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土寸金的北京,“宇宙中心”五道口,頂尖學府清華大學邊上,江蘇省常熟市與清控科創旗下小樣青年社區聯合打造了一個飛地孵化器——常熟(北京)創新中心。
“飛地孵化器是清控科創旗下小樣青年社區在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基于‘飛地經濟’進行的孵化模式創新。”清控科創總裁程方向記者介紹說,飛地孵化器是搭建資源富集地和區域產業之間橋梁的一種創新,改變了以往以招商會、項目路演等為主的資源互動方式,可更持續、更深度地挖掘區域合作潛力。
實現“逆向孵化”“逆向創新”
“飛地模式”在國內經濟領域的實踐,最早始于江蘇省蘇州市——中國政府與新加坡合作共建作為新加坡“飛地”的蘇州工業園區。在多年探索中,全國各地合作建立的大大小小飛地園區達數百個。
“從廣泛意義上來講,飛地孵化器屬于‘飛地經濟’的延伸。”程方解釋說,飛地孵化器既借鑒了“飛地經濟”模式的優點,同時根據各區域的不同需求,通過地方政府主動在經濟更發達、要素更豐富的區域設立孵化基地,吸引優質項目,搭建“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平臺。
何為“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據了解,以往的“飛地經濟”模式中,飛地園區等載體和要素多由經濟發達地區飛入相對欠發達地區,形成飛出地“資本+技術優勢”與飛入地“土地+勞動力優勢”的結合;而飛地孵化器模式下,飛入地政府主動出擊,將招商的觸角直接伸到經濟更為發達的飛出地,利用土地、稅收、資金等多種政策優勢,尋找并引進創新資源和要素,實現“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
據了解,飛地孵化器模式對推動區域合作具有明顯優勢:一是飛入地政府更加主動,避免了原先“拉郎配”的問題,推動力和引導力都大大增強。比如常熟(北京)創新中心項目中,常熟市政府就為引進優質人才和項目,匹配了內容豐富、類別廣泛的政策支持;二是創新服務更專業。在地緣因素限制下,飛地孵化器常引入PPP合作模式,由政府委托社會企業進行孵化器的日常運營和管理,不僅能為入駐團隊提供政府支持,同時能以市場化手段,提供更加專業化服務;三是推動飛入地產業鏈更完善。創新鏈服務產業鏈,依托飛出地豐富的創新創業資源,借助專業的創業服務機構,飛地孵化器重點孵化有利于本地區域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的創業方向,以創業服務產業,可以促進飛入地產業鏈完善和產業升級發展。
“常熟主要聚焦汽車零部件、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相關產業,通過常熟(北京)創新中心與常熟本地企業建立連接,促進了常熟本地相關企業的技術創新及本地產業的升級。”常熟(北京)創新中心副總經理程巍告訴記者。
促進資源的雙向流動
飛地孵化器的“逆向孵化”和“逆向創新”模式優勢明顯,主要體現在“窗口”“渠道”兩個方面。一般來說,飛地孵化器會在創新創業資源豐富的區域搭建,充分利用“小空間、大平臺”的理念,搭建一個區域協調合作的長效平臺。作為窗口,它展現各地政府的作風、效能和形象;作為渠道,其整合對接了兩地各項優勢資源。
“這兩個核心作用與常熟市的需求不謀而合。”常熟市委書記王飏在2017年11月常熟創新發展大會上表示,常熟綜合實力雄厚,2016年常熟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112億元,同時擁有產業強市的厚實家底,以先進制造業見長的常熟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超過3500億元。在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之際,常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走出去,展示城市的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引進來,導入科技創新企業與人才,成為常熟促進本地產業升級、構建創新生態的重要手段。
“飛地孵化器可有效促使‘飛出地’和‘飛入地’兩地間人才、資本、技術、市場、供應鏈等資源的雙向流通和資源共享,強化飛出地在創新創業方面的輻射引領作用,帶動飛入地的創新創業;而對于兩地無法轉移的資源,飛地孵化器還可以發揮‘空間站’‘加油站’的作用,將兩地資源進行充分利用。”清控科創總裁助理、小樣青年社區副總經理水騰飛認為,如何充分利用飛出地的創新創業資源和專業創業服務機構孵化培育有利于飛入地產業升級和企業發展的產業、利用飛入地的空間和市場資源推動飛出地的科技產品產業化和創新成果轉化,是飛地孵化器下一步應著力探索的內容。
“常熟(北京)創新中心是小樣青年社區在飛地孵化器領域的第二次探索,同時,它完成了飛地孵化器模式的再升級——由‘單點突破’升級為‘兩地互動’。”程方表示,通過飛地孵化器與本地孵化器之間的聯動,實現資源對接、培訓共享、活動聯辦等,逐步完善地方創新創業體系,實現創新創業建設一體化。
目前,飛地孵化器已經伸進創新領域。也許其功勞幾何言之尚早。但是,今后飛地孵化器發展的速度,以及行業領域對于飛地模式探索的腳步,將會越來越快,越來越穩。
摘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