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召開的全國科學大會,開啟了科學的春天,成為我國科技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從此,“科學的春天”這一充滿力量的詞匯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奮勇拼搏的口號。隨著時代的發展,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從交通大學“西遷”到“載人深潛”,在祖國的呼喚中,涌現了黃大年、南仁東、鐘揚等一大批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杰出科學家。如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聲嘹亮,中國的科學家們將如何響應?30日,中國科學技術協會與光明日報舉辦了“在新時代的科學春天里出發——紀念全國科學大會召開40周年暨科學家精神”座談會,“西遷”的親歷者潘季、黃大年團隊成員劉財、“載人深潛”團隊成員葉聰、“中國天眼”團隊成員孫才紅等共聚一堂,探討在“新的科學春天里”如何匯集起科技創新的磅礴力量。
“不負黨和國家所托,不負人民所盼”
“1956年1月,交通大學響應國家號召,獻身大西北建設,幾千師生在‘歌唱祖國’的高歌聲中,拿著印有大字‘向科學進軍建設大西北’的專用火車票,乘坐‘交大支援大西北專列’由上海遷往西安,開啟了新的奮斗歷程!”西安交通大學原黨委書記潘季是“西遷”的親歷者,他動情地回憶了交通大學西遷的過程,并表示科技報國的情懷是中國科學家群體共同的文化。
在他看來,“西遷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其最核心的內涵是“愛國奉獻、敬業奮斗”。“初心、決心、恒心,科技報國、矢志創新、孜孜求索,發揚這些科學家精神,不負黨和國家所托,不負人民所盼,當好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排頭兵是科技工作者的職責所在。”潘季說,“這是新時代科技和教育戰線廣大知識分子的共同要求,要求我們在各個崗位上奮斗,貢獻智慧和力量。”
1956年交通大學“西遷”,2017年黃大年為祖國的科研獻出生命,61年時代變遷,不變的是把國家需要視為己任的信念。“從‘西遷’的師生到黃大年,每一個人都將命運和國家前途緊密相連。”黃大年團隊成員、吉林大學教授劉財表示:“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應該傳承和發展這種一脈相承的精神,每一個科研人員都應該以胸懷祖國、無私奉獻、艱苦奮斗的科學家精神為引領,為人類進步作貢獻。”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懷進鵬表示:“每一個時代都有其培育的人才,也有其成就的事業,而我們這個時代所面臨的就是科技強國的使命,如何更好地動員社會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強國的新春天踐行使命,這就是中國科協的使命所在。”
“新的科學春天到來了”
在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閉幕演講中,郭沫若提到,國家昌盛,民族復興,科學文化繁榮是從事科學文化事業工作者的向往和追求。在劉財看來,“今天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征程中,我們看到了國家昌盛,民族富強,科學文化繁榮的景象。”他說,“我認為我們國家新的科學春天到來了。”
憶及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同樣情緒激動,“我印象最深的有兩句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這兩句話是激動人心的政策導向,讓大家覺得有了足夠的精神力量。”杜祥琬說,當時唯一的念頭就是“好好干,我們迎來了大有可為的時代”。
而黨的十九大吹響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角,讓杜祥琬覺得迎來了科學發展的又一個春天。“黨的十九大明確,到2035年、2050年建設創新型國家,建設科技強國的目標。”杜祥琬說:“這個歷史性的目標也是提給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大家要一起努力干。”
2012年6月24日,當80后科研人員、“蛟龍號”載人作業潛水器首席潛航員葉聰駕駛“蛟龍號”第一次突破了7000米深度的那天,在太空中,神舟九號成功完成了與天宮一號的手控交會對接。“那一天我有一個深刻的感受,我自己深度參與到了國家科技進步的進程中,我覺得這是我的工作,這是我人生最幸福的事情。”面對新的科學春天,葉聰提出了更加具體的目標。“‘蛟龍號’是7000米級別的載人潛水器,這個深度覆蓋了全球海洋面積的99.8%,而剩下的0.2%卻是一個全新的世界,對深遠的研究與開發有極大的科學意義與經濟價值。”他表示,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而他們的團隊正在為這一目標奮進,“目前,我們已經開始了萬米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的研制,我相信我們這支團隊能夠在幾年內實現萬米深潛,以實際行動向建黨100周年獻禮。”
“培養未來的科學家”
在座談會上,“中國天眼”項目副總工程師孫才紅回憶起被譽為“中國天眼”之父的南仁東時介紹說:“他生前資助了十多名貧困地區的學生,他還非常熱衷給大家做科普講座”,而南仁東做這一切是為了“培養未來的科學家。”
傳承前人精神,啟迪后人智慧。讓更多青年人才擁有崇高偉大的愛國精神,嚴謹創新的科學精神,默默無私的奉獻精神和高尚純粹的人格魅力,讓建設科技強國的事業后繼有人,這既是黃大年、南仁東等優秀科學家代表的夙愿,也是與會人員的共識。
“不同年代的科學家,他們的精神內涵有一個共同點是不變的,那就是愛國之心,報國之志。”光明日報總編輯張政認為,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載人深潛”“西遷精神”等一批科學家為代表的群體,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聯系,這是新時代需要挖掘的閃光點。
清華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覃川建議,認真梳理和研究中國科學家精神的內涵,在繼承優秀傳統的同時,突出彰顯新時代的一些新要求,新風格,并在全社會加大對當代優秀科學家事跡的傳播力度,“讓大家用自己的眼睛發現榜樣,感受他們傳遞的力量。”他說,“這些優秀的科學家是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脊梁,而青年學生是面向未來的時代新人。能在青年一代中大力傳承和弘揚科學家精神,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