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進行科研工作時,數據和計算是必不可少的。作為國內第一個基于云計算的服務科研人員的“云”,中國科技云把科學家所需要的信息化資源整合匯聚在一起,供科學家按需使用。
近日,由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負責建設的中國科技云門戶正式啟動上線。為此《中國科學報》記者走進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了解中國科技云門戶建設背后的故事。
建設基于“云計算”的國家科研信息化基礎設施
提起中國科技云,時間還要回溯到“十二五”末。當時中科院啟動了《中國科學院“十三五”信息化發展規劃》編制工作,經過調研論證,將中國科技云列為重點建設任務之一。
2016年12月,國務院發布的《“十三五”國家信息化發展規劃》把打造中國科技云視作提升我國云計算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抓手。2017年12月4日,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召開,近兩百位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啟動了中國科技云的建設。
中國科技云以中科院優勢科技基礎設施為基礎,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匯聚全國乃至全球信息化優質資源,建設國際一流的云服務環境,形成可信可控、開放融合、智能調度的中國科技云服務體系,面向中科院乃至中國科技界提供科技資源和信息服務,是支撐科技創新、驅動科學發現的戰略性、基礎性、通用性的重大信息化基礎設施環境。
據了解,中國科技云的具體建設內容包括實施網絡資源池、超算資源池和云計算云存儲與大數據處理環境的“硬”能力建設,以及信息資源池和軟件資源池的“軟”能力建設,并同步建設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技云發展部副主任陳煒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通過中國科技云的建設,高速網絡將延伸到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科研要素,將高性能計算、云計算、云存儲、大數據處理環境等資源進行匯聚,實現資源的動態調度和按需定制。”
他舉例說:“如果科學家提交一個作業,需要借助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網絡、計算與存儲資源綜合實現。通過中國科技云門戶,他可以按需定制網絡帶寬、計算核數以及存儲容量,通過門戶后臺的調度,實現跨地域的數據傳輸,由多地的資源共同完成所需計算任務,從而滿足科學家的計算需求,同時提高資源利用效益。中國科技云是面向科技界的專有云服務,具有鮮明的特色。”
打造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
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是以科技工作者為中心,以科研信息化資源統一調度和用戶自服務為特色,通過技術創新和集成創新,實現各類資源融合、智能運管和動態調度,以全新的模式為科技工作者提供安全、按需、智能化的云服務。
中國科技云門戶正是廣大科研用戶訪問中國科技云資源的入口,用戶通過實名注冊中國科技云通行證,即可享受到全新的云服務。
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科技云發展部軟件業務室主任張宏海負責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的建設工作。他告訴記者:“中國科技云門戶是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的一部分,是‘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對用戶層面的呈現,平臺還包括對資源層面的‘深度整合’功能。而不僅僅是一個門戶。”
該平臺深度整合了中國科學院信息化公共基礎資源,可以聚合院內專有信息化資源,對接院外信息化資源,實現網絡、數據、云計算、高性能計算與存儲等各類信息化基礎資源的整合應用,以期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共享水平。
張宏海介紹說:“深度整合有利于解決信息孤島和資源單向建設形成的‘煙囪’,提高資源使用效率。”
目前,中國科技云門戶已成功匯聚眾多平臺資源,包括中國國家網格、人工智能計算與數據應用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超級計算環境等5個基礎設施平臺;11類58款科研軟件資源;地理空間數據云、國家基礎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平臺、中國科學院數據云等13項信息資源;高能物理領域云、微生物領域云、計算化學云服務社區、高通量材料集成計算平臺等科研社區,以及電子郵件、云盤和在線會議等科研工作者日常使用的超融合通訊軟件服務。
未來建成“科技淘寶”
中國科技云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的核心開發人員都有著豐富的信息化建設經驗。張宏海說:“中國科技云建設是中科院‘十三五’信息化規劃五大工程中最重要的一塊內容,為了做好中國科技云自服務平臺建設,研發團隊多次調研科研一線人員,充分了解和把握用戶需求,并跟蹤IT業界的最新進展,完成了平臺的技術架構設計和研發工作。在建設過程中,大家沒有一絲懈怠,在工程的關鍵階段,加班熬夜是常有的。”
在張宏海的手機上,記者看到了正在開發的中國科技云移動應用測試版本。未來中國科技云將著力打造“科技淘寶”,實現“科學家用什么就能找到什么”的目標,彰顯中國科技云支撐科技創新、驅動科學發現的“加速器與倍增器”作用。
陳煒說:“目前推出的中國科技云門戶只是1.0版本,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比如在資源能力建設方面,我們正在大力加強網絡資源調度能力建設、云計算云存儲資源的綜合服務能力建設、高性能計算資源統一運行管理體系建設,開展信息資源的匯聚和軟件資源的評價機制建設,進一步豐富和充實科學家需要的各類資源;在資源管理與自服務平臺建設方面,將進一步建立起有利于資源開放共享的機制和標準,并開發相關功能促進資源匯聚,形成具有蓬勃生機的科研信息化資源共享生態。”
摘自《中國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