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重慶藍黛動力傳動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線。 本報記者 吳陸牧攝
近日,包括春光高分子、廣達儀表、康潤物流在內的15個工業企業項目在重慶璧山區集中開工建設,項目涵蓋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現代倉儲物流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總投資接近30億元。
璧山地處成渝經濟區腹地,是重慶市重要的高新技術和現代制造業基地。據了解,璧山區當前正圍繞“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以國家高新區為載體,推進產業集聚、產業鏈延伸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如今,智能裝備、信息技術、生命健康三大主導產業GDP占比達到85%。
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集群
走進位于璧山國家高新區的重慶眾泰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一輛輛新能源汽車整齊排列在廠房外。車間里,從自動化沖壓到焊裝、涂裝、總裝的4條生產線上,一派繁忙景象。
眾泰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于2016年底在璧山建成投產。“今年將建設新能源汽車體驗中心和眾泰汽車配套產業園?!敝貞c眾泰汽車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近20家核心配套企業在璧山落戶開工,全部建成投產后,將形成涵蓋整車制造及核心零部件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龍頭企業對延伸和完善產業鏈條,推動產業集聚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辫瞪絿腋咝聟^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璧山區重點瞄準新能源汽車、網聯汽車、機器人,物聯網、云計算、集成電路、新型顯示、可穿戴設備、智能終端,生物醫藥、醫療器械、健康食品等領域,不斷做好“建鏈、補鏈、長鏈、強鏈”,培育和引進龍頭型企業,促進同類企業、關聯企業和配套企業集聚,形成特色鮮明的產業集群。
如今,同新能源汽車產業一樣,璧山的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等主導產業同樣形成了集群效應。
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例,璧山近年來通過抓住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契機,引入200多家筆電配套企業,并以此為基礎將產業鏈延伸拓展到物聯網、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穿戴設備、智能終端等行業和領域,構建起了信息技術產業集群。
“智造”引領高質量發展
智能制造是璧山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主攻方向。
近年來,璧山區一方面以智能制造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引領傳統制造企業提升技術工藝裝備水平、智能制造水平,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發展;另一方面,依托國家、重慶市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加快實施的機遇,以培育產業、加強應用、創新融合為主線,加速推進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規?;l展。
汽車零部件制造是璧山區優勢產業,該區目前有超過500家汽車配套企業。記者從重慶天成恒友注塑公司了解到,通過實施汽車零部件智能制造項目,該公司建設了汽車功能件智能制造生產線和共享研發平臺,實現年產10萬套各類型定制汽車功能件生產能力,有效滿足了汽車零部件定制化需求。
“小技改”正在匯聚“大變革”。在重慶永達精密機械公司,正在實施的自動變速器齒輪及同步器組件生產線項目,通過引進先進裝備生產線,對原變速器齒輪項目實行技改。據公司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實施后,通過“機器換人”替代人工22人,產品合格率達95%以上,企業裝備智能化率達85%。
目前,璧山區已經集聚了一大批智能制造相關企業,初步形成了以眾泰、金冠、藍黛等公司為龍頭的先進智能裝備產業集群,核心產品包括特種車輛、新能源汽車,以及汽車核心零部件、高端精密零部件、智能化工程機械、工業自動化機器人等,智能制造成為璧山產業升級的新“引擎”。
記者了解到,璧山國家高新區今年將實施“產業智能化”工程,引導扶持 100家以上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培育新增長點,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集聚高地。此外,璧山還啟動了20平方公里的人工智能產業園規劃編制,引進落地北京云狐時代、亞金聯機器人等15個智能化項目。
創新平臺匯集創新要素
為增強產業競爭力,璧山區圍繞主導產業和產業發展方向,大力構建創新平臺,推動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資源匯集。
近日,記者來到重慶眾泰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時,幾名工程師正與來自重慶大學的專家教授對新能源整車設計熱烈討論。據介紹,該研究院自2016年3月份成立以來,已與重慶大學、美國眾泰研究中心等研究院開展了多次產學研合作,不斷推進新能源汽車共性技術研發和關鍵零部件開發的創新突破。
確保每個新興產業、每個產業基地都有創新平臺,這是璧山推動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據悉,璧山目前成立了智能傳感器創新產業聯盟,并組建了黃桷樹智能傳感器研究院、得潤汽車電子研究院、眾泰新能源汽車研究院等4家專業研究院,正在組建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院和機器人研究院。
值得一提的是,璧山區還聯合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協作配套中心、重慶大學、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等共同組建了重慶市首個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重點圍繞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術、空間信息、新型材料等軍民兩用新技術領域開展合作研究。
眾多創新平臺的聚集,使璧山新興產業創造力顯著提升。數據顯示,璧山區目前擁有新興產業創新平臺接近100個,2017年全區新增科技型企業101家、高新技術企業26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到45%。
按照計劃,今年璧山將設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組建航天產業研究院等3個專業研究院,落地一批重大軍民融合產業化項目。同時,與中國科技開發院等機構合作,培育一批國家級孵化器和加速器。
摘自《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