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類嘗試把部分思維活動委托給機器時,指示世界經濟發展方向的羅盤就指向了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智能與物聯網、機器人、共享經濟等要素相互疊加后,世界上出現了創造新型生活方式的機會。毋庸諱言,這也是新的經濟增長機會。
隨著信息基礎設施逐步完善,人工智能加速落地,進入應用爆發期,世界主要國家紛紛搶占這一風口。我國繼去年7月印發《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后,近日又出臺《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明確提出要推動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建設。
抓住人工智能,就是抓住新一輪信息技術革命的重心。在全球正在經歷的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以科技創新尋求高質量發展的中國,正逐漸從“跟跑”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領域“領跑”……
締造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新動能
我國人工智能迅速發展,無論研發還是應用都取得較大成果。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論文中,我國占比近20%,發明專利授權量世界第二。過去兩年,我國新增人工智能企業數超過前10年的企業數總和,一批龍頭骨干企業加速成長,紛紛加速技術出海。
“我看到人工智能正在經歷的歷史性時刻,那就是它已經走出實驗室進入了產業應用階段。”全球人工智能領域著名華人專家李飛飛接受媒體采訪如是說。
人工智能的誕生,主要是由商業需求尤其是互聯網需求推動的。雖然它對傳統產業的滲透廣度、深度前所未有,但也面臨著實現產業化發展的問題。對此,我國明確提出人工智能發展三步走的戰略目標,第一步就是到2020年達到總體技術和應用與世界先進水平同步,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成為新的重要經濟增長點,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成為改善民生的新途徑,為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重要的驅動力。
“加快產業化和應用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著力點。”工信部科技司負責人如此評價實現人工智能產業化的重要性。正因為此,此次出臺的《行動計劃》明確,要以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線,推動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的產業化與集成應用。
對于未來3年的發展,《行動計劃》提出將圍繞發展高端智能產品,夯實核心基礎,提升智能制造水平,完善公共支撐體系,發揮政策引導作用,促進產學研用相結合。其目的在于,通過構建良好的產業生態,促進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融合進一步深化,以初步形成從基礎支撐、核心技術到上層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最終助力實體經濟轉型升級。
研究表明,數字化程度每提高10%,人均GDP增長0.5%至0.62%。依托數字革命,工業機器人、無人機、智慧健康養老等領域培育了一批新增長點,消費、生產市場呈現強勁增長勢頭。專家表示,作為我國經濟動力變革的新引擎,人工智能將為各個行業尤其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全新視角,締造一種新動能。
釋放產業技術智能革命新紅利
無人駕駛的出現顛覆了交通出行方式;引入大數據的零售業變得更加“智慧”和“體貼”;走上“云端”的制造業,實現精細管理和個性定制……信息技術便捷了人們生活,締造出新模式新業態,為經濟發展注入更多活力。
可以看出,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人工智能的浪潮是伴隨生活與工作的實踐應用而來,是科技進步的水到渠成,嵌入到了十分廣泛的生活場景。甚至有科學家認為,“我們或許是和人工智能真正共同生活的第一代人”。
“人工智能將給每一個產業,甚至是每個人的生活都帶來深遠影響。”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會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說。他介紹,未來3年,我國將按照“系統布局、重點突破、協同創新、開放有序”的原則,在制造、農業、物流、金融、商務、家居等6大重點行業進行融合創新。
事實上,人工智能與傳統行業的融合遠不止這6個行業,比如能源、旅游、醫療等早已有實踐運用。工信部相關負責人介紹,我國將依托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等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揮資源優勢,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領軍企業,探索建設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設立重點實驗室,鼓勵行業合理開放數據,促進人工智能產業突破發展。
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醫療影像輔助診斷系統、視頻圖像身份識別系統……近幾年,我國人工智能應用技術進展迅速,智能經濟、智慧社會取得明顯成效。以圖像識別、物體跟蹤和無人駕駛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已在許多行業得到產業化應用。產業技術的智能革命,在越來越廣泛的領域讓越來越多的人享受到發展紅利。
助力中國經濟發展奇跡新超越
不斷積累的技術能力與數據資源、巨大的應用需求、開放的市場環境有機結合,構成了我國人工智能發展的優勢,使我國在這輪競爭中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但這只能說明我們具備了站位優勢,還必須看到面臨的新挑戰。
人工智能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楊放春認為,目前,在基礎理論、芯片、系統、生態、軟硬件和項目布局等方面,我國人工智能發展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差距,即使是在基礎設施、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方面,也都有待完善。
觀念的變革是第一位的。楊放春表示,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首先需要的是觀念的轉型,能在政策、倫理、法律上為人工智能的應用做好鋪墊。比如,在醫療診斷、無人駕駛等方面存在法律和政策滯后于人工智能技術實踐的問題,在出租車、零售業等領域可能面臨人工智能帶來的顛覆式變革。“這些問題都需未雨綢繆,做好預案,以確保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他說。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專家表示,對于傳統企業而言,必須主動尋找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場景,積極構建以技術為紐帶的產業價值鏈。
考慮到傳統企業獨立開發和應用人工智能所需的投入很大,而且有失敗的風險。業內人士建議,傳統行業應依托各類平臺型企業作為應用建設的龍頭,推動其共性技術、資源和服務的開放共享,以促進人工智能技術在傳統行業的落地。
當然,在政府、科研機構和平臺型企業共同主導的人工智能產業應用中,還要善于借用市場手段平衡社會和企業間關系,防止平臺型企業利用技術優勢進行壟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發揮人工智能動力變革的引擎優勢,實現我國經濟發展奇跡的新超越。
摘自《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