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中國科技的一片贊揚聲中,一些輿論把我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身階段,直接“躍進”為形勢一片大好、已經領跑世界的階段,一些人甚至出現驕傲自滿情緒,盲目認為我國已經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我們既不能對發展成就視而不見,也不能因為成績而盲目自滿,應該看清不足、勇于攀登,為科學家創造安心穩定的科研環境,涵養有利于創新的制度體系、文化土壤
近年來,我國科技進步有目共睹。歲末年初,各媒體對于科技創新成果的回顧與展望的報道,熱熱鬧鬧,令人鼓舞。在一片歡呼點贊聲中,近日一位院士對我國科技創新現狀的冷靜告誡格外醒目。這位院士表示,科技創新特別是基礎研究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自滿,二是不浮夸,三是不折騰。
這確實是語重心長的金玉良言。
近幾年,在科技論文和專利數量、科技人力資源規模、國家對科技投入力度等方面,我國都取得了較大進步,很多指標都進入了世界前列:科技人力資源數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多年排世界第一,國際科技論文數量多年排世界第二;2017年全社會R&D(研發)支出占GDP比重為2.15%,已超過歐盟15國2.1%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在一些基礎研究領域和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如載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通信、大飛機等等,也是成果豐碩。這些指標的增長和成果的涌現,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中國科技正在經歷從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轉身,感受到創新自信的力量。
然而,自信不等于自滿,樂觀過頭可能變成浮夸。在對中國科技的一片贊揚聲中,一些輿論把我國科技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身階段,直接“躍進”為形勢一片大好、已經領跑世界的階段,一些人甚至出現驕傲自滿情緒,盲目認為我國已經能夠引領世界科技發展,并導致急功近利的行為,這無疑是應該警惕和自省的。
事實上,目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特別是原始創新能力,距離世界科技強國還有很大差距。根據《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6—2017》,中國國家創新指數只排在世界第17位。原始創新能力的排名還要更靠后,因為綜合性的創新指數排名掩蓋了原始創新能力的大小。
以論文的評價指標為例,論文被引次數反映論文的受關注程度,能夠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論文的原始創新能力。2016年中國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居世界第二,但平均被引次數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國“高被引”作者175人,但美國為1465人,僅為美國的12%。
再以專利質量為例,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雖連續多年世界第一,卻在質量上與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有效發明專利的平均維持年限較短。國家知識產權局1月18日發布的專利統計數據顯示,在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劃分的35個技術領域之中,2017年國內發明專利擁有量高于國外來華發明專利擁有量的高達30個,但從維持10年以上的發明專利擁有量來看,國內卻在29個技術領域中數量少于國外。顯然,我國仍需大力培育高價值核心專利。
科學研究需要坐冷板凳、沉下心來、下笨功夫,不能東搖西擺、追著熱點跑。有投入、有人力,論文數量和專利數量都可以刷出高分來,但真正體現科研質量的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卻不能簡單地刷出來。因為,真正的原始創新,要能夠貢獻新的科學思想,能夠開辟新的科學領域,能成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關鍵因子。中國科技創新發展到今天,刷數量的階段已經過去,重質量的階段正在到來。
中國科技創新需要自信,我們不必言必稱希臘、賢必舉歐美,不能妄自菲薄、對西方亦步亦趨,應該勇于創立中國科學家的品牌。同時,也不能對已有成績沾沾自喜,應該看清不足、勇于攀登,為科學家創造安心穩定的科研環境,涵養有利于創新的制度體系和文化土壤,這樣才能磨亮原始創新的利器,讓世界科技強國的愿景從夢想變成現實。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