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強化金融監管,化解金融風險,激發微觀主體活力,不斷夯實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2017中國經濟年度成績單上周公布,其中,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6.9%,增速比2016年的6.7%提高了0.2個百分點。經濟總體運行穩中向好,這為做好今年經濟工作提供了豐厚的物質條件和有利的“時間窗口”。今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實施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健全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這為我們正確認識當前經濟走勢和把握宏觀政策取向指明了方向。
從走勢觀察,2018年我國將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繼續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同時,今后3年要重點抓好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污染防治三大攻堅戰。一方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穩定經濟的效應將繼續顯現;另一方面,經濟政策有“四嚴”,經濟也面臨向下回調壓力。金融要嚴監管,管住貨幣信貸總閘門;房地產要嚴調控,保持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地方政府債務嚴管控,切實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環境保護嚴標準,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預計2018年,我國經濟增長將維持在合理區間,物價水平總體平穩回升。
需要注意的是,近幾年,我國就業形勢較為穩定,物價溫和,說明實際經濟增長與潛在增長率基本一致。經濟增速下降和內需減慢是潛在經濟增速放緩和需求結構變化的結果,并不是有效需求不足,不能依靠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持續刺激。要改變趨勢性經濟下滑,關鍵是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增長率。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建議2018年不追求過高的增長速度,為此,要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地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激發民間投資活力,不斷化解金融風險,夯實經濟可持續發展基礎。
總量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不變,調整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確保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2018年財政赤字可考慮按2017年水平安排;2017年的50號文、87號文要嚴格執行,不能形同虛設。穩健的貨幣政策要保持中性,管住貨幣供給總閘門,保持貨幣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保證我國貨幣政策的獨立性。要把握時機,穩定出口,給國內結構調整和深化改革創造條件。
結構政策。結構性政策要發揮更大作用,優化存量資源配置,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落實保護產權政策;激發民間投資活力,貫徹落實《促進民間投資健康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開展民間投資督察;研究鼓勵民間資本參與PPP項目的政策措施,穩定基礎設施投資。
社會政策。做好民生工作,要突出問題導向,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周密謀劃、用心操作。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要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既不降低標準,也不吊高胃口。要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注重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改革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加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繼續解決好“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鼓勵社會資金進入養老、醫療等領域。
改革政策。改革開放要加大力度,在經濟體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推進“放管服”改革縱深化,繼續清理規范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簡化投資上報流程和手續。完善國企國資改革方案,圍繞管資本為主加快轉變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職能,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在電力、電信、民航、軍工、石化等領域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加快建立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發展住房租賃市場,支持專業化、機構化住房租賃企業發展。
制定三年防金融風險計劃。未來幾年,對中國最大的挑戰是既要把GDP穩在一定速度,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把杠桿率控制住;還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要調節好穩增長、防風險、提質量三者關系,需要有一個“三年計劃”,內容應包括“僵尸企業”退出和債務處置、地方政府隱性債務處置、房地產長效機制、金融機構改革和金融監管、金融機構注資和救助等內容。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