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 倪光南
自主創新是高技術企業創業之本
中國的高技術企業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發展起來的。這些年的實踐表明,自主創新是高技術企業創業之本。20多年前,中關村涌現出許多企業,但只有那些依靠創新技術和產品起家的得以發展壯大,如以中文打字機起家的四通,以聯想式漢卡起家的聯想,以中文排版系統起家的方正,以財務軟件起家的用友,以WPS起家的金山……而同時期的信通、科理高等等企業,因為缺乏自主創新能力,難以為繼,有的因單純貿易缺乏利潤,發生走私問題,退出了歷史舞臺。
在企業初創階段,沒有品牌和規模,只得依靠創新求得發展。這時,誰擁有的創新資源多,誰就有優勢。很多企業正是依托大院、大所的創新資源發展起來的,如聯想依托中科院計算所,方正依托北京大學等等。
自主創新是高技術企業持續發展的保證
自主創新不但是高技術企業創業之本,也是高技術企業持續發展的保證,尤其是在信息領域,技術和市場變化極快,如果不堅持自主創新,靠吃老本,那么剛戴上的“高技術”桂冠會很快丟失―――何況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我們的企業在R&D投入方面本來就有不小的差距。
國際經合組織(OECD)將R&D的投入作為衡量高技術產業的標準,1991年―1999年12個OECD國家的總體R&D強度為:全部制造業2.5%;高技術產業9.3%;中高技術產業3.0%;中低技術產業0.8%;低技術產業0.3%。目前,中國信息產業百強的R&D強度只接近4%,離“高技術產業”的標準還有不小的距離。因此,我們的企業更要努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這樣才能使自己持續發展,否則就會喪失“高技術”的資格,陷于產業鏈的低端,或在價格戰中舉步維艱,或受“反傾銷”等的制約。
堅持自主創新并不容易。當企業有了一定的品牌和規模后,選擇余地多了。當創業者還要步行上班,擠在小屋里辦公的時候,他們基本上只有一條路,這就是爭取創新成果的產業化。但當他們能因此坐上奔駛車、住上大樓時,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堅持自主創新的方向。不過,那些放棄自主創新的,想靠貿易致富的,想靠炒房地產發家的,想靠“巨人”帶著走的,并不能永遠吃老本,結果,或是重新回到自主創新的道路上來,或是日益低迷,以至于退出歷史舞臺。我們的企業應記取這樣的教訓。
企業是自主創新的主體
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企業、高等學校、研究院所等都是不可或缺的環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企業將發展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這是因為,直接面向市場的企業適合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1985年5月,成立僅半年的計算所公司(聯想前身)油印了第一個產品目錄,上面有“聯想式漢卡”等25項產品。這些產品都來自中科院計算所,來自所里無償提供給公司的科技成果。計算所公司正是依靠著這些成果的產業化迅速發展起來。
如果這些成果仍留在研究所內,雖然也可以通過“技術轉讓”等方式取得一定的效益,但很難實現產業化。高技術企業的技工貿一體化機制,能將技術與市場緊密結合,使科技成果變成產品,產品迅速推廣,取得效益,進入良性循環,實現產業化。
一方面,創新使企業取得效益,帶動企業的發展。例如計算所公司的頭三年營業累計,聯想漢卡的直接效益在公司全部產值和利稅中分別占到38.1%和45.6%。除了直接經濟效益外,漢卡還帶動了微機的銷售,創立了聯想品牌。
1989年11月14日在計算所公司改名為聯想集團的大會上,公司總裁總結說“聯想集團以開發成功聯想漢字系統起家并由此而得名”,“形成了技工貿立體結構,海內外企業連成一體的規模產業”。
另一方面,企業使創新面向市場。通過市場的良性循環促進了創新。在聯想式漢卡的10年壽命期中,總共銷售出16萬套,利稅上億元。硬件版本共更新了8個,軟件版本則更新更多;漢卡的應用從PC單機擴展到局域網,發展到主機的仿真終端;漢卡的結構從三卡互聯發展到單個卡,發展到單個集成電路芯片……這是市場良性循環的結果,如果這個成果留在研究所內,不可能取得這樣的發展。
總之,高技術企業的特性和機制使它適合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牢固樹立自主創新的指導思想
如上所述,我們在R&D方面的投入還較小,但不能完全以投入的絕對數量來衡量創新能力,只要指導思想對頭,即使投入相對較小,仍有可能在提高創新能力方面取得很大成效。
在“十五”期間,整個基礎軟件領域的投入雖然不大,但由于確立了自主發展的正確指導思想,取得了很大的進展。過去中國的軟件業主要局限于應用軟件,在操作系統等基礎軟件方面基本上是空白。近年來,立足于自主創新,我們已能完全依靠本國軟件,包括服務器和桌面操作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中間件、辦公套件等基礎軟件,以及應用軟件、工具軟件和信息安全產品在內,建設地市(區)級的電子政務系統。這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因為世界上只有極少幾個國家擁有這種能力。印度雖然有很大的軟件企業,但缺乏基礎軟件方面的能力,仍要依靠外國的基礎軟件才能建設自己的信息系統。
在基礎軟件領域,國產Office的發展態勢喜人。在2004年正版軟件政府采購中,國產Office的采購套數已經超過微軟Office;國產Office已經可以在一般的政府辦公中替代微軟Office。測試表明,國產Office的功能已達到微軟Office80%左右。微軟公司在Office軟件上的投入約為70億美元,共有3000多員工,開發了15年以上,而各家國產Office的投入不到1億元人民幣,員工最多的不到300人,開發時間也短得多。中國軟件企業能在這么小的投入下使自己的軟件接近微軟的水平,充分顯示出了自主創新的威力。
操作系統又是一個例證。過去許多年,我國為買操作系統花了上百億元,但除了接受Windows的壟斷外,并沒有換到任何操作系統技術。這幾年,強調了自主創新以后,我們基于開放源代碼的Linux發展自主操作系統,才逐漸掌握了操作系統技術?,F在,國產Linux服務器已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國產桌面Linux也開始在某些政府部門應用。這樣,我國的自主操作系統已逐漸走向實用。
用國家資源支持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
由于我國企業與發達國家企業相比,處于弱勢,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因此應以國家資源支持企業,使它們盡快成長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例如美國的太空計劃、信息高速公路計劃等等,都是對其本國產業創新能力的支撐和帶動。中國應當向發達國家學習,用國家資源大力支持企業的自主創新。
例如,為了支持軟件業的自主創新,當前最重要的是在電子政務建設和正版軟件采購中,采用國產軟件。近年來,我國電子政務建設投入很大。據CCID估計,2005年電子政務投入將達到481.5億元,其中采購軟件80.4億元,采購服務82.3億元。如果這上百億元的資金能主要采購本國軟件和服務,必將大大促進本國軟件產業的發展。尤其是對基礎軟件,在一般市場已被外國壟斷的情況下,本國基礎軟件只有首先在電子政務建設中應用,才能從無到有逐步發展起來,否則的話,我國將永遠不可能掌握基礎軟件,以至于在信息安全方面完全受制于人;而本國軟件的業務領域也將被局限于價值鏈的低端,或是在外國基礎軟件上做應用軟件,或是為外國軟件業做外包加工,充其量只能成為發達國家軟件業的附庸。
我們相信,有國家資源的支持,我國軟件企業一定能迅速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從而使中國能建立起自主、完整的軟件產業體系,發展成為能確保信息安全和掌握信息領域核心技術的信息強國。
信息來源:中國科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