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澳大利亞召開的亞洲控制會議上,我會副理事長任柴天佑院士被授予亞洲控制協會Wook Hyun Kwon教育獎。
亞洲控制協會Wook Hyun Kwon教育獎是獎勵全球范圍內為亞太地區控制理論及應用領域的教育作出杰出貢獻,在社會、工程行業、控制產業或者大學范圍內對控制理論及應用教育產生重要影響的團體或個人。該獎項每兩年評選一次,每次評選一人,自2007年設立以來,全球僅有5人獲得該獎項。
柴天佑院士始終致力于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研究,不斷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高水平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自動控制領域的高水平人才。截至目前,已經先后培養17名博士后出站,93名博士生獲得博士學位,228名碩士生獲得碩士學位;其中1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6人成長為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0余人在國外高校任教,20余人成為國內高校學術帶頭人。
經過多年的探索實踐,柴天佑院士形成了適合中國國情的獨特博士研究生培養模式:在博士生入學時,根據博士生的興趣特長和未來就業志向,確定他們的研究方向,進行分類培養。第一類是從事控制理論研究,培養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均已經成為我國在隨機控制理論和模糊非線性自適應控制理論方面的學術帶頭人;第二類是從事全流程一體化控制系統的設計與研發,培養畢業的博士研究生均已成為我國從事自動化系統設計與開發的研發人員中的骨干力量,在我國各大科研院所發揮著重要作用;第三類是培養學生從工程實際中提煉原始科學問題,開展學術研究,培養畢業的博士研究生不僅具有解決自動化工程中已有控制技術難以解決的難題的能力,同時具備在IFAC會刊和IEEE匯刊等國際頂級期刊發表論文的能力。
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學術水平,柴天佑院士以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一體化過程控制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11計劃)為依托,充分發揮實驗室在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領域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構建以院士、海外學術大師、千人計劃入選者為導師的培養團隊,將科學研究、教學和人才培養相結合,使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學術水平明顯提高。柴天佑院士培養的2015級碩士研究生王琳巖針對傳統串級控制技術難以應用于混合選別工業過程的難題,提出了數據驅動的雙率自適應控制算法,在IEEE匯刊工業電子和自動化學報各發表論文一篇。
為適應我國未來智能制造對自動化人才的需求,必須解決自動化領域高層次人才培養過程中理論與實際脫節的問題。為此,柴天佑院士于2015年率先在國內實施研究生教學改革,建立“東北大學綜合自動化研究生創新實驗班”,確定了總體培養目標:具備使用新的信息技術,結合研究對象的領域知識,一是培養從事自動化系統的構思、設計、實現和運行的系統工程師和研發人員,二是培養從事提升應用領域自動化系統功能的新算法研究人員。根據研究生的未來發展需求和個人的興趣特長,將他們分為算法研究和系統研究兩類,進行分類培養,并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標。打破原有的課程體系,以自動化科學與技術的核心——建模、控制、優化和自動化系統設計與實現為基礎,并結合通訊、計算機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最新成果,建立全新的課程體系。為了提高研究生的實驗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除了在教學中加強案例教學,他帶領團隊研制了從事建模、控制、優化和一體化控制系統研究的教學實驗平臺,使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進行實驗驗證,做到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融會貫通。
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必將帶來豐碩的成果。短短兩年時間,創新實驗班人才培養工作成果初顯,培養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基礎知識全面且扎實,研究能力特別是實驗研究能力顯著提升。培養的從事算法研究的碩士研究生在IEEE匯刊、自動化學報等控制領域頂級期刊發表高水平論文10余篇;培養的從事系統研發的碩士研究生在挑戰杯等各類高水平科技創新大賽中多次獲得一等獎。創新班第一屆畢業生有兩名研究生獲得遼寧省優秀碩士論文,畢業的研究生受到業界的普遍歡迎,特別是高技術公司,很多畢業生進入華為、中興、阿里巴巴、百度、餓了么、順豐、京東等國內知名高技術公司和企業從事技術研發工作,年薪達到25-35萬。
與此同時,流程工業綜合自動化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研究工作的人員均參與到創新實驗班教學改革工作中,極大地提高了實驗室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培養研究生的能力,實現了人才培養與隊伍建設的雙贏。
來源:東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