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是根據我國發展條件和發展階段變化作出的重大判斷,指明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貫徹好最近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做好2018年各項經濟工作,都要以此為基本依據。
一、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是積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結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判斷,推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戰略,推動我國發展加快從速度規模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我國經濟呈現出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出現了諸多積極變化。
經濟增速平穩換擋。1979—2012年,我國經濟年均增長9.9%;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年均增長7.1%;2017年第三季度同比增長6.8%,連續11個季度運行在6.7%—7.0%之間。
產業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2013—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6.7%提升到51.6%,而工業占比由37.4%下降到33.3%。
需求結構由投資拉動為主向消費拉動為主轉變。2016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64.6%,比2012年提高了9.7個百分點,高于資本形成總額貢獻率22.4個百分點。
新動能加快成長,經濟發展方式由外延向內涵轉變。2012—2016年,高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速超過10%,比規模以上工業年均增速高4—6個百分點;網上零售額持續保持30%左右的高速增長。
發展目標由重視GDP轉向更加重視民生事業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2012—2016年,年均新增就業1300萬人以上,近6000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居民收入年均實際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0.2個百分點,單位GDP能耗4年下降17.9%。
以上積極變化表明,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運行的穩定性、協調性不斷提高,正在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方向邁進。
二、高質量發展階段的主要任務,是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后,我們需要花大力氣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問題:
經濟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城鄉、區域、不同群體之間的差距比較大,扶貧脫貧、農業農村、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短板亟待補齊。產業、行業分化現象凸顯,傳統產業產能過剩的問題沒有根本改變,鋼鐵、煤炭行業的產能利用率仍不到70%,有色、化工、建材、紡織等傳統行業調整的壓力仍比較大。
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的問題。許多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中低端,關鍵領域核心技術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以技術、技能、知識等為要素的質量競爭型產業增加值占制造業增加值比重僅為17%。
創新能力不足、科技貢獻率低的問題。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為2.11%,低于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2.40%的強度;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6.2%,與創新型國家70%以上的貢獻率還有較大差距。
一些領域存在潛在風險的問題。從國際看,我國面臨“修昔底德陷阱”“金德爾伯格陷阱”等風險考驗;從國內看,財政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風險隱患仍在積累。
以上問題說明,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后,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凸顯,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任務仍然十分艱巨。這就要求我們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推動高質量發展,迫切要求加快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全面建設現代化國家的基礎。著力建設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關鍵是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產業體系和經濟體制。
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要把創新放在首位,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引導好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區域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等調整轉型中出現的新趨勢,解決好發展不協調、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抓住“一帶一路”建設帶來的新機遇,充分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和新優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盼,實現社會和諧共享發展。
建設“四個協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基礎。其中,實體經濟是主體,科技創新是動力,現代金融是支撐,人力資源是保障,四者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必須協同發展。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增強經濟質量優勢。要把科技創新放在產業體系建設的首位,使科技創新成為產業升級持續而強勁的動力。要加快財政金融體制改革,發展現代金融業,促進資金“脫虛向實”,為實體經濟提供高效便捷、功能多樣、成本合理的融資服務。要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培養和造就一批新時代的高素質領軍人才和產業大軍。
構建“三有結合”的經濟體制。市場機制有效、微觀主體有活力、宏觀調控有度的經濟體制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尊重企業的主體地位,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和引導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創造性和能動性。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保障市場作用和企業主體作用有效發揮。返回光明網首頁
摘自 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