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質量問題向來引人關注,雖然這些年整體上統計數據質量逐漸提高,但相對于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還相差甚遠。當前,在全面落實統計法的同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創新統計方法,減少重復交叉,完善統計體系,讓高質量統計指標成為高質量數據的保障
近些年,由統計數據真實性問題引發的爭議不少。前不久,有人把五一假期國內部分省市曬出的旅游收入作了統計,發現有10省市自報旅游總收入加起來就超過1000億元,可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披露的全國旅游收入才871.6億元。這種明顯不搭界的數據落差,使統計數據質量問題再次進入公眾視線。
數據質量問題向來引人關注,雖然這些年整體上統計數據質量逐漸提高,但相對于我國經濟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新要求,尤其是相對于公眾在新時代對數據的信任度,還是相差甚遠。為什么一方面我們對提高數據質量越來越重視,另一方面數據質量在面對質疑時依然問題不少?原因很復雜,除了已存在主觀認識不足、瞞報造假等因素,還有客觀上詬病已久的統計口徑、路徑、負荷等設計不合理的因素,抑制了統計質量的提升。
數據產生發布的線路很長,但通常集中在政府部門、以企業為主的中間部門、統計部門三個環節。對政府部門來說,本來數據統計是一個實事求是的過程,目前許多地方也取消了GDP考核,隨著統計法執法更加嚴格,很多部門不愿也不敢摻雜使假。但是,在實際工作中,數據還是被賦予了一些“難以言說”的負擔,數出政績、數出獎懲、數關榮譽等成為明里暗里的數字臺階、門檻,誰也不敢讓本地區、本部門在數據上拖后腿,只能干預數據,使得數據真實性打了折扣。
對以企業為主的中間環節來說,數據在某種程度上事關生死,因而越真實越好。但是,一些企業為了貸款抵押甚至偷漏稅有意虛報瞞報,有的甚至制作“一套應付稅務銀行、一套應付政府部門、一套自己保留”三套賬本。不過,許多企業在數據上“動手腳”還是有其他原因的。比如,由于條塊分割,環保、工商、人社、統計等多部門都會向企業要數據,有的部門要得急催得緊,一套數據報多次,加上數據設計口徑、要求林林總總,有些涉及商業機密,有些企業也弄不明白咋回事,不勝其煩,不得不應付了事。
統計部門肩負著科學統計真實統計的艱巨任務,做好統計工作是職責所在。但是,過去多年統計工作“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導致總體上統計系統專業人才缺乏,尤其是縣、鄉兩級,有些地方還沒有獨立的縣級統計機構,多數基層統計人員屬于兼職,或者臨時充當幫手,專業知識與職業理念欠缺。在數據設計上,有的還是按計劃經濟時期的思路設計指標,不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經營活動多樣化要求,一些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難以客觀準確統計,造成數據失真。
這幾個環節反映出來的問題,雖各有不同,但都涉及高質量數據指標問題。高質量數據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是研判經濟社會發展的“晴雨表”和“參謀”,但高質量數據并不是想要就出得來的,首先需要有高質量的指標設計。因此,當前要在全面落實統計法的同時,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創新統計方法,減少重復交叉,完善統計體系,讓高質量統計指標成為高質量數據的保障。
摘自《經濟日報》