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據質量與安全是中國制造企業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的主要挑戰
德國漢諾威2018年4月25日電 /美通社/ -- 埃森哲(紐交所代碼:ACN)最新研究發現,絕大多數制造企業正試圖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提升產品和服務。然而,出于數據質量和安全等原因,大規模應用這一新興技術的企業依然寥寥。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中國企業將數據質量列為突出挑戰。
埃森哲對歐洲、北美和亞洲地區六大行業的500家制造企業進行了調研,其中包括100家中國企業。調研發現,人工智能技術(尤其當其與移動計算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相結合時)不僅可以推動企業核心業務的轉型,還能提升員工和客戶體驗,最終催生新的商業模式,助力企業實現“工業X.0”戰略。
然而目前,只有少數制造企業達到了埃森哲所定義的“應用智能”階段,即將人類智慧與分析技術和行業洞察結合,然后規模化地應用于企業的核心業務。調研顯示,雖然有98%的受訪企業已經開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進產品和服務,只有16%的企業擁有完整的人工智能愿景,僅有5%的企業正投資應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其生產制造,而全面應用人工智能解決方案的企業僅占2%。
調研發現,和全球企業一樣,中國制造企業在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時面臨一系列挑戰。其中,52%的受訪中國企業將數據質量列為突出挑戰,數據安全與網絡安全緊隨其后(47%),而將數據共享和知識產權保護視為挑戰的則占到了44%,均高于全球平均比例。
埃森哲大中華區產品制造事業部總裁陳科典表示:“目前,企業利用人工智能改造生產制造依然處于初期。我們的研究發現,全面完善的戰略對于企業成功應用人工智能大有助益。盡管大部分企業目前仍然淺嘗則止、零敲碎打式地應用智能技術,但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預計利用人工智能再造生產制造將迎來蓬勃發展。”
此外,研究指出,企業能結合人工智能與其他數字技術來進行產品創新,并將獲得巨大的回報。埃森哲的另一項研究表明,善用人工智能技術的工業設備制造商,能將其市值提升多達25%。
應用人工智能的四個階段
研究指出,成功應用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需要經歷四個階段。第一,樹立信念,充分相信人工智能技術能夠以數字化方式重塑工業;第二,構筑愿景,借助人工智能技術充分挖掘現有產品和服務的潛能;第三,承諾投入,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改造生產制造;第四,全面應用,大規模實現產品和服務的數字化創新。
調研表明,領先企業有著明確的投資和生態系統戰略,能夠獲取、處理并保障所需數據,最大化地推動人工智能價值。同時,這些企業專注于信息技術(IT)能力和技能,為大規模部署人工智能打下基礎。其中,超過九成的企業將數據分析和系統整合視為必備能力;超六成企業則認為,嵌入式人工智能將改變其商業模式。
研究指出,少數領先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開始大規模應用人工智能的關鍵在于,他們能夠與生態系統伙伴密切合作,細致地選擇當下和未來需要的人工智能技術,并與其他數字化技術一起應用,共同為客戶創造價值。企業計劃運用的主要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包括計算機視覺(73%)、深度學習(64%)和機器人流程自動化(64%)。
人工智能成熟度存在行業差異
調研將企業按照行業和人工智能應用階段進行了分類,發現人工智能成熟度在行業間存在差異。例如,汽車企業更加致力于運用人工智能,有9%的企業已進入了第三階段,達到第四階段的占比為5%。相比之下,僅有7%的耐用消費品企業和3%的工業與重型設備制造企業達到第三階段,而這兩個行業中只有1%的企業進入第四階段。
人工智能重塑生產制造的程度也因行業而異。有65%的汽車企業將改變盈利性收入來源視為首選事項。工業設備制造行業內有所分化,大多數重型設備制造商(57%)表示,貫穿整個產品生命周期的銷售與營銷策略是其重點考慮的事項,而42%的工業及電氣設備企業則希望嵌入式的人工智能可以進一步推動企業創新。
關于本次調研
埃森哲調研了來自500家制造企業的高管,這些企業分布于六大行業(汽車制造商、卡車制造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工業及電氣設備制造商、重型設備制造商、以及耐用消費品公司)和六個國家(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日本和美國),營收規模至少為5億美元。調研中,埃森哲進行了30多項外部案例分析,并訪談了十多位業內專家。調研還對使用人工智能設備的美國農戶開展研究,分析其在公共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信息。
關于埃森哲
埃森哲公司注冊成立于愛爾蘭,是一家全球領先的專業服務公司,為客戶提供戰略、咨詢、數字、技術和運營服務及解決方案。我們立足商業與技術的前沿,業務涵蓋40多個行業,以及企業日常運營部門的各個職能。憑借獨特的業內經驗與專業技能,以及翹楚全球的交付網絡,我們幫助客戶提升績效,并為利益相關方持續創造價值。埃森哲是《財富》全球500強企業之一,目前擁有約44.2萬名員工,服務于120多個國家的客戶。我們致力驅動創新,從而改善人們工作和生活的方式。
埃森哲在大中華區開展業務30年,擁有一支約1.5萬人的員工隊伍,分布于北京、上海、大連、成都、廣州、深圳、香港和臺北。在新常態時代,我們將更創新地參與商業和技術生態圈的建設,幫助中國企業和政府把握數字化力量,通過制定戰略、優化流程、集成系統、部署云計算等實現轉型,提升全球競爭力,從而立足中國、贏在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