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從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的大局出發,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在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加深、拓寬。
引進來 外商投資環境持續優化
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35652家,同比增長27.8%;實際使用外資8775.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7.9%,實現平穩增長。
2017年,我國吸收外資主要呈現外商投資環境、外資產業結構、外資區域布局持續優化的特點。
這一年,外資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高技術產業實際吸收外資同比增長61.7%,占比達28.6%,較2016年底提高了9.5個百分點。外資區域布局持續優化。中部地區實際使用外資561.3億元,同比增長22.5%,增速領跑全國;西部地區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43.2%,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
這樣一份成績單,既是多年來圍繞探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深入推進外資領域“放管服”改革的結果。同時,這也表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現代化之路,有利于中國提升國際競爭力。
截至2017年底,我國全年利用外資規模創歷史新高。外資企業以占全國不足3%的數量,創造了近一半的對外貿易、四分之一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五分之一的稅收收入,更為促進國內實體經濟發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揮了重要作用。
走出去 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2017年全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實現投資1200.8億美元。“我國非理性對外投資在去年得到切實有效遏制。”商務部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司商務參贊韓勇表示。
近年來,我國企業不斷加快“走出去”的步伐,一些突出問題也隨之凸顯。比如,有的企業在“走出去”時缺乏系統規劃和科學的論證,決策后,后續的經營出現困難,造成經濟損失;有的企業投資房地產、體育俱樂部等領域,非理性的投資問題比較突出;有的企業不重視投資目的國環保、能耗、安全等標準和要求,引發矛盾和糾紛,等等。
這些問題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加以規范。特別是2017年下半年,國家密集發布了一系列有關境外投資的新政策。隨著各項舉措的落實到位,我國境外投資日趨理性。
1月25日,《對外投資備案(核準)報告暫行辦法》發布。“《辦法》在備案(核準)報告信息統一匯總、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創新性改革舉措。”韓勇指出,《辦法》旨在實現對外投資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管理,推進對外投資健康規范可持續發展,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對外開放大局。
“這次《辦法》的出臺,可以看成是過去兩年我國在對外投資管理方面各種做法的總結和提升。”商務部研究院外國投資合作研究所副主任張菲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辦法》的出臺根本的著眼點,是讓對外投資更好地服務于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戰略。
筑平臺 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早日形成
2月1日,《中國貿易便利化年度報告(2017)》在京發布。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貿易便利化測評總分為73分,在國際上處于中上水平。
這份報告反映的事實在于,我國在加快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進程中,著眼于通過外資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化、外商投資領域的拓展、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推進以及開放載體平臺優化創新,加快推動開放創新和效率提升。
外資管理體制和外商投資領域方面,僅2017年修訂實施《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一項,就新增139條鼓勵外商投資條目。外商在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領域和中西部地區的投資活力有效激發。
自貿試驗區建設形成了“1+3+7”覆蓋東西南北中的聯動發展新格局,11個自貿試驗區新設外商投資企業6841家,其中以備案方式新設企業占99.2%;實際使用外資103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8.1%,高于全國增幅10個百分點。
開放載體平臺優化創新方面,確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方向,堅持發展實體經濟,現已形成20多個千億級產業集群,涵蓋汽車、電子、醫藥等領域。
當然也要看到,2018年我國對外開放面臨較大外部壓力。這就更需要我們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推動全面開放新格局早日形成。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