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深入分析當前經濟形勢,并對2018年經濟工作進行部署。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精神,推動我國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對此,本報摘要刊登多位智庫專家的觀點。
把國有經濟的發展定位在“國有資本”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 劉尚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為國有經濟發展指明了新方向,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解除了觀念上的束縛,為國有資本的優化有效配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國資國企改革要圍繞資本來做文章,真正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管理體制,為國有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過去一直強調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此次由“資本”代替“企業”,雖只是一詞之差,但意義十分重大,這既是國有經濟發展的新方向,也是國資國企改革思路的新突破。這意味著,今后國有經濟的發展將步入中國特色的現代化市場經濟之路,也表明國資國企改革將會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在如何發展國有經濟的問題上,有一個基本問題長期沒解決,那就是國有經濟的微觀基礎,究竟是“資本”還是“企業”?
以往,長期受計劃體制的影響,以及發展國有經濟形成的路徑依賴,國有經濟的微觀基礎不由自主地定位在“企業”上。在這種邏輯支配下,國有經濟的發展與市場經濟的平等競爭要求產生了嚴重的內在沖突。隨著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如果再把國有經濟發展的微觀基礎僅僅定位在國有企業上,顯然已經不合時宜。國有資本大量參股、控股,與民間資本混合,說明國有經濟的發展已經擺脫了國企這個外殼。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定調,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解除了觀念上的束縛,為國有資本的優化和有效配置提供了更大的空間。
產權是市場經濟的基石。所有經濟活動,都是通過產權及產權主體之間的法律關系而產生的。企業是產權的一種組織形式,國有企業僅僅是國有資本產權的一種組織形式,并不是唯一的。國有資本一旦得到授權進入市場,就以出資人身份形成各式各樣的產權,可以存在于各式各樣的企業之中。國有經濟一旦以國有資本為微觀基礎,就意味著國有經濟是“滲透式”的,具有開放性,與民營經濟可以彼此融合,相互借力,共生共榮。這無論對做強做優做大國有經濟,還是防范化解當前面臨的重大經濟金融風險,都是最優選擇。
定位在國有資本上來做強做優做大,意味著從此國有經濟的發展不再局限于國有企業這個外殼,可以在廣闊的空間發展壯大。一方面,大量國有資本存量由此可以激活,提高國有資本的效率,增強發展的新動能,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發揮國有資本的獨特優勢,融合看似對立的公共屬性與市場屬性,讓國有資本成為社會保障、公共服務、經濟安全等公共利益的強大支撐。
改革是為發展服務的。國有經濟發展路徑的變化,勢必要進一步優化國資國企改革的思路。
國有經濟定位到國有資本的發展上,也就意味著國資國企改革要圍繞資本來做文章。這需要從兩個方面來下功夫:
一是把國有資本的宏觀管理職能、投資運營職能、監督評價職能分開。這三個職能實際上構成了國有資本的所有權管理體系,但是這三個職能必須分開,不能混為一談。這就需要通過構建國有資本宏觀管理體制來體現和落實。宏觀管理職能應當就國有資本的戰略布局、中長期規劃和年度預算做出相應決策,并對國有資本的授權和投資運營制定一套相應的規則和政策,但不干預國有資本的具體投資運營。國有資本一旦進入市場,應完全依照市場規則。與此同時,還要進行監督評價與反饋,通過監督評價看投資運營是否符合國有資本的使命和戰略目標、戰略要求。
二是將國家的所有權、出資人的產權、企業的經營權分離。所有權、產權和經營權實際上是對應著三個不同的主體:一個是國家,由政府代表;一個是由國家塑造的產權主體,即投資運營公司;還有一個是企業,按照公司法設置的企業市場主體。過去基于國有企業的改革思路是“兩權分離”,即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F在基于國有資本的改革思路,應擴展為“三權分離”,即加上產權。
所有權屬于生產關系層面的問題,涉及基本經濟制度,而由所有權衍生出來的產權屬于經濟運行層面問題,是體制機制問題。國有資本不存在所有權不清晰的問題,但存在產權不清晰的問題,也就是代表國家的具體的出資人財產權界定不清楚。通過出資人制度形成可交易的清晰產權,按照市場方式進入或退出不同的企業、行業。管資本,就是以產權為基礎。而產權與企業的經營權自然是分離的,擁有產權,并不等于擁有經營權,也不一定必須擁有經營權。經營權徹底歸于市場主體,與所有制無關。經營權與產權的聯系,可以是強聯系,如控股;也可以是弱聯系。如此才能實現“三權分離”,才可能真正構建以管資本為主的管理體制,才能為國有經濟的發展營造良好體制環境。
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 牛 犁
高質量發展將引領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為此,必須長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切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新時代,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展望2018年,我國經濟增長的穩定性、韌性顯著增強,保持經濟穩定發展的有利條件仍然較多。但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國際環境不確定性較多、國內高杠桿率、地方政府隱性債務、房地產泡沫、實體經濟困難等問題依然突出,提升經濟發展質量的基礎仍不穩固。為此,必須長期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切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著力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
一、“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要長期堅持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是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要長期堅持?!胺€”就是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不能急轉彎、猛剎車、強刺激;要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穩經濟、穩物價、擴就業、增收入,保持社會大局穩定?!斑M”就是要加大調結構、促改革的力度,推進結構調整和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在工作實踐中,要處理好“穩”和“進”的辯證關系?!胺€”是“進”的前提條件,如果急躁冒進、只考慮結構調整和改革,卻忽視了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問題,一旦經濟增長出現過快下滑,各種社會矛盾就會凸顯,結構調整和改革也無法有序推進。同樣,如果一味求穩,不推進結構調整和改革,不優化經濟結構,不培育新的發展動力,則將來經濟增長的基礎難以夯實。在“穩”的前提下,扎實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落地顯效。二者有機統一、互相影響、不能偏頗。
要把“穩”和“進”作為一個整體來把握,把握好工作節奏和力度。要加強政策協同,把握好經濟社會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政策取向,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重在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重在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重在強化實體經濟吸引力和競爭力,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強化創新驅動;社會政策要積極主動回應群眾關切,注重解決突出民生問題;改革步子再快一些,加快完善以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的改革;開放力度要大一些,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列為2018年八項重點經濟工作之首。當前,結構性矛盾的根源是要素配置扭曲,根本途徑在于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
“破”就是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用市場化、法制化手段化解過剩產能。目前,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已取得實質性進展,但是水泥、平板玻璃、煉油、造船和電解鋁等行業產能過剩壓力依然較大。未來破除無效供給,處置“僵尸企業”,推動化解過剩產能仍為重中之重。
“立”就是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要不斷培育壯大新經濟動能,同時要加快推動傳統行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從而提升整體供給體系質量。
“降”就是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深化電力、石油天然氣、鐵路等行業改革,降低用能、物流成本。只有降低實體經濟成本取得實質性進展,制造企業才有盈利空間,制造業投資、民間投資才能成為經濟穩定增長的堅實動力。
三、打好三大攻堅戰,提升經濟發展質量
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高質量發展將引領我們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貫徹新思想,追求新目標,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一方面,我國經濟平穩增長的壓力較小,經濟總量持續擴大,新舊動能不斷轉換,經濟運行的穩定程度增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提升;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提質增效的壓力較大,改革措施落實顯效、創新驅動能力提升,尤其是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等任務十分繁重。要按照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規劃有序推進。
以區域協調戰略推動高質量發展
南京大學長江產經研究院研究員 陳 柳
區域協調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方面,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生特點。要以“高質量發展”這一理念為指導,設計出符合新發展理念要求的區域協調發展評價機制,構建高質量、多維度的區域協調發展體系,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作為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工作之一,闡述了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基本目標和任務,這將成為我們明年和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科學指南。
區域協調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生特點
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區域協調作為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重要方面,體現了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生特點。
區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我國東西部發展差距較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西部地區發展仍然較為落后。與此同時,我國歷史形成的城鄉二元分割體制沒有得到根本消除,鄉村發展有所滯后。區域發展不平衡的根本表現,是人民生活水平存在著顯著的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這種不平衡必須通過協調發展來克服。
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均衡化,是實現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一方面,當前人民群眾對生活品質有新的期待,對嬰幼兒照護、兒童早期教育、無歧視就業、養老保險制度等高質量公共服務供給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了大都市、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鏈接,增強了交通通達水平、降低了成本,促進了經濟分工和提高經濟效率,發揮了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和農村地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構建高質量、多維度的區域協調發展體系
區域協調發展體系表現在多個維度,無論是引領區域發展的國家戰略,還是東中西部協調發展,或者是城市群、特色小鎮等具體區域發展形態,高質量發展都是放在首位的基本要求。
一是區域發展國家戰略要實現精準突破。京津冀協同發展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重點,要形成與首都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產業結構和職業結構,規劃建設雄安新區是積極穩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一項重大決策部署,當前要高起點、高質量編制好雄安新區規劃;推進長江經濟帶發展,要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引領,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圍繞“一帶一路”建設,要創新對外投資方式,集中精力和資源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以投資帶動貿易發展、產業發展。
二是東中西部協調發展要實施差異化戰略。要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引領的示范區域,形成東部地區優化發展的制高點,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通過一系列差異化戰略,建立起更加有效的東中西協調發展新機制。
三是要補齊區域發展的短板。要大力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改善基礎設施,發展適合生態環境的優勢產業和特色產業,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
四是區域協調發展要優化區域發展的形態。城市群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平臺和支撐,提高城市群質量,關鍵是形成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推進大中小城市網絡化的區域布局,利用軌道交通等實現城市群內部的互聯互通,區分大中小城市的功能定位,將特色小鎮發展放到城市群發展的格局中,增強城市群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和承載力。
完善制度環境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必須加快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標體系、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統計體系、績效評價、政績考核,創建和完善制度環境,這為我們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機制提供了新思路。
按照新發展理念構建區域協調發展的各類評價指標和體系,要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對創新的促進作用,促進各類要素流動,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實現區域之間的產業分工和合作;要注重縮小區域差距,將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的目標放在重要位置;要加大生態環境在區域發展中考核的比重,實施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等重大舉措;要鼓勵區域對內對外開放,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大幅放寬市場準入,加快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要注重各個地區的民生問題,指標設置上積極主動回應本地群眾關切,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讓人民群眾共享區域協調發展的成果。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