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啟動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
這也是繼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到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戰略科技力量之后,國務院在2018年對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路徑提出更為明確的要求和部署。
那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有哪些層次,哪支力量能發揮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主干引領作用?對此,記者專訪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杰,請他對這一問題進行解讀。
“科技發展史告訴我們,建設富國和強國,對科技創新體系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張杰以上世紀初期至中葉的英法德三國為例指出,當時三個國家的富裕程度是差不多的,但其科技創新體系的組成和使命各不相同。英國強調自主創新,以科學家自由探索為主;德國強調科學研究為國家使命服務并組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在重要戰略科技領域集中突破;法國介于兩者之間。
上世紀初到中葉,德國在科學技術領域步步走強,逐漸取代了老牌強國英國,成為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科技強國。二戰后,美國和蘇聯都認識到戰略科技力量在推動強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不約而同地加強了戰略科技力量的建設。美國把17個戰時實驗室都轉制成了國家實驗室,蘇聯則將學術榮譽性質的科學院實體化,組建成了強大的蘇聯科學院。“因此到了冷戰時期,盡管蘇聯的國力僅相當于美國的1/7,但二者在重要戰略科技領域的實力卻不相上下,都是當時當之無愧的世界科技強國。”
張杰認為,世界科技強國的更替史表明,基礎科研力量、應用科研力量、戰略科技力量、區域科創中心、企業創新力量都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戰略科技力量更應成為這一體系的主力部隊。“戰略科技力量能夠在國家布局的未來發展方向,比如在網絡信息、能源、海洋、物質科學、空天、人口健康等領域中,帶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其他單元往前沖,其角色就相當于軍隊中的主力部隊。”
其實,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為了新中國的獨立與發展,我國就組建了自己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包括中科院、國防科技部門等。
“中科院因使命而生,與由好奇心驅動的、主要以從事自由探索的科學研究為使命的大學不同,中科院是以國家使命為驅動力的。”張杰說,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中科院一次次啃下了國防領域、工業領域、民生領域中最硬的“骨頭”。
在建院初期,中科院動用約2/3的科研人員投入“兩彈一星”研制,為國家安全作出重大貢獻;“抗美援朝”時期,中科院響應國家號令,研制出戰場上急缺的抗菌素;為解決農業急需的化肥,成立鹽湖所為我國農業和鉀肥工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為打破西方國家對我國實施的橡膠禁運,應化所率先合成順丁橡膠,解決了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重大戰略課題;為解決1950年代全國人民蛋白質攝入嚴重不足的問題,水生所馴化了四大家魚……中科院始終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始終圍繞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展科學研究,產生了許多開創性科技成果,帶動和支持我國工業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就是急國家之所急、研國家之所需,在黨、國家、民族需要的時候,無怨無悔、不計代價、不計得失地挺身而出。”張杰說,“這就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風骨與品格。”
201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中科院時明確指出,中科院是黨、國家、人民可以依靠、可以信賴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并對中科院未來發展提出了“四個率先”要求。
“這說明,習近平總書記對中科院在科技強國建設中的使命與作用已經有了清晰的定位,中科院會恪守自己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與定位,牢記自己的初心。”張杰說,中科院正在實施的“率先行動”計劃,就是在努力將自己從一個傳統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轉型成現代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更好地支撐科技強國建設。
不過他也坦言,早年我國對科研體系的劃分是清晰的,大學負責培養人才,中科院負責科學研究。但隨著近十幾年來中國研究型大學的興起,科研體系的定位出現了一些交疊。
“現在需要再次梳理國家創新體系各單元的使命定位。建設科技強國,需要在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過程中進行較大力度的改革,關鍵是要將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做。”張杰最后說,相信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深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舉措會不斷推出,中科院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程中也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