相互支撐的子系統構成的龐大的復雜系統,要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應形成以實體經濟為著力點,以新的要素體系、新的產業體系、新的動力體系、新的體制安排與政策體系為基本內容的人工系統。其中,要素體系是基本單元,產業體系是有效載體,現代經濟體制是基礎,政策體系是保障,它們有機構成發揮整體效應,推進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全要素生產率提高。
摘自 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